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圖片生活軍事人物科技文娛經濟評論

【網絡媒體走轉改】那些長征路上奔小康“領路人”

中國新聞來源:中國經濟網 2016年10月07日 16:44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中國經濟網編者按:80年前,中國工農紅軍一舉奪得兩萬五千里長征的勝利,創造了中國共産黨歷史上的偉大奇跡。80年過去了,被長征精神洗禮過的紅色老區,在脫貧攻堅的“新長征”上甩開步伐,涌現出一批新時期脫貧致富的帶路人。

  8月23日至9月底,由中央網信辦主辦的“長征路上奔小康”網絡媒體“走轉改”大型主題採訪活動舉行,包括中國經濟網在內的近百家網絡媒體編輯記者,一路探訪紅軍經過的江西、湖南、貴州、四川等6省份的革命老區,感受革命老區在新時期煥發的新生機,走近那些帶領百姓一起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領路人。

  楊朝軍:大力發揚長征精神 帶領百姓大步奔小康

  在四川省雅安市寶興縣磽磧鄉海拔2400米的大山腰上,坐落著一個小村莊,叫嘎日村。嘎日村山高氣寒,村民居住分散,基礎設施較差。以前到村裏只有一條羊腸小道,汽車開不上去,大多數農資、農副産品主要靠人力搬運,大的物件得靠牲口馱。中央提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這個位於中華大地西南方300公里的小村莊也在奔小康的路上奮力前進。而嘎日村村支書楊朝軍,是這個奮進村莊的&&人。

  圖片説明:四川省雅安市寶興縣磽磧鄉嘎日村村支書楊朝軍接受記者採訪。中國經濟網記者馬常艷攝

  楊朝軍是藏族人,在紅軍長征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夾金山下長大。1935年6月7日,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進入寶興縣境,征服了夾金山,在山北小金實現了與第四方面軍的勝利會師。紅軍長征經過寶興留下了三越夾金山、陳雲出川、地下黨員席懋昭等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和動人故事,給寶興播下了革命的火種,激勵著寶興人奮勇向前,也鑄就了“挑戰極限、不勝不休”的寶興精神。

  楊朝軍從小就在紅軍故事中長大,受紅色文化熏陶。2007年被公推直選為嘎日村主任,2010年11月被公推直選為磽磧藏族鄉嘎日村黨支部書記,成了嘎日村的“領頭人”。其實,在任村幹部之前,楊朝軍就是當地的黨員致富&&人。任村幹部後,多方籌集資金110萬元,硬化了村內大部分道路,實現機耕道“戶戶通”。

  “4.20”蘆山強烈地震發生後,楊朝軍來不及顧及自家的嚴重損失,無償提供機具疏通磽磧至寶興公路,還發動親朋好友20人,在靠近縣城的省道210線旁搭上帳篷,向受災群眾、抗震救災隊伍、志願者等免費提供“愛心餐”,時間長達一個月。他第一時間交納特殊黨費1萬元。在他的帶領下,嘎日村全村捐贈6萬餘元,是全縣捐款最多的村。

  在災後重建工作中,楊朝軍總是全力幫助群眾重建,竭盡全力解決群眾重建中的問題;在縣委、政府的領導下,他率先行動,帶領全村群眾修建了雅安地震災區震後第一條牧道,開啟了全村牧民災後産業致富的“通天路”,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這條路從海拔2180米修到3960米,環境艱苦,而且資金短缺,修路的困難程度可想而知。但更大的困難還是來自有些路段的危險。楊朝軍回憶起,修到一段危險很大的路段,十幾個修路師傅中有四個“甩手”説:“我們不幹了,命都保不住,還修什麼路!”

  四個師傅走後,楊朝軍帶領其他師傅繼續修路,直到30多公里山路完全修完。問到支撐他堅持下來的精神支柱,楊朝軍思考一下,想不出華麗的辭藻,只説:“作為夾金山下長大的娃,當年紅軍三越夾金山那麼難上加難的路都跨過去了,現代人們生活已經好那麼多,有什麼理由退縮?”

  “有什麼理由退縮?”這句話不止是修路,在邁向新生活、大步奔小康的路上更是不停歇。楊朝軍介紹,修完路之後,嘎日村的交通狀況得到極大改善,大大便利了百姓養牛、養羊,更直接讓百姓的錢包變厚,嘎日村百姓的人均年收入由1000元,增加到4000左右,在奔小康的路上邁進了一大步。

  龔海華:十八洞村80後村支書的脫貧致富夢

  圖片説明:龔海華赴京參加表彰大會,並領獎。

  “因為一個人愛上一座城,因為一棵樹愛上十八洞村。”如果當初沒有選擇留在湖南省花垣縣排碧鄉十八洞村當村支書,如今已是而立之年的龔海華應該會成為一名軍人,在部隊裏施展著另一番抱負。

  十八洞村因村內有18個天然溶洞組成的巨大溶洞群而得名。2011年,畢業于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航空兵學院的龔海華放棄入伍的機會,選擇回到湘西老家,通過公務員考試,來到湘西花垣縣十八洞村擔任村支書助理。

  “剛到十八洞村時,第一印象就是這裡太窮,環境差、交通閉塞,村民們用水用電都成問題。”龔海華笑著説,儘管當時父母很反對,但他毅然選擇留下來,“我早已做好了心理準備,越是困難的地方,越是施展拳腳的好地方。”

  龔海華下定決心要為十八洞村做點事情。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十八洞村,與村民們促膝談心,謀劃發展,並作出了“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的重要指示,明確提出了“可複製”、“可推廣”的原則。

  “習總書記對我們的鼓勵,讓我非常激動,更加堅定了我在這裡幹一番事業的想法。”4個月後,龔海華通過競選,全票當選十八洞村支書。他坦言,擔任村支書後,壓力很大,“一是各級領導以及社會各界都特別關心、關注村裏的發展;二是老百姓的殷切期盼”。

  龔海華告訴記者,通過外出學習取經,十八洞村提出了“跳出十八洞、建設十八洞産業”的扶貧思路,並開展精準扶貧,即精準識別扶貧對象、精準發展支柱産業、精準改善居住環境、精準服務民生事業、精準組織扶貧力量。

  2014年初,花垣縣委精準扶貧工作隊進駐十八洞村,並結合村裏的實際情況,將基礎設施建好了,鼓勵村民發展旅遊産業。村民慢慢富起來,曾經的泥巴路變成了青石板路,破木屋變成了青瓦房,還砌上了頗具苗鄉特色的泥巴墻,冬暖夏涼。

  龔海華説,真正實現脫貧的關鍵還在於産業發展。十八洞村因地制宜確定了五大産業:勞務經濟;特色種植業,重點發展烤煙、獼猴桃、野生蔬菜、冬桃、油茶等種植;特色養殖業,如湘西黃牛、養豬和稻田養魚;苗繡;旅遊服務業,以對接周邊縣市短期遊為主。

  如今的十八洞村村容村貌更美了,村民也富起來了。龔海華介紹説,自實施“精準扶貧”戰略以來,十八洞村人均純收入由2013年的1668元增加到2015年的3580元,增長115%,減貧61戶269人。

  小金縣陳望慧:讓“高原玫瑰”開滿大地

  圖片説明:夾金山下玫瑰園。四川省阿壩州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縣委宣傳部供圖

  在中國西南夾金山腳下,生長著一大片玫瑰花園。每到盛開時節,紅色的玫瑰在青山的映襯下鮮艷迷人。這片玫瑰園屬於小金縣清多香玫瑰種植專業合作社,合作社的負責人是四川省阿壩州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縣達維鎮冒水村村主任陳望慧,她有一個和她多年經營的花兒一樣美麗的微信名,叫“玫瑰”。

  陳望慧告訴記者,小金這片土地土地給予她一切,這些年的發展讓她感覺很幸福,她也有一個中國夢,就是讓老百姓臉上笑起來,讓這片土地繁榮、富裕起來,讓玫瑰花開滿這片土地,讓世界聞到玫瑰的花香。

  作為一名村主任,陳望慧最大的壓力就是如何帶動群眾增收致富。2011年一個偶然的機會,陳望慧接觸了玫瑰,並想到能否讓種植玫瑰發展成為一種致富的産業。有了這個想法之後,陳望慧獨自一人先後到甘肅、陜西、河南、湖北等九個省區考察,並且多次請教專家,逐步掌握了玫瑰種植的技術。

  2012年,陳望慧&&成立了小金縣清多香玫瑰種植專業合作社,動員冒水村村民試種了50多畝大馬士革玫瑰。玫瑰花採摘後帶到蘭州進行加工。加工後的産品品質得到了玫瑰行業專業人士、專家的一致好評。

  不出門就能賺錢,這讓村民的積極性得到極大提高。到目前為止,已帶動小金縣13個村、1107戶農戶種植4000余畝玫瑰,其中:帶動貧困戶105戶,“殘疾人家庭”88戶。如新橋鄉共和村劉玉強,2015年種植玫瑰一畝,2016年産鮮花135斤,每斤10元,收益1350元。2017年預計畝收入3000-4000元。通過種植玫瑰,在2018年進行豐産期後,每年可為農戶帶來2000多萬元的收入,這將讓更多的貧困戶增收脫貧。

  提到未來的發展願望,陳望慧羞赧地笑了。她告訴記者,下一步將延伸玫瑰種植産業鏈條,走上高端化、精細化的模式,希望“高原玫瑰”更多地走出去。清多香專業合作社將積極與高校合作,與相關企業對接、洽談,開發更多的玫瑰系列産品,美好的前景、穩定的銷路,將為玫瑰的種植、推廣奠定良好的基礎。隨著産業的逐步發展,公司+合作社+農戶+基地模式,合作社也將增加種植面積,達到萬畝玫瑰園。 

  此外,在實現玫瑰産品深加工的同時,清多香玫瑰種植專業合作社還將建設“高原玫瑰”生態園,將當地藏民與玫瑰旅遊産業相結合,打造成以’觀光農業’為主體,憑藉四姑娘山景區的區位優勢和小金旅遊即將進入高峰的契機,充分挖掘玫瑰産品的經濟價值、文化價值、旅遊價值等,打造具有不可複製的以“高原玫瑰”為主題的新高原農業生態園。

  “養牛致富能手”馬畔單:帶著村民同奔小康

  圖片説明:科學化養牛讓村民們走上了小康之路。

  馬畔單是甘肅省崆峒區峽門回族鄉頡嶺村常灣社村民,現年44歲,回族。他雖然文化程度不高,但頭腦靈活,勤鑽研、愛思考,喜歡接受新事物和新挑戰。

  過去,馬畔單依靠傳統放養的養殖方式,付出了很多艱辛,但肉牛育肥效果不明顯,牛的品質低,市場價格不高,難以發家致富。2008年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在報紙上看到了一條致富信息:設備簡單、牛舍要求不高、加之生長髮育快、見效快,收益大。説幹就幹,籌建資金建設養牛場,自此開啟了他的養牛事業和致富夢想。

  2008開始的時候,他四處籌措資金,購買了20頭基礎母牛準備大幹一番。然而,由於缺乏科學的飼養技術,一場瘟疫使雛牛病倒一半。面對突如其來的打擊,馬畔單並沒有打退堂鼓,而是通過冷靜反思,認識到自己之所以失敗是吃了不懂科技的虧。他下定決心從哪跌倒,就從哪爬起來。

  此後,馬畔單主動多次參加養牛技術培訓班,系統地學習並掌握到暖棚養牛、飼料配方、快速育肥、提高防疫能力等實用技術。他嚴格按照養殖操作規程,定期進行疾病防疫。在不斷實踐中馬畔單總結出了科學養殖的五大原則:優良的品種、合理的防疫、完善的管理、全面的營養和整潔的環境。

  近年來,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開展後,馬畔單抓住精準扶貧貸款有利時機,與其他村民合資貸款20萬元,順搭頡嶺村肉牛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順風車,積極參加技術培訓,並與平涼市景興食品廠、新世紀超市建立了長期合作夥伴關係,所有的肉牛産品均銷往以上公司,年凈賺5萬餘元。現如今他又擴大了養殖規模,建設80米長的養牛棚2個,養牛數量高達20頭,一年平均出欄三茬,年收入高達10萬元。

  日子越過越好後,馬畔單主動積極參加鄉村各項活動,1997年至2002年,擔任頡嶺村常灣社社長,2015年擔任村護林員,在工作中,他一直本著吃苦耐勞、恪盡職守、愛崗敬業、任勞任怨的宗旨,在自己的崗位上默默的奉獻著自己的青春和熱情。

  對待村民,馬畔單總是熱心誠懇,同時遇到困難,他總是積極伸出援手。一直以來,他與村民相處甚是融洽,深得村民信任,被大家當作知心人,貼心人,誰碰到困難都願意找他傾訴,讓他幫忙解決。村裏其他群眾在他的帶領下,積極學習各種養殖方面的新知識和新技能,建牛棚,引進新品種,科學化養殖,一同實現了致富夢,被當地群眾稱為“養牛致富能手”。

  (中國經濟網記者馬常艷整理 綜合中國經濟網、華聲在線、東方網報道)

  • 新聞
  • 軍事
  • 財經農業
  • 社會法治
  • 生活健康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央視新聞下載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