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圖片生活軍事人物科技文娛經濟評論

贛南:讓紅色遺址文物講好長征故事

中國新聞來源:新華網 2016年10月20日 15:53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新華網南昌10月18日電(記者袁慧晶 姜瀟)到處是革命舊址,到處有紅色文物。日前,記者隨國家文物局來到贛南原中央蘇區的于都、瑞金,了解當地如何用長征遺址、文物講好長征故事。

  在於都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館內,一雙草鞋與眾不同——草鞋編織得很精緻,幾乎是嶄新的,兩隻鞋的鞋面還各綁著一隻繡球。

  草鞋的主人名叫謝志堅,草鞋是謝志堅出發前未婚妻送他的禮物。因為珍惜,謝志堅在長征路上只穿過兩次:一次因為太想家,一次是做好了犧牲準備。抗戰勝利後,返回家鄉的謝志堅才知道戀人已被敵人殺害。後來,謝志堅決定把草鞋捐贈出來,讓更多人知道那個年代的堅守和信仰。

  “長征精神的傳承需要載體。書本上的白紙黑字,要變成一個可觸摸、可感觀的歷史,讓人們身臨其境地感受。”紀念館副館長張小平認為,散落在長征沿線的革命遺址和長征文物,能夠讓那段用腳步丈量的“人類精神豐碑”偉大征途鮮活起來。

  記者了解到,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館收集的革命文物1065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3件,大多是紅軍及其後人、當地百姓捐獻的。

  張小平介紹,2009年和2014年,于都縣先後籌資2000萬元對紀念館進行擴建。最初簡單陳列的單一展館,如今已“變身”為集中央紅軍長征出發地紀念碑、中央直屬機關長征第一渡口、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館于一體的紀念園。參觀人數也隨之實現倍增,今年已突破40萬人次,長征精神得到了更好的傳承。

  一些宗族祠堂也成為當年紅軍長征的見證。瑞金市象湖鎮的楊氏宗祠是中國工農紅軍學校舊址。紅軍學校自開辦後至1933年秋,為紅軍部隊培養各級軍政幹部6000多名。記者在這裡看到,除發揮紅色教育基地的作用外,祠堂已和周邊居民的生活聯絡在了一起。

  瑞金市博物館保管陳列部主任謝春勇介紹,這裡共有五座楊氏宗祠,均為磚木結構,分別建於不同年代,總佔地面積三千多平方米。正中間的主祠一直被楊氏後人用於祭祖活動,但受限于財力,祠堂保存狀況不佳。近年政府投入資金修繕後,成為當地老年人的活動室。

  “祠堂幾年前還是破破爛爛的,屋頂都朽了,一到雨天就漏雨,地面滿是青苔,潮氣很重。除過年時會開著門,常年都是鎖著的。”如今,60歲的居民楊炳發每天都有幾個小時“泡”在活動室,和老友們玩玩牌、聊聊天。大家都很感謝政府出資把祠堂修繕一新。

  主祠旁的其他宗祠則被用來發展文化産業。記者了解到,2016年瑞金畫院進駐該舊址。瑞金畫院成員、版畫藝術家劉輝剛租下了一間10多平米的房間當工作室。“這裡是長征出發時的遺址,在這裡創作更能激發靈感。”劉輝告訴記者,和他一樣租下工作室的還有10余位畫家,他們的創作方向大多是紅色題材。

  “祠堂本身就是文化傳承的載體,在讓人們了解歷史的同時,也應更好地發揮社會功能。”瑞金畫院理事長王東北打算,每年再舉辦兩三個紅色主題的展覽,讓人們接受藝術熏陶的同時,還能銘記那段以鮮血鑄就輝煌的歷史。(完)

  • 新聞
  • 軍事
  • 財經農業
  • 社會法治
  • 生活健康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央視新聞下載
新聞圖集更多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