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圖片生活軍事人物科技文娛經濟評論

【網絡媒體走轉改】盧氏:山區種連翹“撬”動貧困

中國新聞來源:映象網 2016年10月16日 11:28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映象網快訊(記者 王芳菲 文/圖)“七十二道水峪河,二十五里腳不幹。”這句話,是形容三門峽盧氏縣境內水峪河的。從盧氏縣城向東南方向沿S322行走,山勢頓時狹窄,便進入了水峪河。

  水峪河兩岸夾山,流水潺潺,最窄處僅有二三米寬。兩邊高山,多生崖柏冬青,一灣碧溪潺潺流淌,遊魚細石,清晰可見。在公路未通之前,這裡無路可走,條件惡劣。因河水豐沛,就連進出貨物都須肩挑背扛,封閉艱苦可見一斑。

  而八十多年前的冬天,曾有一群衣衫單薄的小戰士穿著草鞋,淌著冰水經過這裡急速行軍,他們都來自“童子軍”——紅二十五軍。

紅軍用白石灰書寫的“殺上前去”在現在紅字的下方

  紅軍用白石灰書寫的“殺上前去”在現在紅字的下方

  一路西行“殺上前去” 跨山淌水絕不退縮1934年冬天,紅十二五軍近3000名將士,以“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隊”的名義從鄂豫皖根據地出發,實行戰略轉移。他們一路血戰,千里西征,連續衝破敵人多道封鎖線,于12月3日進抵盧氏。這裡一片深山老林,地形隱蔽,成了紅二十五軍戰略轉移的理想取道之地。

  12月5日早晨,紅軍主力從叫河出發,沿著“七十二道水峪河”的深山峽谷繼續西進。

  行軍途中,情勢緊張,副軍長徐海東為防止敵人從兩岸高山伏擊,親率先遣隊,分由李金德、呂清兩位連長,各配7挺機槍,率部沿文峪兩邊山頭行軍。先遣隊居高臨下,充當開路先鋒,掩護著主力部隊順溝前進。

  沿著紅軍走過的道路,採訪車在山谷中停下,一塊石壁向記者們講述了一段故事。

  據盧氏縣委黨史辦負責人李永安介紹,途經水峪河時,紅軍在河岸石壁上用白石灰寫下“殺上前去”大字標語,以鼓舞士氣。80餘年過去了,原來的字跡風雨剝蝕,模糊不清。再加上修建公路抬高了原來的地面,所以在石壁的下方,僅隱約可見一個白色的繁體“殺”字。

  如今,當地政府為了傳揚紅軍精神,又重新在原標語的上方刻字,並刷成醒目的紅色。從此經過,看到鮮紅的四個大字,立即能感受到紅軍戰士當年的雄壯氣魄,他們為爭取革命勝利,絕不退縮!

盧氏是全省平均海拔最高的深山區縣,是全省脫貧攻堅的前沿陣地。

  盧氏是全省平均海拔最高的深山區縣,是全省脫貧攻堅的前沿陣地。

  脫貧工作充滿挑戰 “五個一批”解決難題盧氏縣地處河南省西部,三門峽市西南方向,總面積4004平方公里,人口37萬。是全省面積最大、人口密度最小、平均海拔最高的深山區縣。地處深山,為紅軍的轉移提供了絕佳的地勢。但如今,夾岸高山,深山老林都成了盧氏百姓擺脫貧困的天然“障礙”。據介紹,過去的盧氏行路難、吃水難、用電難、就醫難、上學難、找對象也難,生産、生活條件艱苦。

  在新一輪國家扶貧開發工作戰略中,盧氏縣被確定為國家連片特困地區重點縣和省“三山一灘”扶貧工作重點縣。是全省脫貧攻堅的前沿陣地、三門峽市脫貧攻堅的主戰場。

  盧氏縣域內山大溝深,群眾居住分散,全縣有1萬餘戶群眾還居住在偏僻邊遠的深山區,組與組、戶與戶之間相距較遠,深山獨居戶、散居戶較多,俗語稱“一溝十八岔,岔岔有人家,多則五六戶,少則一兩家”。截止6月30日,盧氏縣共識別出貧困戶19645戶63134人,貧困發生率18.9%,與2015年底的17283戶56346人相比,凈增加2362戶6788人。村民居住偏遠分散,給脫貧工作帶來不少挑戰。

  為了達到2019年全面脫貧的目標任務,盧氏確立了包括“生産脫貧”“異地搬遷”“生態補償”“發展教育”和“社保兜底”的“五個一批”脫貧計劃。而在“五個一批”的脫貧計劃中,第一個著力點就是積極發展特色産業。

  • 新聞
  • 軍事
  • 財經農業
  • 社會法治
  • 生活健康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央視新聞下載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