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中國經濟網編者按:“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天地換新顏”。80年前,中國工農紅軍取得了長征的偉大勝利,在中國大地書寫出一首氣壯山河的英雄史詩。如今,80年過去了,這一片片被長征精神洗禮過的紅色老區,在致富脫貧的“新長征”上甩開步伐,迎來了舉世矚目的山鄉巨變。
江西瑞金華屋:曾經貧窮“紅軍村” 如今成“世外桃源”
葉坪鄉華屋位於瑞金市東南部,因整個村莊姓華,故稱華屋。蘇區時期,僅43戶人家的華屋,家家戶戶都有人參加革命,其中20人為革命事業英勇獻身,留下了遠近聞名的“華屋17棵松”感人故事。
2012年以前,由於戰爭創傷、資源匱乏、耕地貧脊、勞動力短缺等原因,華屋貧困程度極深,119戶中有103戶居住在透風漏雨的土坯房中,其中8戶還因土坯房倒塌被迫租房居住。人均純收入僅2000元左右,不足全市平均水平的一半。因此,附近村莊甚至有“有女莫嫁華屋郎”的説法。
2012年6月28日,在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下,《國務院關於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正式出臺,蘇區振興發展的東風吹遍了贛南大地每一個角落,華屋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華屋村村民現在居住的寬敞整潔的“小洋樓”。中國經濟網記者王炬鵬 攝
據了解,華屋村經過統一規劃設計、統一平整土地、統一施工建設、統一分配住房,建成了66套整齊劃一、錯落有致、具有濃厚客家風情的住房,每戶佔地面積90平米左右,兩層半的建築面積共225平米左右。
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對原有土坯房進行了修繕,並布展了傳統農耕文化,延續了歷史文脈。還在村裏興建了富有特色的標誌性入口景觀、村史館、農民戲臺等基礎設施,在山上種植了油茶、臍橙,田裏種植了果蔬。
2014年,村民華水林搬進了寬敞明亮的“小洋房”,房子造價13.3萬元,政府各項補助就有5萬多,他只花了8萬左右。“之前靠打工為生,一個月最多賺2000多元,現在在家門口的大棚裏種植辣椒、黃瓜等時令蔬菜,收入高多了,去年凈收入有4萬餘元。”華水林高興地對中國經濟網記者説。
雲南菖蒲塘村:3年大變樣 百姓生活越過越甜
上世紀80年代,菖蒲塘村是全縣的貧困村,以傳統種植業為主,全村90%房屋為土磚房或石頭房,10%為茅草房,村級道路、村間道路均為土路,人均純收入僅有600元。
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蒞臨菖蒲塘村視察,提出了“依靠科技,開拓市場,做大做優水果産業,加快脫貧致富步伐”的重要指示,為菖蒲塘村發展指明了方向,極大提振了全村信心。
三年來,全村水果種植面積達到3745畝,年産水果1300萬斤。廖家橋鎮黨委書記馬喜成介紹,現在村民年均保底收入已經達到8000元。
水果産業的迅速發展,使菖蒲塘村誕生了一批技術高超的嫁接“農技師”。其中“女子嫁接隊”更讓該村婦女脫穎而出,豐富的苗木嫁接經驗和吃苦耐勞精神,成為“女子嫁接隊”走出去的名片。
蜂蜜柚子茶展示。中國經濟網記者 楊淼攝
村支兩委充分利用“互聯網+農村産業發展”模式,發展電子商務,先後邀請湖南盤古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和蘇寧易購入村考察,並實現網絡營銷合作。全年借助電商平臺,實現蜜柚銷售30萬斤,成功在網絡上打造了菖蒲塘村的水果品牌。
現階段,90%的果農收入達3萬元以上,90%的農戶建起了小洋樓,98%的農戶實現了電氣化,自來水和水泥路入戶率達100%。先後被評為湖南省新農村建設示範村、湖南省美麗鄉村示範村。
貴州甕安:返鄉農民工的創業夢在這裡實現
“巍巍大甕千百年,安在黔山崖。”貴州甕安縣是紅軍長征路上的一座千年古邑。1934年12月31日至1935年1月1日,在甕安縣猴場鎮召開了歷史上唯一的一次跨年度會議——“猴場會議”,為遵義會議的召開在政治上、軍事上和組織上奠定了堅實基礎,被周恩來同志譽為“偉大轉折的前夜”。
如今,新型城鎮化進程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熱潮又在這裡交匯。在當地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始建於2011年的甕安返鄉農民工創業園,目前已進入加速發展期。在這個充滿活力的孵化平臺上,越來越多的返鄉農民工正在實現他們的創業夢。
圖為寶堅鞋業公司生産車間。中國經濟網記者 鄧浩 攝
現年44歲的甕安人黃賢松曾在外打工多年,做過五金,批發過水果。得益於縣裏的創業扶持政策,此前已經回鄉創業的黃賢松于2013年入駐返鄉農民工創業園。據其介紹,寶堅鞋業公司總投資1000多萬,前期主要做代工,現在則開始生産自主品牌“笨笨熊”。2015年工廠産值為1000多萬。
據了解,像寶堅鞋業這樣的企業,在甕安返鄉農民工創業園內已經有32家。創業園目前已經成為“西部地區農民就業促進試點示範工程”和“省級中小企業科技孵化平臺”。根據規劃,未來園區面積將達到570余畝,並建設標準化廠房30萬平方米、倉庫1.2萬平方米。全部建成後,年産值可達10億元以上,帶動就業10000人以上。
甕安返鄉農民工創業園也是如今正在神州大地上奔涌著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熱潮的縮影,而這一切都離不開政府的支持:簡政放權以進一步釋放經濟活力,做好服務以提供優良創業環境。“越來越多的返鄉農民工在這裡實現了創業夢!”黃縣長對記者説。
四川卓克基:旅遊敲開致富門 藏寨煥發新生機
卓克基,嘉絨藏語意為“至高無上”。海拔2660米的阿壩馬爾康縣卓克基鎮處川西北高原國道317線和省道210線交匯處,全鎮民風淳樸,文化繁榮,被譽為嘉絨地區民俗風情的萬花筒。其中,著名作家阿來小説《塵埃落定》的故事背景地卓克基土司官寨就坐落在這個小鎮上。如今這個小鎮在文化旅遊的帶動下煥發了新的生機。
卓克基鎮納足村第一書記楊曉虎告訴記者,2013年馬爾康縣啟動卓克基土司官寨景區創建國家4A級旅遊景區工作。作為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政府投資2億元對整個村寨進行了風貌改造和環境治理,並對5戶接待戶進行了文化提升工程,建成茶馬古道、唐卡繪畫、嘉絨釀酒、服飾編織和嘉絨鍋莊5個主題文化展示接待戶。
西索村與卓克基土司官寨隔河相望,街道依然留有濃郁的藏寨文化氣息。圖為村民在家門口自在地聊天。中國經濟網記者馬常艷 攝
2015年結合精準扶貧工作,先後確定卓克基鎮西索村、納足村和松崗鎮直波村、哈飄村為旅遊扶貧示範村寨,提升和改造鄉村旅遊基礎設施,確定並扶持旅遊達標戶。同時將自駕車營地與鄉村旅遊有機銜接,在納足村率先提出並試點建設“鄉村旅遊驛站”。從而更好地開發和利用該地旅資源,進一步讓村民,參與到鄉村旅遊開發和環境保護的行列,增強當地村民與遊客的互動,帶動沿線農牧民搞旅遊附加産業,通過發展鄉村旅遊增收致富。
“現在村裏幾乎沒有外出務工的人,都在幫著家裏搞旅遊接待,客量少的時候就回家幹農活。”西索村村支部書記澤朗爾甲説。
據介紹,馬爾康市2015年旅遊綜合收入83620萬元、旅遊接待人次920100人次。今年1-8月份旅遊綜合收入70292.45萬元、旅遊接待人次810100人次。其中,卓克基土司觀寨景區2015年門票收入61.99萬元,全年共計接待12萬人,旅遊綜合收入突破百萬。
走進甘肅沈家嶺村:紅色旅遊助力精準扶貧
沈家嶺村是蘭州戰役的主戰場,在蘭州戰役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近年來,七里河區對沈家嶺紅色教育基地進行了改造,全力探索嘗試發展鄉村紅色旅遊新路子,幫助貧困群眾脫貧致富。村中設立了紅色旅遊展板,開辦了集旅遊紀念品售賣和歷史古物展覽為一體的紅色驛站,開展對沈家嶺戰役部分原址的保護,鼓勵經營性農家樂,通過各種措施,發掘紅色旅遊經濟效益,紮實推進精準扶貧。
沈家嶺村紅色旅遊展板 中國經濟網記者 李婧 攝
在鼓勵農家樂建設方面,沈家嶺村鼓勵有條件建檔立卡貧苦戶利用宅基地等發展農家樂,證照辦理等相關費用全部減免。積極協調和引導承包性經營農家樂的業主,優先吸納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業。
沈家嶺村駐村幹部介紹,目前全村共有10個村民小組,409戶,1980人,所有村組已實現道路硬化,已建成4個文化廣場。沈家嶺村將繼續依託紅色旅遊這一資源優勢,結合政府扶貧政策,進一步推進精準扶貧工作,幫助貧困群眾脫貧致富。
五彩繽紛"的陜西銅川不平凡的轉型路
“走路打著傘,吃飯捂著碗”,這曾經是陜西省銅川市市民真實的生活寫照。如今,在歷屆市委市政府以再造新銅川的魄力、以壯士斷腕的勇氣歷經20年的轉型發展實踐下,銅川已建設成為“山青、水凈、坡綠、天藍”的文化旅遊名區。
銅川位於陜西省中西部,總面積3882平方公里,人口86萬,就全國地級市而言,銅川的體量較小,但歷史上的銅川可謂“五彩繽紛”。它是黑灰資源的聚集地,青色陶瓷的發祥地,紅色革命的根據地,金色佛教的興盛地,綠色休閒的養生地,以及多彩文化的承載地。
面臨深度轉型的挑戰,銅川選擇積極開展實踐和探索。銅川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嚴維佳介紹,銅川市委、市政府于1994年規劃開發建設了銅川新區,經過20年開發建設,其現已成為全市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此外,市委市政府著眼于食品、醫藥、健康、裝備製造等産業,規劃建設了8大工業園區。據中國經濟網記者了解,工業園區經濟體量現已佔到銅川全市經濟總量的30%以上。
銅川市照金鎮已建設成為著名的紅色旅遊勝地。圖為小鎮街景。中國經濟網記者于躍攝
“寧可減少GDP,不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嚴維佳強調。近年來,銅川堅持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不斷強化環境綜合治理,並利用當地的文化影響力,大力發展文化旅遊、紅色旅遊等綠色低碳循環經濟,在轉型發展上取得了階段性成效。2015年,銅川市旅遊總收入達到65.61億元,是1995年收入的35倍。(中國經濟網記者 馬常艷、王炬鵬、楊淼、鄧浩、李婧、于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