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重慶黔江區地處武陵山區腹地,素有“渝鄂咽喉”之稱。1934年5月,賀龍率領紅三軍進入黔江境內,在黔江水市鄉水車坪的一棵皂角樹下召開誓師動員大會。次日淩晨,紅三軍從水車坪出發,攻打彭水。
紅軍離開後,鄉親們把這棵皂角樹稱為“紅軍樹”,並在樹下立起了“水車坪紅軍革命紀念地”碑。如今,“紅軍樹”已成為黔江區的“精神地標”,引領著老區人民在綠色發展、脫貧致富的新征程上前行。
站在“紅軍樹”下遠眺,水車坪歷史老街和麒麟蓋山區草場盡收眼底。“紅軍精神凝聚人心,紅色文化聚集人氣,綠色産業推動發展。”黔江區水市鄉黨委書記喻剛告訴《經濟日報》記者,水市鄉平均海拔1200米,森林覆蓋率達73%。最近幾年,依託自然景觀和紅色文化資源,這裡的鄉村旅遊業蓬勃發展。
水市鄉已經開發出4個特色旅遊景點,並通過居民自願、政府補助的形式,發展了鄉村旅遊接待戶130家,接待床位1500張。2015年接待遊客3萬人次,農戶接待收入超過600萬元,今年已經接待遊客11萬人次,收入2000多萬元。
在水市鄉大場壩的“喆昇”現代農業觀光園裏,37歲的楊愛華一邊招呼遊客,一邊將新採摘的蔬菜打包裝箱。楊愛華是水市鄉水市社區居民,也是這個農業園的創辦者,他説:“我的爺爺是紅軍,小時候爺爺經常給我講紅軍的故事。受紅軍精神熏陶,我希望能為家鄉發展作貢獻。”
2002年底,在外務工多年的楊愛華回到老家,看到家鄉依舊貧窮落後的面貌,他毅然決定返鄉創業。他先是帶領鄉親們發展起了適宜山地種植的烤煙,而後又從湖北引進貝母,在烤煙地裏進行套種,讓煙農增産又增收。緊接著,他從鄉親們手上流轉了200多畝閒置田地,建設了集高山蔬菜種植、加工、旅遊、觀光為一體的“喆昇”現代農業觀光園,不僅帶動了水市鄉鄉村旅遊業的發展,也解決了當地農民轉移就業100多人。
紅軍精神帶來的發展能量遠不止這些。今年5月,43歲的黔江區馮家街道中壩村村民粟軍和家人從海拔800多米的高山上搬到了山下,住進了黔江區委、區政府為他們建設的中壩高山扶貧搬遷安置點。粟軍笑著告訴記者,“我家以前在山上務農,看天吃飯,住的是兩間土坯房。現在不僅住進了新房子,還經營起了農家樂,每個月都有5000多元的收入”。
為粟軍帶來希望的是黔江區全力推進的高山生態扶貧搬遷。記者在中壩高山扶貧搬遷安置點裏看到,漂亮的安置房如一棟棟別墅,便民服務中心、超市、幼兒園、文化健身廣場等基礎設施一應俱全。馮家街道黨工委專職副書記胡勇介紹説,目前安置點裏已經建設了57棟住房,安置了57戶從高山上搬遷下來的貧困家庭。
“傳承弘揚紅軍精神,我們就必須想百姓所想,急百姓所急。”胡勇介紹説,為了讓貧困戶搬得來、留得住、能致富,馮家街道黨工委一方面通過招商新建了一個佔地70余畝的食用菌廠,可吸納300人就近就業;另一方面,將中壩扶貧搬遷安置點作為鄉村旅遊景點打造,並鼓勵搬遷群眾發展鄉村旅遊。
傳承紅軍精神,點燃脫貧致富激情。當前,黔江區已經吹響了脫貧攻堅“百日決戰”的號角,提出到2016年底,實現全區65個貧困村銷號、4.5萬貧困人口越線、摘掉國家扶貧開發重點區縣帽子的總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