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圖片生活軍事人物科技文娛經濟評論

憶往昔 長征在咱甘肅大會師 看今朝 隴原小康路上新征程

中國新聞來源:中國甘肅網 2016年10月11日 19:34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行走隴原長征路,喜看小康新征程!由中央網信辦主辦的“長征路上奔小康”網絡媒體“走轉改”大型採訪活動第五站來到甘肅省。從2016年9月18日至2016年9月24日,重走長征路便進入“甘肅時間”。在六天的緊湊行程中,採訪團成員沿著當年紅軍長征走過的足跡一路前行,拜訪了兩萬五千里長征勝利會師地會寧,參觀了長征路上紅軍經過的重要紅色小鎮靜寧縣界石鋪。還到達了解放蘭州戰役之一的沈家嶺戰役舊址,以及中國工農紅軍長征時期,全國僅存的陜甘寧革命邊區。一路走來,全國網絡媒體採訪團的成員們弘揚不怕吃苦的長征精神和優良作風,不顧舟車勞頓,不怕山路崎嶇,早出晚歸奔波在一線採訪路上,通過網媒人特有的敏銳和速度,報道了大量紅軍長征在甘肅的事跡,以及新時期甘肅在“扶貧攻堅”中帶領群眾奔小康的經驗和做法。

    截至9月22日17時,涉及該活動信息總量累計101893條,其中新聞量34917篇,微博64682條,微信925條,論壇1739條,APP250條,博客40條;新浪微博開設的#長征路上奔小康#、#築夢長征路#等微話題,閱讀量6.1億(其中#長征路上奔小康#閱讀量達2.2億、#築夢長征路#閱讀量達3.9億)。

    重走長征路 紅色故土隴原精神

    從紅色革命的搖籃,到遵義會議的戰略轉移,再到川西的雪山草地。2016“長征路上奔小康”網絡媒體“走轉改”大型採訪活動一路沿著中國工農紅軍兩萬五千里長征的足跡前行,第五站進入甘肅行程。甘肅是紅軍長征到達的第十個身份,從岷山到六盤山,從甘南草原到隴東高原,到處都留下紅軍光輝戰鬥的足跡。在長征歷史上有重大意義的俄界會議、臘子口戰役,哈達鋪整編、榜羅鎮會議、會寧勝利會師都發生在這片廣闊的土地上。因而,紅軍長征在甘肅的這段歷史在整個長征史中十分重要,對於實現戰略大轉移到達革命落腳點,開創中國革命新局面都有著重要意義。在甘肅期間,網絡媒體團成員沿著甘肅境內的紅色足跡前行,一路走來感受革命先輩的豐功偉績,並通過自己獨特的視角,將甘肅的紅色文化以新穎的方式傳遞給廣大網民。

    千龍網記者馬文娟以“9.3”大閱兵為切入點,向網民朋友們介紹了在靜寧界石鋪加入長征隊伍的戰士余新元,單説這位戰士的名字可能網民還不知道。但是説到在“9.3”大閱兵儀式上第一位敬禮的老兵就是余新元,而且他一生慧眼識珠推薦了雷鋒當兵,推薦了新時代的雷鋒郭明義,大家一下就感覺親切了許多。

    在紅軍長征路上,革命老區甘肅慶陽是當時碩果僅存的陜甘革命老區的一部分,雖説是大後方,可這裡的革命形勢並不是風平浪靜。今朝,在華池南梁一家飄香的豆腐房中,英雄為了革命慷慨就義的故事依然清晰。中國軍網記者毛志文用自己的文章紀念了這段不容忘卻的記憶。

    1934年11月,陜甘邊蘇維埃政府在華池南梁成立,標誌著以南梁為中心的陜甘邊革命根據地正式建立。1935年4月16日,在豹子川、白沙川交界的張岔嶺,敵人包圍了習仲勳帶領的政府工作人員。一位年輕人率赤衛軍掩護習仲勳和政府工作人員轉移到白沙川,不料又遭敵人三麵包圍。最終只剩年輕人自己,但仍堅持戰鬥。因右腿中彈被俘後,面對嚴刑拷打,寧死不屈。敵人惱羞成怒,將33歲的他殺害,並殘忍地割下頭顱。赤衛軍和鄉親們用木頭倣雕了一顆頭像,為其收屍安葬。他,就是1933年10月在南梁參加紅軍的梅生貴。犧牲前成長為南梁根據地地方武裝的優秀指揮員。青山有幸埋忠骨,梅生貴可歌可泣的事跡就這樣通過網絡被人們所熟知、敬仰。

    1986年,為了紀念長征勝利50週年,會寧會師遺址修建了中國工農紅軍會師紀念塔,塔碑由鄧小平同志親筆題寫,但是落款並沒有鄧小平同志的署名。這其中的故事也被網絡媒體記者捕捉和記錄,原來鄧小平同志在題詞後表示,“許多革命烈士為了民族的解放和群眾的幸福,拋頭顱灑熱血,有些甚至連名字都沒留下來,和他們相比紀念碑上就不用再寫我的名字了!”

    這就是甘肅站,英雄的土地孕育紅色的文化,在網媒記者多角度報道下成為全國網民關注的焦點。  

    小康新征程 致富路上你我同行

    時光荏苒,戰爭的硝煙早已散盡!然而在隴原扶貧攻堅的新戰場上,新的長征路已經開啟!由於自然環境等因素,甘肅的貧困面大,扶貧任務艱巨有目共睹。“不讓一名群眾在奔小康的路上因為貧困掉隊”是甘肅省委省政府對黨中央和全省人民的莊嚴承諾。新的時期,一場扶貧攻堅戰役已在隴原打響,這是一場關乎人民幸福的新長征路,承載了隴原兒女對美好生活的期望!

    英雄已逝,精神永存。在華池南梁的一家豆腐房中,梅生貴孫媳婦谷清梅女士正在用心研磨豆腐。爺爺英勇犧牲後,奶奶就靠著豆腐作坊補貼家中,後來奶奶將手藝傳給了婆婆,婆婆又傳給了她。豆腐飄香中,時光一年又一年匆匆而過,不變的是梅家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他們辛勤經營著豆腐店,秉承著革命先烈的旗幟,童叟不欺生意越來越好。而在整個南梁鎮,隨著紅色旅遊的不斷開發,這方紅色故土上生活的村民在政府引導下,建起紅色農家樂走出致富路。

    同樣在紅色小鎮,來到靜寧界石鋪就不能不説靜寧的致富“金果”——靜寧蘋果。網絡媒體團的記者、編輯們一來到靜寧的果園便被眼前的一切所吸引。香脆可口的蘋果讓大家飽了口福,枝頭上紅彤彤的蘋果更是讓大家飽了眼福。質樸的果園農民楊道道被網絡媒體記者裏三層、外三層圍地結結實實地採訪。談到蘋果帶來的致富增收,他臉上的幸福溢於言表。靜寧縣委書記王曉軍面對這難得的宣傳機會,當場為靜寧蘋果代言表示,30年來,經過一代又一代領導班子不懈的真抓實幹,靜寧蘋果終於成了品牌價值極高的金蛋蛋,為群眾奔小康敲開了致富之門。目前靜寧蘋果産量達到13億斤,平均到每位中國人身上,大致每人都有一斤靜寧蘋果可享用。這些接地氣的宣傳都通過網絡媒體記者全方位報道走向全國。

    崎嶇的山路,蜿蜒的山梁。網絡媒體“走轉改”走的是基層,轉的是作風,改的是文風。“長征路上奔小康”甘肅站的行程就集中體現了這點。在苦甲天下的會寧,採訪團驅車2小時到達韓集鄉周家灣村。在這裡我們認識了勤勞樂觀的武玉萍一家人,雖然她家並不富裕,但是他們勤勞善良,利用政府的協調的貸款正在養牛、養羊來拓寬致富路。

    在平涼崆峒區頡嶺村,網絡媒體記者看到在政府主導規劃下,整齊的新農村拔地而起,世代生活在山梁溝壑的群眾搬到統一的新家園。可是住進新農村他們就能幸福生活嗎?沒有産業配套,光鮮的表面是否可以持續?帶著這些問題網絡媒體記者繼續調查,在頡嶺村整體規劃的肉牛養殖場,記者們找到了答案。集約化的養殖不僅提高了養殖效率,還對接了市場銷售,讓個體經營的風險大幅降低。中國日報網記者馬馳認為,對於扶貧他最關注的是如何“造血”,而不是簡單的“輸血”,只有産業配套調動農民朋友的主動性,才能讓扶貧起到長效、收到實效。對於甘肅在這方面的經驗,他希望通過網絡媒體來宣傳交流。  

    有夢再出發 不忘初心繼續前行

    用起早貪黑來形容採訪團在甘肅的行程再合適不過,由於採訪素材豐富,採訪的人物都是大家的身邊人、身邊事,所以每一個採訪點都備受網媒記者的關注,“拖堂”也成時常發生的事。於是晚歸便成了採訪團返程的常態,看著星光和夜色回到賓館繼續發稿,也是每位網絡媒體記者必修的功課。而隨著新媒體,新傳播手段的不斷涌現!甘肅站的發稿平臺可謂是高科技的戰場,新浪編輯陳義在會寧會師遺址利用天眼系統直播,短短一小時就有30萬網民點播關注。央視新聞中心記者安文劍通過央視新聞客戶端發佈的界石鋪秒拍視頻9小時點擊量達到290萬。全方位、立體化的平臺讓記者們在付出努力的同時也收穫了滿滿的獲得感。

    《網絡傳播雜誌》首席選題編輯劉沁娟説在來甘肅長征站之前,她只知道會寧是會師聖地,來到甘肅之後才知道紅軍長征在這裡走過這麼多地方。還有這裡質樸的鄉親們都給她留下了深刻印象,希望在政府的大力扶貧下,這裡的百姓都能過上好日子。新華網編輯胡陽則表示,來甘肅實現了他多年的人生夢想,這是一塊有故事的紅色沃土,一路走來,他更加理解習總書記“長征永遠在路上!”的深情囑託。參加這次活動的網絡媒體記者也紛紛認為,雖然這次甘肅長征行已經結束了,但是大家一定會把長征精神,以及甘肅人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帶回去,帶到工作崗位上,用積極的心態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

    甘肅省委網信辦新聞傳播處處長楊理侖全程隨隊採訪,有感寫下詩歌《我來了》就讓我們摘錄最後一段一起共勉:

    “兩個一百年的新征程已揚帆起航,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自信,

    已在血液中流淌,

    我將秉承您的夢想,

    弘揚您的精神,

    在新的長征路上乘風破浪!”

  • 新聞
  • 軍事
  • 財經農業
  • 社會法治
  • 生活健康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央視新聞下載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