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圖片生活軍事人物科技文娛經濟評論

【重走長征路】貴州遵義:“紅飄帶醫療隊”繼續新長征

央視網報來源:央視網 2016年10月06日 12:39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遵義紅軍墳前的“紅軍菩薩”小紅

遵義紅軍墳前的“紅軍菩薩”小紅

    央視網消息(記者 王佳勇)日前,由中宣部組織的全國重點媒體“重走長征路”採訪團一行,來到遵義小龍山紅軍烈士陵園,在一座“紅軍墳”前的一座銅像下,隨著講解員楊蘇的講述,大家的思緒一下子被拉到了紅軍長征年代。

 

  19351月,紅軍長征到達遵義,有一位名叫龍思泉的年輕衛生員,醫術高明,時常為村民治病,一次外出救治病人時,隊伍提前轉移,衛生員在追趕部隊途中,被敵人殘忍殺害,時年僅18歲。

 

  “有一天晚上,一個小孩來請衛生員,説是他爸爸病了,衛生員跑了幾十里路到病人家裏,可就在這天夜裏,衛生員所在連隊突然接到上級命令,立即出發前往下一站,但出發時衛生員還沒有回來。”遵義會議紀念館解説員楊蘇深情並茂地説。

 

  部隊出發時,給衛生員留下字條,請房主劉大伯轉交,讓衛生員追趕隊伍,衛生員回來急速追趕部隊的時候,後面傳來了幾聲槍響,衛生員就此倒在了長征的路上。

 

  衛生員犧牲後,老百姓冒著被殺頭的危險,悄悄掩埋了他的遺體。因不知這位紅軍小戰士姓名,墓碑上就刻了“紅軍墳”三個字,老百姓還把他當做紅軍“菩薩”來祭拜,敵人曾多次毀墳,群眾也曾自發與敵人鬥智鬥勇保護了墳墓。

 

  196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軍醫大學原校長、老紅軍鐘有煌帶領學員從重慶野營拉練到遵義,聽到“紅軍墳”來歷後,憶及當年他在紅三軍團五師十三團任軍醫當該團撤離遵義開始四渡赤水時,二營衛生員龍思泉因外出為群眾看病沒能隨部隊轉移,一直下落不明。隨後經多次調查考證,該衛生員就是當年下落不明紅軍衛生員龍思泉。

 

  “紅軍墳”的主人終於確認了,“紅軍墳”也成為紅軍長征軍民魚水情的見證和象徵。為了繼承紅軍優良傳統,弘揚紅軍長征精神,當地人以龍思泉為原型,鑄造了一座銅像,他們親切地把龍思泉稱為“小紅”。

 

  80年後,遵義當地成立了“紅飄帶醫療隊”,發揚革命烈士龍思泉的“紅藥箱”精神,將醫療服務送到貧困山區。

 

  “紅飄帶醫療隊”由遵義名城醫院院長李忠祿發起成立,集合了名城醫院的中西醫全科、兒科、內科、外科、婦産科等專家20余人,針對遵義邊遠貧困山區就醫困難的群眾,不定期送醫下鄉。

 

  “龍思泉的事跡和精神深深地感動和教育了我們。”李忠祿告訴記者,“紅飄帶醫療隊”已成立三個小組,每組由專家帶隊,定期到遵義最邊遠、最貧困的山區送醫下鄉,以此把紅軍烈士龍思泉一心為百姓看病的精神傳承下去,繼續新的長征。

 

  截至目前,“紅飄帶醫療隊”先後到遵義務川縣硯石鎮、柏村鎮、仁懷市大壩鎮等地,為300多名就醫困難的群眾提供義診服務,併發放醫療卡,對邊遠山區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群眾進行免費治療,同時也對鄉村醫生培訓60余人次。

  • 新聞
  • 軍事
  • 財經農業
  • 社會法治
  • 生活健康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央視新聞下載
新聞圖集更多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