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中國經濟網編者按:80年前,中國工農紅軍一舉奪得兩萬五千里長征的勝利,創造了中國共産黨歷史上的偉大奇跡。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是一場新長征。在這場新長征上,革命老區繼承和發揚自強不息、勇往直前的長征精神,向著脫貧致富的新征程進發。
8月23日至9月底,由中央網信辦主辦的“長征路上奔小康”網絡媒體“走轉改”大型主題採訪活動舉行,包括中國經濟網在內的近百家網絡媒體編輯記者,一路探訪紅軍經過的江西、湖南、貴州、四川等6省份的革命老區,聽一聽這些紅色大地在新長征路上的“小目標”,看一看它們在脫貧致富奔小康征程上的新變化。
紅星村:精準扶貧“不破樓蘭終不還”
“我有一個小目標,計劃明年紅星村的集體經濟能有30萬的收入,實現從無到有,從少到多的變化,用這筆資金為老百姓做更多的實事。”9月11日,“長征路上奔小康”網絡媒體“走轉改”大型主題採訪活動來到四川省雅安市蘆山縣紅星村。當著眾多媒體記者的面,紅星村第一書記何平定下了這個目標。
作為革命老區,紅星村從來沒有摘掉過貧困的帽子。如今,在黨中央精準扶貧政策的指引下,紅星村在脫貧的路上邁出了一大步。
圖片説明:紅星村村頭墻上寫著:“感恩奮進,幹好農業。”這也是紅星村這些年經濟發展的真實寫照。中國經濟網記者馬常艷攝
“精準扶貧沒有教科書,都是摸著石頭過河。脫貧也不能只是慰問幫扶,而是要進行造血幫扶。”何平説,紅星村用自身的摸索和踐行為全國脫貧攻堅拓展了新思路,通過産業幫扶、精準扶貧,讓百姓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
“借雞生蛋”就是紅星村的重要産業幫扶工程。據介紹,“借雞生蛋”幫扶工程採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解決農戶養雞養不活、無本錢、賣不脫的後顧之憂。目前,紅星村已經發展30多戶“借雞生蛋”養殖戶,每戶規模400隻,每戶人均增收1萬元。2016年上半年,紅星村計劃新發展至到300戶左右,養殖規模戶均500隻以上,每個家庭單蛋雞養殖一項年收入至少4萬元以上。
何平告訴記者,紅星村不光靠“借雞生蛋”幫扶工程讓村民們脫困,還研究制定全村三年脫貧規劃和工作計劃、全村種養産業三年發展規劃、全村基礎設施建設規劃等,採取分年度脫貧,三年脫貧後基本實現戶戶有産業的格局。
小金縣:讓“高原玫瑰”開滿大地
在中國西南夾金山腳下,生長著一大片玫瑰花園。每到盛開時節,紅色的玫瑰在青山的映襯下鮮艷迷人。四川省阿壩州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縣達維鎮冒水村村主任陳望慧,也是小金縣清多香玫瑰種植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她告訴記者,小金這片土地給予她一切,這些年的發展讓她感覺很幸福,她也有一個中國夢,就是讓老百姓臉上笑起來,讓這片土地繁榮、富裕起來,讓玫瑰花開滿這片土地,讓世界聞到玫瑰的花香。
作為一名村主任,陳望慧最大的壓力就是如何帶動群眾增收致富。2012年,陳望慧&&成立了小金縣清多香玫瑰種植專業合作社,動員冒水村村民試種了50多畝大馬士革玫瑰。玫瑰花採摘後帶到蘭州進行加工。加工後的産品品質得到了玫瑰行業專業人士、專家的一致好評。
圖片説明:夾金山下玫瑰園。四川省阿壩州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縣委宣傳部供圖
不出門就能賺錢,這讓村民的積極性得到極大提高。到目前為止,已帶動小金縣13個村、1107戶農戶種植4000余畝玫瑰,其中:帶動貧困戶105戶,“殘疾人家庭”88戶。如新橋鄉共和村劉玉強,2015年種植玫瑰一畝,2016年産鮮花135斤,每斤10元。收益1350元。2017年預計畝收入3000-4000元。通過種植玫瑰,在2018年進行豐産期後,每年可為農戶帶來2000多萬元的收入,這將讓更多的貧困戶增收脫貧。
提到未來的發展願望,陳望慧羞赧地笑了。她告訴記者,下一步將延伸玫瑰種植産業鏈條,走上高端化、精細化的模式,希望“高原玫瑰”更多地走出去。清多香專業合作社將積極與高校合作,與相關企業對接、洽談,開發更多的玫瑰系列産品,美好的前景、穩定的銷路,將為玫瑰的種植、推廣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隨著産業的逐步發展,公司+合作社+農戶+基地模式,合作社也將增加種植面積,達到萬畝玫瑰園。
此外,在實現玫瑰産品深加工的同時,清多香玫瑰種植專業合作社還將建設“高原玫瑰”生態園,將當地藏民與玫瑰旅遊産業相結合,打造成以‘觀光農業’為主體,憑藉四姑娘山景區的區位優勢和小金旅遊即將進入高峰的契機,充分挖掘玫瑰産品的經濟價值、文化價值、旅遊價值等,打造具有不可複製的以“高原玫瑰”為主題的新高原農業生態園。
“鴨蛋代言人”廖秀英:希望大家一起富起來
江西省瑞金市是聞名中外的紅色故都、蘇區時期黨中央駐地、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誕生地。在瑞金市壬田鎮鳳崗村,有一位86歲的網絡紅人,她就是“鴨蛋代言人”廖秀英,大家都習慣稱她為廖奶奶。
廖奶奶之所以如此出名,是因為她能腌制一手好鴨蛋。只要打開淘寶網頁,搜索“廖奶奶鹹鴨蛋”就會跳出其購買頁面,鹹鴨蛋日銷售量高峰時可達到4000個,供不應求。“銷售成倍增長,但腌制鹹鴨蛋需要四十多天,有陣子貨源總是跟不上,一些大單子都不敢接。”廖奶奶説。
圖片説明:瑞金市壬田鎮鳳崗村,“鴨蛋代言人”廖奶奶向大家展示自家製作的鴨蛋。中國網記者 尚陽 攝
隨著廖奶奶的生意越做越大,當地政府得知其困難後,在2015年12月18日正式註冊成立了廖奶奶鹹鴨蛋合作社,並採取“合作社+電商+貧困戶”的産業化經營模式,進行以鹹鴨蛋為主的農産品銷售。
“希望大家一起富起來,只有這樣才是真正的富裕起來。”這是廖奶奶一直以來的心願。借助廖奶奶鹹鴨蛋專業合作社,當地政府大力建設蛋鴨、白蓮、果蔬等特色農業基地,加快了生産、加工、流通一體化進程,讓村民們一起致富。自去年以來,該合作社通過線上線下銷售模式共賣出鹹鴨蛋200萬個,月純利潤18萬元。發展貧困戶社員23人,幫助貧困戶年均增收2萬餘元。
華平村:讓人們生活變變樣
貴州省遵義市赤水市大同鎮華平村黨支部書記李洪剛是土生土長的農民,20多年來他帶著華平村民一起育林、修路、致富,一直沒有“消停”過。用他自己的話説:我是一個很普通的人,我的志向也不大,就是想讓這個地方和這裡的人生活變變樣。
圖片説明:李洪剛是貴州千千萬萬奮鬥在脫貧攻堅第一線的村支書,村子今年就要脫貧,他比誰都高興。圖為李洪剛接受記者採訪。
心存“小志向”的村支書,平時不茍言笑,但向記者講述自己的追夢故事時,他如數家珍,滔滔不絕。華平村坐擁大片竹林,面對豐富而又獨具生態優勢的竹子資源,李洪剛圍繞竹子做文章,竹林種植、竹産品加工、竹海旅遊層層遞進,找到了一條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相結合的路子。
終於,華平村竹林面積突破兩萬畝,李洪剛又開始琢磨如何增加農民收入。“要想富,就得先修路”,他帶領村民在12年時間裏,修了大大小小25條路。路通了,竹子遠銷,遊客進來,人均收入高了,各種補助獎勵也多了,村民臉上的笑容也跟著多了。曾經是省級三級貧困村的華平村,有望在今年徹底脫貧。
一名小小的村支書,靠著帶領全村致富的“小志向”,實現了人民增收、百姓幸福的大夢想,靠的就是踏實幹的精神,靠的就是不等不靠的志氣,靠的就是小志向大作為的胸襟。“我是個普通人,志向也不大,要説夢想,就是不等不靠,和大家一起把村裏的事辦好,讓大家生活好,不辜負村民的信任!”樸實無華的話語裏,隱藏著村幹部為民務實的堅貞理想信念,飽含著一名普通黨員幹部豁達的為民情懷,透露著小小村官以小見大的志向和抱負。(中國經濟網記者馬常艷整理 綜合中國經濟網、千龍網、中國網、多彩貴州網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