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打工農民正在花棚裏包裝花卉
央視網消息(記者 李文亮)深秋時節,雲南省尋甸縣柯渡鎮新村花卉種植基地裏格外熱鬧,一眼望不到邊的鋼架大棚裏,各種顏色的非洲菊開得正艷,不少工人一刻不停地抓緊採摘和包裝。
多山、最低海拔1716米的柯渡,是一片紅色的熱土,“長征精神”在這裡代代相傳。如今,在脫貧攻堅奔小康的“新長征”路上,柯渡正結合區位優勢、生態優勢和氣候優勢,大力培育蔬菜、花卉等新型高原特色産業,促進農民增收。
中國紅軍長征時曾兩次從柯渡鎮走過。作為革命老區、紅色故里,“長征精神”在這裡深深紮根。1935年4月30日,中央紅軍總部進駐丹桂村,研究部署強渡金沙江,為紅軍擺脫國民黨數十萬大軍圍追堵截奠定了堅實基礎。1936年4月7日,紅二、紅六軍團長征再次經過尋甸縣進入柯渡鎮,並在先鋒六甲與滇軍展開遭遇戰,為紅軍主力轉移贏取了寶貴時間。
“長征路、紅軍魂、千軍萬馬踏征程;紅土地、板栗香、漢回彝苗奔小康”,柯渡人自己創作的這幅對聯,表明了他們秉承“長征精神”脫貧攻堅的決心。
素有“板栗之鄉”美譽的柯渡,烤煙、水稻、板栗等農作物是主要經濟支柱,但種養植業結構單一,群眾增收困難。目前,未脫貧的建檔立卡貧困戶還有1491戶5288人。
尋甸縣縣委副書記、縣駐村扶貧工作隊總隊長楊蜀軍表示,只有産業扶貧才能使貧困人群由“輸血型”向“造血型”轉變,才能確保脫貧不返貧。
柯渡氣候溫和、土地肥沃,適宜蔬菜花卉的種植。在縣委、縣政府的支持下,柯渡鎮因地制宜,將産業開發與精準扶貧緊密結合,通過土地流轉加就近就業的模式,大力發展蔬菜花卉種植産業,讓農民在家門口實現就業。
新村産業示範區主要發展大棚種植業,正在花棚裏忙碌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張美蘭告訴記者,自己是上村人,兩個孩子都上大學,開支很大。現在土地以1100元每畝的價格租給承包方,自己離家也近,有空就來基地打工,每天50元,租地加打工的收入基本上可以供孩子上學用。
種植基地老闆楊忠朝説,自己從小就種花卉,原來主要做銷售,貨源不夠,於是回到家鄉流轉了240多畝地種花。非洲菊為多年生植物,可以通過播種或分株法進行繁殖,種一年連續采收三年,通常一年四季都有花,以春秋兩季最盛。包裝好的花通過昆明鬥南花卉市場遠銷越南、緬甸等國家。現在,基地年利潤100多萬元,還帶動了周邊20多個貧困農戶就業。
特色農業有力地增強了脫貧能力,新村花卉在村民眼裏就是“致富花”、“脫貧花”。
柯渡鎮黨委書記沐興貴告訴記者,新村産業扶貧示範區已擁有蔬菜花卉産業基地3個,佔地2000余畝,輻射新村、上村等6個村組,受益農戶483戶1645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31戶105人。下一步,柯渡鎮還將逐步擴大特色産業種植範圍,帶動老百姓早日實現脫貧致富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