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圖片生活軍事人物科技文娛經濟評論

【網絡媒體走轉改】發揚長征精神,共築中國夢——“長征路上奔小康”網絡媒體“走轉改”活動綜述

中國新聞來源:南方網 2016年10月03日 11:13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南方網訊(記者/王瑭琳)80年,彈指一揮間。

  今年正值紅軍長征勝利80週年,同時我們也迎來了偉大祖國母親的67周歲生日。

  80年前,紅軍二萬五千里的漫漫征程,將中國西部最激越的河流,最巍峨的高山和最廣袤的草原串連起來,踏出了一條中國走向近現代文明的獨立之路、復興之路。  

  紅軍長征 資料圖

  時至今日,回憶起這段氣勢恢宏而又極其悲壯的長征歷史,面對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鑄就的長征精神,在構築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征程中,我們又該如何去銘記和傳承。

  “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是一場新長征,每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長征路”,習總書記曾這樣説。

  但對於今天生活在大城市的人,特別是對於我們這一代80、90後年輕人而言,真實的長征之路充滿著無法想象的艱苦。幸運的是,此次南方網借著由中央網信辦主辦的“長征路上奔小康”網絡媒體“走轉改”大型主題採訪活動的機會,可以讓我們得以重返歷史現場,追尋紅色足跡,感受當年的長征精神。

  採訪活動各站旗幟(圖片來源:@軍報記者)

  採訪活動各站旗幟(人民網高飛 攝)

  歷時近兩個月,近百家網絡媒體,371位記者與編輯,走進江西、湖南、貴州、四川、甘肅、陜西等六省深入採訪。在這13200多公里中,我們用文字記錄故事,用圖片展示變化、用鏡頭呈現真相,用影音講述歷史。

  從傾聽百歲老紅軍王承登講述當年的長征經歷,到為“重走紅軍長征路第一人”羅開富老記者的感人故事流下眼淚;從不懼嚴寒登上了海拔4114米的夾金山,到穿行紅原縣日幹喬草地體驗紅軍走過那段最為艱難悲壯的征程。也為羅坳大橋中心村、花垣縣十八洞村、湄潭龍鳳村、靜寧繼紅村、洛川舊縣鎮等革命老區的“紅色巨變”而感到震撼。

  不忘初心,一屢一步總關情。習總書記曾強調,要著力推動老區特別是原中央蘇區加快發展,決不能讓老區群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掉隊,立下愚公志、打好攻堅戰,讓老區人民同全國人民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成果。

  牢記習總書記囑託,在這紅色沃土上,媒體記者們走過的這些省份,不僅發揚了長征精神,還通過産業扶貧,正逐漸脫下貧困的帽子,實現華麗轉身,共築中國夢。

  江西:叩開幸福大門 打造“扶貧樣板”

  採訪團合影(江西畫報劉志強 攝)

  從紅色聖土到扶貧攻堅,江西再一次扛起了歷史的重擔。

  1934年,中央紅軍在江西省于都縣集結出發,展開兩萬五千里長征。然而,由於地處偏遠山區、礦産資源少、經濟基礎薄弱等原因,于都這片紅色土地長期以來處於貧困狀態。全縣人口109.5萬,貧困人口就超過13萬人。

  如何讓這些人脫貧,和全國一起同步邁入小康?摘掉老區群眾貧困的帽子?

  于都縣立下愚公志,打響攻堅戰,把扶貧攻堅、脫貧摘帽作為第一政治任務,搶抓贛南蘇區振興發展重大機遇,精準細化“五個一批”工程,在移民搬遷扶貧、油茶産業扶貧、光伏産業扶貧、農村電商扶貧、金融扶貧、幹部結對幫扶扶貧等領域進行了創造性探索實踐,在精準扶貧中打出了一套漂亮的“組合拳”,為貧困群眾叩開了幸福大門,同時也打造出一套于都“扶貧樣板”。

  預計,今年有70萬貧困人口可以摘除貧困帽。

  在採訪的過程中,一個個脫貧故事感動著我們,也見證著長征精神在這片大地上的延續。

  村民們講述著脫貧的故事 (中國青年報 中青在線仵楠 攝)

  有幸成為江西站採訪團的一員,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興國縣傑村鄉含田村64歲的李考鳳因家裏發展動力不足,全家只能靠李考鳳種地和兒子在村裏打工為生。

  為幫助她脫貧致富,村裏幫助她爭取到貸款入股蔬菜基地,李考鳳也在基地務工。“在這裡務工,家人和家務事能兼顧,一個月下來能拿到1800多元工資,日子比原先好多了。”李考鳳談起現在的生活,臉上樂開了花,那種幸福感在當下便感染了在場所有人。

  還有于都縣羅坳大橋中心村移民新村移民陳佛生在接受採訪時,不斷反復一句:“以前吃苦的日子總算到頭了。”

  他沒有想到,窮了大半輩子,家中裝上光伏發電系統後,當上了“發電站站長”,一年增收5000余元。年邁的陳佛生是于都縣光伏扶貧試點的第一批並網發電受益者。在該村,142戶貧困戶家中都安裝了光伏發電系統。

  除了蔬菜基地産業、光伏産業以外,江西也在積極探索“互聯網+扶貧”的江西模式。近年來通過政府扶持,現在不僅有了農村e郵網,還有了淘實惠電商服務網、阿裏巴巴農村淘寶網,電子商務孵化園等,電商從業人員與日俱增。

  如今的江西正處於加速發展的爬坡期、全面小康的攻堅期、生態建設的提升期。在這個關鍵階段,更需要長征精神的大力指引,充分利用江西紅色資源,結合新的實際,弘揚井岡山精神和蘇區幹部好作風。

  湖南:經濟+文化 創“可複製”的扶貧經驗

  採訪團合影(中國青年報 中青在線仵楠 攝)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

  在湖南,媒體記者們從懷化、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張家界市三地的革命老區、革命紀念館及扶貧點等地的征程,探尋長征遺跡,採訪幹部群眾,近距離的觀察湖南這片紅色沃土近年來在扶貧攻堅、創新創業、建設富饒美麗新湖南方面的巨大成就。

  桑植縣,是賀龍元帥的故鄉、紅二方面軍就是在這裡啟程。南方網記者羅俊傑在稿件中寫到,一行人在賀龍紀念館進行了莊重的敬獻花圈儀式,紀念在同一片天空下,曾經為了中國共産信仰而奉獻青春、血汗的那份精神凝聚。

  記者向村民了解賀龍元帥故鄉現如今的發展情況(中國青年報 中青在線仵楠 攝)

  提及湖南湘西,相信人們大多數想起的是那甘甜清冽的湘西美酒、那原汁原味的民俗演藝。而今,更多人還會聯想到一個詞——十八洞村。

  地處湘西花垣縣的十八洞村,因為山高路遠,閉塞落後,過去窮得出了名,前些年村裏年人均純收入僅有1600多元。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個苗族村寨,首次提出了“精準扶貧”的重要思想。

  這之後,當地派駐工作隊駐村蹲點,積極探索“可複製、可推廣”的精準扶貧新模式。

  神奇的“法寶”——《十八洞村精準識別貧困戶工作辦法》,共識別出貧困對象136戶542人,佔全村總人口的55%;“思想道德星級化”管理模式,每季度從社會公德、個人品德等五個方面公開評選星級農戶,轉變村民“等靠要”思想、激發內生動力。

  值得一提的是,精準扶貧的十八洞經驗已從花垣縣乃至湘西州、湖南省、全國推廣開來。可“複製推廣”的十八洞村經驗,使2015年十八洞村人均純收入比上年增加1150元,同比增加了46%,減貧223人。

  如今,十八洞村的扶貧路還在繼續,湖南人民也堅信他們能打贏這場脫貧攻堅戰。

  “精準扶貧”和湖南紅色文化、民族文化、民間文化結合起來,正發生著其妙的“化學反應”,讓扶貧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帶動當地人民脫貧致富,走上小康之路。

  貴州:傳承紅色精神 帶動綠色經濟發展

  採訪團合影

  作為“築夢長征路”上承上啟下的第三站,貴州在紅軍長征歷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當年,中央紅軍自江西于都出發,經由湖南轉戰至貴州境內時,人數已由8萬6千人減少至3萬多人。中共中央政治局先後召開了以遵義會議為標誌的系列重要會議,實現了中國革命的偉大轉折。

  在貴州,南方網孫德威隨感嘆最深的便是,紅軍長征曾經走過“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人無三兩銀”的貧瘠山地,如今已經天塹變通途,“縣縣通高速”成為現實,黎平等地甚至迎來了高鐵時代,大旅遊、大健康、大生態産業在這些地方蓬勃發展,老區人民正在朝著火紅的日子進發。

  當採訪團進入婁山村時,也不禁連連感嘆婁山村的“脫貧絕招”:該村利用婁山關戰鬥遺址為主的長征文化體系和生態文化景觀紅色旅遊資源,依託地理、氣候、交通等優勢,發展鄉村旅遊、無公害反季節蔬菜種植和藤編三大産業,使婁山關村成為匯川區美麗新農村建設的閃光點。

  記者們認真記錄著所採訪到的內容

  紅色精神的傳承,帶動綠色經濟的發展。如今的貴州,經過了歲月的沉澱,已逐漸發展成為一座多彩之洲。今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貴州從過去紅軍轉戰的主戰場,已變為脫貧致富的主陣地。

  習總書記曾在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指出,脫貧攻堅已經到了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衝刺階段,必須齊心協力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到2020年讓7000多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的目標,絕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地區、一個貧困群眾。

  所以當採訪團進入肇興侗寨時,不管看到的是風景如畫、“百佳繡娘”丁明煥的燦爛笑臉、以及海歸創業女孩羅嘉梅的自信驕傲時,還是在楓香鎮的花茂村,走進習近平總書記曾到訪過的小賣部、農業大棚、紅色之家……

  記者們都一致認為,“7000萬”不再是一個簡簡單單的數字,而是一個“到2020年一定能脫貧的信念,‘一個都不能少’進入小康社會的目標”。

  四川:發展産業是根本 “長短結合 以短補長”是措施

  採訪團合影

  回顧80年前兩萬五千里長征路,“爬雪山,過草地”這一段最為艱苦卓絕。

  採訪活動的第四站來到了四川。媒體記者們踏上了雅安市、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等革命老區、革命紀念館以及扶貧攻堅片區的征程,探訪長征遺跡,聚焦巴蜀大地,親身感受巴蜀這片紅色沃土在近年來脫貧攻堅、創新創業等方面的巨大變化。

  今年是四川省脫貧攻堅以來,貧困縣、貧困村摘帽退出的第一年。當年長征路上的革命老區也在脫貧奔康的路上奮起直追。

  在雅安市蘆山縣紅星村,一條條水泥路,猶如一根根彩帶,把一幢幢重建新房、一片片産業園連在一起,縱橫成片的莊稼地裏生機盎然……

  在紅星村的好農夫農場內,紅星村第一書記何平講述著村裏的變化:通過“家庭農場“、“借雞生蛋”等産業幫扶項目改“輸血式扶貧”為“造血式扶貧”。

  他説,脫貧不是短期行為,必須要有長遠的致富規劃和項目保障,發展産業是根本,“長短結合,以短補長”是措施。

  不僅紅星村在這場脫貧攻堅戰中加快了發展步伐,白夥組也“不甘示弱”。

  這裡曾經在“4.20”蘆山地震中顫抖,牽動著黨和政府以及數億人民的心的村莊,如今草長鶯飛、煥然一新。3年來,白夥組謹記習總書記囑託,以合作經營新模式帶領村民加快脫貧步伐,使得在災後重建中崛起的新村生機無限。

  在採訪過程中,記者們用鏡頭呈現真相

  令人開心的是,其他的“兄弟村莊”也都齊齊跟上了致富的“大隊伍”。

  在龍門鄉,經過三年的努力,龍門鄉境內220個災後恢復重建項目逐步完成,全鄉31個新村聚居點逐步完工入住,基礎設施得到極大改善;在寶興縣磽磧藏鄉,幹部群眾齊心協力修通“通天公路”,不止方便村民上山下山,還帶動了達瓦更扎景區的發展幫助老百姓增加收入;在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縣,村主任帶領全村種出“高原玫瑰”……

  南方網記者林麗麗在採訪手記中寫到,讓她最難忘的不僅是已脫貧奔康的村民,還有那些為了幫助村民脫貧的扶貧幹部們。聽到村領導們説得最多的就是如何想方設法幫助村民擺脫貧困,通過量身體裁進行精準施策。

  “長征永遠在路上。我想,面對脫貧攻堅,唯有不忘初心,繼續奮鬥,繼續發揚長征精神,才能走好新的長征路。”林麗麗由衷地説。

  甘肅:紅色旅遊拉動經濟增長 “新亮點”

  採訪團合影

  參加採訪活動第五站——甘肅站的媒體記者們,從蘭州、白銀,到平涼、慶陽,馬不停蹄走遍了甘肅的8個縣市區,一路行至西安,在身後劃下了4000公里的軌跡。

  甘肅,是紅軍長征活動時間最長、到達部隊人數最多、活動範圍最廣的省份。  

  這片在中華民族的成長歲月中,積澱了太多歷史情感的熱土上,留有大量的遺跡。

  有因為紅軍實現勝利大會師而載入中國革命史冊的會寧縣;有打開紅軍通往陜甘革命根據地勝利之門的迭部天險臘子口戰役遺址;有決定紅軍長征最終去向和目的地的宕昌哈達鋪會議遺址……

  這些革命遺址像一把把打開當代中國革命歷史的鑰匙,時刻警醒著人們過去的那段歲月是何等的艱苦卓絕。

  雖然甘肅受自然環境的影響,生存環境比較艱苦。但是甘肅人民同步奔小康的勢頭卻非常強勁。

  南方網記者張琳了解到,近年來,甘肅省委、省政府帶領全省各族人民,在長征精神和甘肅精神的指引下,認真貫徹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城鄉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蘭州新區”、“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綜合試驗區”、“蘭州新區綜合保稅區”等國家級新區相繼獲批建設,這一個個榮譽為甘肅這片紅色熱土再次增添了發展活力。 

  在採訪現場,記者手持雲相機進行拍攝

  當記者們來到七里河區魏嶺鄉沈家嶺村,著實被眼前的一幕“驚喜了”。

  如今的沈家嶺實現了所有村組道路硬化、新建了4個文化廣場,並全力探索發展鄉村紅色旅遊的新路子。還成立了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建立合作社和貧困戶穩定利益聯結機制,由“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轉變,帶動和促進貧困戶脫貧增收致富。

  還有位於平涼市崆峒區南部的頡嶺村自然條件落後,群眾生活十分困難。近年來,頡嶺村集中財力建成基礎設施,並依託當地群眾養牛販牛的傳統優勢,搭建起一定的規模,養牛促增收。

  如今的頡嶺村環境優雅,村容整潔,搬遷的新居也讓記者們連連稱讚。同樣,白廟鄉賈洼村也緊緊圍繞精準扶貧脫貧,發展富民産業,加強農民技能培訓,使貧困發生率下降至3.04%。

  其實,讓媒體記者們關注的不僅這些,還有那紅色旅遊拉動經濟增長的“新亮點”。

  近年來,平涼市著力挖掘紅色旅遊文化,讓紅色歷史記憶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和發展紅色旅遊的新亮點。

  平涼,不僅是歷史上絲綢古道西進北上甘涼的第一座關隘重鎮,還是甘肅省最早建立中國共産黨組織的地方之一。這不,平涼市和界石鋪紅軍長征紀念園就被列入國家“十二五”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和紅色旅遊景點。

  重回紅軍會師樓、紅軍長征勝利紀念館、將帥碑林長廊、地球上的紅飄帶雕塑……

  沿著紅軍會師舊址一路走下來,大家只有一個感覺,遺跡和舊址或許會落上塵埃,但理想之光卻永遠綻放光芒。

  陜西:經濟社會發展下的長征精神和延安精神

  採訪團合影

  採訪活動最後一站來到了全國紅色文化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陜西。

  作為本次的“壓軸”採訪點,南方網記者周丹陽頗有感觸,她説,一群人朝著共同的終點奔去,齊頭並進,為了共同一個目標而努力著,這是一件非常令人印象深刻的事情,“當我看到身邊的夥伴們坐在路邊大石頭上寫稿時,觸碰我內心的,還有敬佩之情”。

  是什麼讓“網紅”記者們這麼拼?這或許還要從這個同樣很“紅”的地方説起。

  作為紅軍落腳陜北後的政治文化中心,作為中共中央曾戰鬥生活過13年的革命聖地,延安擁有的“紅色資源”令人羨慕:僅革命文化遺址就有350多處。

  走進延安,仿佛進入了一個紅色經典世界,棗園、鳳凰山、清涼山、延安革命紀念館,以及周邊的瓦窯堡等,每一處都蘊藏著無數動人的故事。

  為讓革命聖地的紅色記憶傳得更遠更廣,延安提出“紅色旅遊興市”的戰略目標,依託旅遊帶動當地經濟社會發展。這幾年,在投鉅資豐富和完善革命遺址的同時,延安還推出了“回聖地、登寶塔、遊舊址、受教育”,“延川紅棗文化藝術節”等10多個旅遊項目。

  火熱的紅色旅遊,為長征精神的傳承與張揚搭建了舞臺。

  但説到脫貧致富奔小康,延川縣還是另有“絕招”。

  村民談起現在的幸福生活臉上笑開了花(西部網趙昊 攝)

  2015年6月18日,習總書記在貴州視察工作時曾強調,做好扶貧開發工作,基層是基礎,要做到每個貧困村都有駐村工作隊、每個貧困戶都有幫扶責任人。

  如今,在革命老區延川縣,163個行政村裏全部都進駐村了工作隊,他們完善幫扶計劃,幫助貧困村、貧困戶發展産業,解決實際困難,幫助其穩步脫貧,已經成為當地貧困戶的主心骨。

  “搬進來新房子,生活太美啦!”延川縣困難戶王鳳梅開心地對記者説,她對現在的生活非常滿意。

  據了解,延川縣2016-2017年計劃移民搬遷5821戶15134人,均為其建檔立卡在冊登記貧困戶,主要採取集中搬遷、分散搬遷和就近集中新建三種方式進行安置,搬遷安置點實現“六配套”,確保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令人感到驚喜的是,在“十二五”期間,陜西生産總值年均增長11.1%,經濟增速位列全國第一方陣,實現了從經濟欠發達省份向中等發達省份的歷史性跨越。

  新時代下,從經濟建設、民生改善到扶貧開發,採訪團的記者們切切實實的感受到了陜西省的經濟社會發展下的長征精神和延安精神。

  至9月29日,“長征路上奔小康”採訪團順利完成了陜西站的集體採訪任務,也標誌著由中央網信辦主辦的“長征路上奔小康”網絡媒體“走轉改”大型主題集體採訪活動圓滿結束。

  據統計,截至9月29日17時,中央新聞網站、地方主要新聞網站、主要商業網站及兩微一端開設專題專欄近百個。全網共發佈圖文、視頻、H5、VR等各類作品13.7萬餘篇,其中新浪微博9.6萬條,閱讀量超7億。

  “走轉改”的意義,在於讓網媒記者走出辦公室,走下去體會,俯下身感受,用腳步丈量土地,用雙手觸摸溫度,讓筆下的文章“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

  通過這一次採訪,我們不僅對於長征歷史有了更清晰的了解,也對於長征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還對於新聞報道有了更接地氣的感受。

  習總書記曾説,無數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江山,為我們創造美好生活奠定了堅實基礎,他們留下的優良傳統是永遠激勵我們前進的寶貴財富,任何時候都不能丟。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項光榮而艱巨的事業,更需要每一個人付出艱苦努力。

  “苦不苦,想想長征二萬五;累不累,想想紅軍老前輩”。黨和紅軍在長征中經歷了生與死的考驗,最終戰勝了各種艱難險阻。作為後代的我們,也始終相信,只要齊力同心、不懈追求、接力奮鬥,就一定能夠到達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輝彼岸,實現“中國夢”。

  相信此行也定會超越時空,成為媒體記者們腦海裏不可磨滅的記憶。

  寫在綜述最後: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在這近兩個月的時間裏,南方網分別前往江西、湖南、貴州、四川、甘肅、陜西深入採訪的記者小夥伴們都覺得太有意義了!能夠重走長征路,感受習總書記的“老區情懷”,聽村民們講述脫貧的故事,收益頗多,受益匪淺。

  感謝中央網信辦主辦的這次活動,網絡媒體“走轉改”,走的是一條尋根路,轉的是一種精氣神,改的是對國家、民族、社會的責任擔當和道義。這對從事媒體行業的我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有趣的是,南方網此次參加活動的6位記者,年齡為90後的便佔了5位,感謝南方網這個平臺以及領導敢用新人的魄力。一路上,我們重走紅軍長征路、傳播紅色革命情、深入脫貧攻堅村、採訪致富&&人,用鏡頭和文字為網民呈現新時代下革命老區人民對長征精神的繼承和發揚。

  為了追求報道的時效性,白天外採,晚上返回住處收拾妥當,真正寫稿子的時間實際上從午夜才開始,為了“碼字”寫稿,每天睡三四個小時成了採訪團小夥伴們的“共識”。

  幸運的是,在此次活動中,南方網多篇原創稿件被肯定。截至目前,《看于都“扶貧樣板”,感受習總書記的“老區情懷”》、《記者手記:為理想 肝膽照——紅色血液的記憶》、《長征精神薪火相承,助力群眾脫貧奔小康》、《紅色記憶:傳子溝村探索“精品旅遊”》、《長征精神代相承:網絡媒體接受革命洗禮》等18篇稿件被全國多家重點網站所轉載;以“南方網”官方微博發佈的內容也得到了許多轉發和評論。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活動的報道形式中,無論是使用雲臺相機拍攝的視頻“大片”,還是製作《重走長征路,重溫紅色心》、《魅力天府 機遇四川》、《重走長征路,再看新陜西》等具有傳播力的h5,南方網的新媒體作品也紛紛得到了網友們的“點讚”。

  雖然此次的活動圓滿結束了,但我們深知,採訪結束並非終點,長征故事講不完,長征精神,永遠在路上……

  • 新聞
  • 軍事
  • 財經農業
  • 社會法治
  • 生活健康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央視新聞下載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