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圖片生活軍事人物科技文娛經濟評論

王承登:鐵血傳奇 赤子情懷

中國新聞(原創)來源:央視網 2016年10月22日 14:56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不忘初心,繼續前行。

  初心,是80年前在頂風冒雪的烈火青春中鑄成;初心,是80年來在無畏無懼的砥礪前行中繼續。

  初心是長征的力量,對理想信念的堅定,對革命勝利的信心,讓他們譜寫了一段雄壯的史詩。

  長征是對初心的守護,以血肉之軀保存下一粒革命的火種,播種下一顆中華民族復興的希望。

  七個有故事的人,七段熱血人生,卻是一樣的初心,一樣的選擇,一樣的今生無悔。他們是長征的親歷者,他們是初心的守護神,他們是我們繼續前行的擎燈人。

  ——編者

  人物介紹:

  100多年人生、80多年黨齡,戎馬一生寫傳奇。百歲感言:要永遠保持對人民的赤子之心。他是長征老兵王承登,經歷過紅軍長征、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無數次死裏逃生,卻依然用自己的行動,詮釋著一名老紅軍、老黨員對黨的信仰與忠誠。

  央視網消息:“敬禮!我是紅三軍團的通訊員,我是長征老兵王承登。”精神矍鑠、鏗鏘有力、行禮標準,今年102歲高齡的長征老紅軍、抗戰老兵王承登令人肅然起敬。年過百歲,四世同堂,生活富足,其樂融融。這是百歲老紅軍王承登目前的生活狀況。

  80年過去了,走過荒草地,翻過雪山,鬥過饑寒、戰過激流,戰爭在他的身體上留下的多處印記,成為歲月裏最寶貴的記憶。

  80年過去了,王老一年四季穿軍褲成為不變的習慣,發揚長征艱苦奮鬥的精神一直被他挂在嘴邊,時刻不忘初心走好“新長征”。

  80年過去了,難忘歲月裏的堅貞、忠誠和信仰。從黑暗到光明,從艱難到勝利,突破重圍,百年風雨中,初心從未改變。

  “要永遠保持對人民的赤子之心。”百歲感言是王承登一生的寫照。

  投身革命即為家

  王承登,祖籍江西省贛州興國縣城崗鄉,3歲喪父、7歲喪母。他甚至不知道自己出生的具體時間,只知道是1914年。回憶起自己年幼時的生活,這位百歲老紅軍指了指自己現在穿的衣服説:“那時候,一件衣服要補丁摞補丁,好可憐。”

  1928年,村裏有了地下黨,經常在他家前面的磨坊裏開秘密會議。有時候三四個人,有時候四五個人,有時候白天關了門開會,有時候晚上開會。14歲的王承登對革命工作有了最初的印象。1930年春節,同村的紅軍戰士跟他談起紅軍一事,王承登就萌發了去當紅軍的想法。在同村小夥伴的帶動下,他成為了紅三軍團四師十二團的一名通訊員,他年齡小,個子矮,連長叫他“矮子”。在部隊,大家在一起有説有笑,這裡就跟“家”一樣。正是在革命隊伍這個大家庭中,他才得以成為一名真正的軍人,成為一個真正的革命者。

  1934年10月,紅軍主力在江西于都河集結完畢,王承登跟隨部隊踏上了艱苦卓絕的長征路途。回憶起那段經歷,王承登記憶猶新:“當時,我們誰也不知道要去哪,要走多久,但知道跟著隊伍走,不會有錯!抗日,不會有錯!只有走下去,父老鄉親才會都過上好日子。”

  這是他一生的轉捩點。王承登説:“只有參加革命才有自身的解放,才有前途。”

  九死一生 從“弱冠少年”到“紅軍戰士”

  硝煙瀰漫,危機重重,從病痛、饑餓、戰火中走出來,他無數次南征北戰,無數次直面槍林彈雨,無數次赴湯蹈火、捨身忘死,他從一名小小的通信員終於成長為一名優秀的重機槍手。他經歷了國內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三次負傷讓他落下了殘疾,如今右耳失聰,一坐飛機、火車、輪船就頭暈。但是,比起那些永遠長眠在江水中、雪山上、草地裏的戰友們,王承登覺得自己是幸運的。

  第一次受傷是在1934年長征的時候,在湖南與廣西交界處突遇敵軍,為掩護部隊撤離,他的左腿負了傷;1936年,在瓦窯堡戰役中,子彈從他左眼射進、右耳射出,差點喪命;1939年,在魯西的反掃蕩中,右腿負傷。至今,還可以清楚地看到王承登的負傷部位。

  “我第一次負傷,第二次負傷是在山坡上抬到醫院去的,不到100里,整整走了三天三夜,加上在山坡上睡了一天一夜,就是四天四夜。這四天四夜傷口的血一直在流。我這一生的命真是揀來的。”長征這一路上,戰鬥頻繁,天天要過“鬼門關”。

  在王承登的長征記憶中,對部隊過大渡河時的情景印象最為深刻。眾所週知,紅軍強渡大渡河是中國革命戰爭史上的光輝一頁。“過大渡河是最艱苦,也是最險的一關。大渡河上的鐵索鏈其實上面鋪有板子,當我們到達大渡河時,河面上就只剩下幾根光禿禿的鐵索了,是敵人把板子全部撤掉了,我們紅軍戰士是冒著敵人的炮火,爬著鐵索衝過去的。這是我們取得勝利的一道關卡,我們只能爬過去,沒有退路,唯有爬過去才有勝利的希望。”

  身下是湍流不息的江水,頭頂是敵人射來的密集子彈。“我親眼看到,很多人在前面爬著爬著就掉下江去,再也沒有上來……”回首往事,王承登老人久久不能平復。

  一道道坎邁了過來,全憑的是“硬骨頭”,靠的是不懼困難不怕犧牲的革命主義精神。過草地時,大家的戰鬥口號是“走出草地就是勝利”。只要一宿營,大家就“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去找吃的,挖野菜、捉魚蝦、揀死牛死馬的骨頭砸來煮水喝,還起了個好聽的名字:“山珍海味”。王承登有個贛南老鄉叫鄭金煜,剛17歲,因病重行走困難讓他騎馬,但他卻把馬讓給了病輕的同志,説能保住一個人,就多一份革命的力量。臨終前,他説,堅信革命會勝利,托戰友告訴他的家人,他是為了革命勝利而犧牲的。

  紅軍長征,敵人有飛機偵察轟炸,有幾十萬大軍圍追堵截,而紅軍戰士靠的就是自己的兩雙腳,行程兩萬五千里,縱橫11個省份,600余次重要戰役,翻越大山40座,跨過近百條河流,從瑞金出發時有8.6萬人,到達陜北時,僅剩下6500人,平均每行進1公里,就有3至4名戰士壯烈犧牲。這是一組催人深思的數字。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每每想起他們,王承登就想起了這句詩。

  老兵追夢“新長征” 總書記親推振興戰略

  抗戰勝利後,王承登與妻子劉秀英因抗戰結緣,經組織介紹他倆在山東單縣結婚,組建了屬於自己的家庭,定居江西省贛州市。

  老兵不老。一直以來,王承登有兩個心願,一是希望國家加大對贛南茶油等扶貧産業支持,他還想為家鄉做點事,這就是他的“新長征”。另一個願望是,當年參加長征,現在還留在贛南的老紅軍還有3位,都100多歲了,希望有生之年能請到總書記到贛南走一走、看一看。

  2016年2月1日至3日,習近平總書記前往江西看望慰問廣大幹部群眾,向全國各族人民致以新春祝福。這是黨的十八大後習近平總書記首次到江西考察。此次,總書記考察選擇江西源於一個“約定”--實現老兵王承登的“願望”。面對邀請,總書記應約而至。

  如今,贛南老區的發展變化日新月異,王承登認為中央出臺的贛南蘇區振興發展扶持措施使百姓得到了實惠。王承登説:“能過上好日子,要從心底感謝黨中央,感謝習總書記。”長征精神指引老區發展崛起,拼搏向上的勁頭正是長征精神留給後人的寶貴財富。

  世紀老人王承登已是頭髮花白,但長征精神已經深深地紮根在他的心裏,在對現在的年輕人要繼承長征精神的寄語中,王承登説的最多的就是希望年輕人要珍惜現在的生活,發揚長征艱苦奮鬥的精神。正如習近平總書記説的那樣,長征永遠在路上。我們這一代人要走好我們這一代人的長征路。

  (文/弟辰晨)

  • 新聞
  • 軍事
  • 財經農業
  • 社會法治
  • 生活健康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央視新聞下載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