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國慶節前夕,記者來到甘肅岷縣麻子川鄉旋窩村採訪。當年,紅軍翻越臘子口雪山後,曾在這裡進行休整。
村頭,68歲的村民孫滿指著一處帶有廂房的老式堂屋説,紅軍休整期間,毛主席就住在這裡,《七律·長征》就是在這裡構思形成的。
低矮的茅草屋檐下,四根明柱粗壯斑駁,左右各有一扇大窗戶,屋子因年代久遠而顯得滄桑厚重。
“毛澤東寫長征的著名詩篇,大多是在紅軍取得階段性勝利之後而作,《七律·長征》也不例外。當攻克臘子口、翻越岷山後,紅軍終於走出了雪山草地。在這種情況下,毛澤東觸景生情,開始構思創作《七律·長征》。”中共岷縣縣委黨史辦公室副主任何緒清説,專家實地考察和研究後認為,毛澤東的這首名作可以説是構思于岷山,創作于岷縣旋窩村,此後又作了修改,全詩深刻展現了長征路上的種種艱難險阻,飽含著中國共産黨和中國工農紅軍的豪情壯志。
撫今追昔,細細品讀“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的詩句,記者仿佛看到毛澤東揮手指揮紅軍的身影,看到紅軍將士冒著槍林彈雨翻越五嶺、跨越烏蒙、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一路攻堅克難的英姿。
“越是艱難困苦,越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漫步哈達鋪的紅軍街,土墻土瓦依舊原汁原味。許多居民家門口飄揚的五星紅旗,仿佛向人們訴説著今天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
岷縣,被稱為“長征的加油站”。在這裡,群眾為紅軍籌集捐獻了200多萬公斤糧食及大批軍需物資;在這裡,紅軍集中休整57天,精力體力得到極大恢復,為繼續北上打下了基礎;在這裡,3000多名英雄兒女加入了紅軍隊伍……
“這裡不僅是紅軍長征路上的‘物質’加油站,更是紅軍將士堅定理想信念的‘精神’加油站。”岷縣人武部部長趙培戰説,“數萬紅軍將士雖然不知道長征最終會走到哪,茫茫征程何時結束,但他們堅信,跟著共産黨就一定能夠勝利。”正像鄧小平同志所説,在長征中為什麼我們能在非常困難的情況下奮鬥出來,戰勝千難萬險使革命勝利呢?那就是因為我們有理想,有馬克思主義信仰,有共産主義信念。
長征途中,有這樣一幕至今令人難忘:1936年2月,紅四方面軍兵站部部長吳先恩率部翻越黨嶺山時,發現許多戰友的遺體被埋在雪裏,有一隻胳膊伸出雪堆,拳頭緊握。他們掰開拳頭一看,裏面是黨員證和一塊銀元。黨員證上寫著:劉志海,中共正式黨員,1933年入黨……這只緊握的拳頭,體現的是紅軍將士信念的力量。這種力量,可以讓高山低頭、使雪山讓路。
儘管長征的征塵已散去多年,但紅軍將士用鮮血和生命凝練成的長征精神始終煥發著時代光彩。
大山深處,岷山腳下,岷縣一派勃勃生機。縣領導告訴記者,他們始終注重引導幹部群眾發揚與長征精神一脈相承的“領導苦抓、社會苦幫、群眾苦幹”的“三苦”精神,帶領群眾脫貧致富,使城鄉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岷縣已經成為聞名四方的“當歸之鄉”。
大漠戈壁,秋意漸濃,練兵場上熱情似火。記者向下一個採訪點進發時,正逢第47集團軍某旅官兵在河西走廊擺兵布陣備戰。旅政委胡巍告訴記者,每逢執行重大任務、參加重要演習,他們都會用長征精神激勵官兵。在長征精神激勵下,部隊今年接連攻克信息化作戰、新型作戰力量融入體系作戰等多項難題。
是的,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長征精神都是我軍的政治優勢、寶貴財富和傳家法寶,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思想力量源泉。在改革強軍的新長征中,只要我們弘揚長征精神,堅定理想信念,就沒有翻不過去的“雪山”,沒有闖不過去的“草地”。
圖:岷縣旋窩紅軍長征毛澤東居住舊址。
本報記者 孫興維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