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原來荒灘洼地小雨小淹、大雨大淹。為了化水害為水利,搞活千年荒灘,1990年冬,八里河百姓開始修建大壩。
八里河,安徽省阜陽市潁上縣縣城南部的一個沿淮鄉鎮,因境內擁有一個國家5A級“八里河風景區”而遠近聞名。
這個在今天看來風景如畫的地方,歷史上留給人們的回憶卻並不美好———上世紀90年代之前,景區及周圍是一片十年九淹的荒灘洼地。百姓的生活水平也如地形一樣,處於全縣的“洼地”。
這一切,因一場歷時數年、數萬人參與的脫貧會戰得以改觀。
時至今日,八里河已經發展成為安徽淮河流域的重鎮。而當年那條由幹群共同開拓的自我救贖之路,在現今脫貧攻堅的背景下折射出積極的現實意義。
荒灘上的家庭變遷
9月21日下午,安徽八里河風景區內的氣溫還有些高,趙為雲坐在自家便利店門外的凳子上,一邊納涼,一邊照看生意。
今年70歲的老趙,是離景區不遠的趙郢村人。自打景區開放起,他就在這兒做小買賣。從最初的手推車到現在的便利店,前後已有21個年頭。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老趙一家的收入主要與景區相關。他的兒子兒媳都在景區裏開遊艇,有著較穩定的收入。而他的便利店,每年除了各種開支還能存下4萬多元錢。
如今的老趙衣食無憂,這讓前半輩子吃救濟糧的他很滿意,“現在的日子,得勁!”平日裏他一邊做生意,一邊在小店周圍做義務保潔員,忙得不亦樂乎。
老趙生活的八里河鎮,處於潁上縣的“鍋底”,承接著483平方公里的來水。在他的記憶中,“淮河岸邊打噴嚏的人多了,家門口都會發大水。”連年“種麥子澇麥子,種黃豆澇黃豆”,幾無收成。
據清朝《潁上縣誌》記載:“(八里河)眾水所潴,故汪洋浩瀚,其勢特大,淮漲則盈,消則涸”———自古以來,這裡小雨小淹、大雨大淹、不雨鬧旱。
由於常年吃不飽肚子,年輕時的老趙總是胃疼。現在生活好了,胃也不疼了。
趙為雲的家庭變遷,是整個八里河鎮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縮影。僅在景區的員工之中,就有將近200個家庭上演著類似的脫貧故事。
這些農民家庭的變遷並不能獨立於整個社會發展的大形勢之外,八里河的生活水平從全縣的“洼地”變為“高地”已成現實。
2015年,該鎮的人均收入為9860元,這在尚屬貧困縣的潁上是一個不俗的數據。按照縣長竇燦輝的説法,八里河的經濟水平“屬於全縣第一方陣”。而記者注意到,這個數據中還不包括農民為幾百萬遊客提供服務的收入。
“有了人氣,就帶來了財氣。”家住景區數公里之外的仁裏村原支書孫多發告訴記者,每到旅遊旺季,外地車輛無法開到景區,他們村周圍成了臨時停車場。他的兒子就用三輪車往景區送人,一天能掙300多元。
旅遊業對“三産”的帶動,是很多農民沒有預料到的,但幹部們早就想到了。趙為雲至今都記得當年在景區建設的動員大會上,時任八里河區委書記張家旺説的那句話:“等公園(景區)建好了,你們就是在大壩上捏泥娃娃賣,燒開水賣,(掙的錢)也夠吃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