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觀壽公祠,不僅是松毛嶺戰鬥紅軍總指揮部,也是紅九軍團長征出發地舊址。
央視網消息(記者 郭城)“郎當紅軍莫念家,專心革命走天涯;十年八載不算久,打倒反動再回來。”這首流傳在福建長汀悲愴感人的山歌,飽含著紅軍在踏上長征路與鄉親們臨別時的真情與不捨。80多年後,當年紅軍長征地之一的長汀縣成為水土流失治理與生態建設的典範,綠水青山成了帶動了當地百姓脫貧致富的金山銀山。
長汀古稱汀州,地處福建西部,武夷山脈南麓,南與廣東近鄰,西與江西接壤,是閩、粵、贛三省邊陲要衝。
1934年9月30日上午,長汀松毛嶺硝煙籠罩,炮聲隆隆,來不及擦去硝煙血跡的紅九軍團的將士們,接到馬上轉移的緊急命令。鐘屋村蘇維埃政府主席蔡信書含著淚對大家説:“松毛嶺不會倒,松樹倒了,明年春天還會長。我們一定要堅強!”紅九軍團參謀長郭天民飽含深情地説:“鄉親們,紅軍馬上就要轉移去執行新的任務了,我們走後,你們一定要做好堅壁清野……我們還要打回來的!”
當天下午,雷聲滾滾,烏雲密布,天空下起了小雨。紅九軍團及紅屋村(即鐘屋村)赤衛模範連、少先隊在這個大坪裏集結,準備轉移。得知紅軍即將轉移的消息,鄉親們冒著綿綿細雨,拿著雞蛋、花生、地瓜幹、草鞋、布鞋,從四面湧來送別自己的親人。送行的隊伍中,有人低聲地唱起了悲愴感人的山歌:“郎當紅軍莫念家,專心革命走天涯;十年八載不算久,打倒反動再回來。”
松毛嶺保衛戰最終以失敗告終,但其戰爭的失敗卻換來了戰略上的勝利。1934年9月30日,紅九軍團在長汀紅屋村觀壽公祠前邁出了震驚世界的二萬五千里長征的第一步。
80多年過去了,觀壽公祠裏的陳列物無聲地訴説著當年的炮火硝煙。而今,在脫貧致富奔小康的路上,長汀人繼承了紅軍不服輸、不怕困難的優秀品質,把長征精神作為發展村落的動力,在脫貧的道路上砥礪前行。
長汀縣全縣轄18個鄉鎮,299個村居,總人口53萬,土地面積3099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積388萬畝、耕地面積44.2萬畝,屬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山區縣。目前,長汀縣已識別貧困戶6306戶20914人,今年計劃脫貧9448人。目前已開展3次以上入戶幫扶,落實幫扶資金1798.6萬元,支持項目建設109個。在脫貧策略上,長汀突出産業扶貧,採取“N+貧困戶”模式,發揮致富能人、專業合作社作用,加快發展現代設施農業、林下經濟、鄉村旅遊等特色優勢産業,幫助貧困戶發展致富。
55歲的黃髮富指著眼前數百畝一片綠油油的茶園對記者説:“你可能不會相信,過去這裡全是荒山,寸草不生。我們管這樣的山叫‘癩痢山’。”
是什麼讓寸草不生的荒山成為能賺錢的綠色茶山?
黃髮富原是長汀縣茶果場職工,2004年,面臨下崗。有一手種茶、制茶好手藝的黃髮富想創業,但投入大,怕錢打了水漂。時任水保局局長的鐘柄林邀請他開荒種茶,並告訴他,種茶治荒山,每畝租金30年28元,每畝補貼630元,政府還免費修路、修蓄水池。
“租地便宜,種茶還有補貼,為啥不幹?”黃髮富一盤算,説幹就幹,租賃了廣坑285畝荒山,雇用了工人開荒。“30年的收益都是我的,拼了老命也要把地整好。”黃髮富説,大夥兒把荒山地底下較肥的土翻上來,把陡坡規整成梯田,每年還給荒山下3到4次有機肥,慢慢地,荒山表土由“紅”變“黑”,由酸性變回中性,適合種茶,他也轉虧為盈,蓋了房、買了車,還辦了制茶廠。這些年的年收入已有一二十萬元,還解決了周邊不少人的就業問題。
嘗到甜頭的黃髮富又包了180畝荒山,繼續種茶。
像黃髮富這樣的致富&&人,在長汀並不少。
據統計,近年來,該縣累計完成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面積12.76萬畝、佔任務的102%;森林覆蓋率達79.8%、森林蓄積量為1557.1萬立方米,均超額完成任務,成為福建省水土流失治理與生態建設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