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圖片生活軍事人物科技文娛經濟評論

【網絡媒體走轉改】老區延川:卯足幹勁將貧困縣摘帽

中國新聞來源:西部網—陜西新聞網 2016年09月29日 09:46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文安驛鎮移民安置小區,已有1000余戶搬入新居。

“長征路上奔小康”採訪團成員採訪當地老鄉。

  西部網訊(記者 彭芬 熊惠玲 趙昊 賀桐) 1935年,紅二十五軍到達延川縣永坪鎮,是長征到達陜北的第一支紅軍隊伍。紅二十五軍與劉志丹率領的陜甘紅軍在這裡勝利會師,成為中國工農紅軍在西北地區會師的前奏。

  作為革命老區,延川曾為長征勝利做出重要貢獻,但由於山大溝深,經濟發展受到制約。近年來,老區人民通過移民搬遷、發展旅遊、培育現代農業等方式,卯足幹勁要在2018年將貧困縣摘帽。

  讓移民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在文安驛鎮風景移民安置小區,已有1000余戶來自全縣各處的移民搬入新居。據介紹,該小區規劃了三期,將能容納2000余戶移民居住。

  貧困戶馮庭前從前住在關莊鎮西洼村,位置偏遠,交通不便,同時村裏無主導産業,僅靠單一的種植業為生,群眾的生活極度貧困。2013年7月,延川遭受特大強降雨災害,西洼村的房屋、道路、農田受損嚴重。山體滑坡導致馮庭前家的2孔窯洞坍塌,當時幸好家裏無人,免於一場災難。

  移民搬遷政策的實施給馮庭前家帶來了福音。他申報了移民搬遷,由政府補貼一部分,個人出資一部分的方式在文安驛安置點分配到一套80多平米的房子,2015年8月搬入新居。“小區電、路、供氣、供水、廣場等設施齊全,我們現在真的過上了城裏人的生活。”馮庭前的妻子王秀蓮説。

  遠離故土,靠什麼生活?王秀蓮應聘到小區當保潔員,月工資850多元,全家人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馮庭前之前在周邊打臨工,年收入近萬元,今年意外受傷,享受到了縣裏的大病、慢性病縣內吃藥住院零費用的醫療優惠政策。王秀蓮就在小區工作,回家照顧老伴也十分方便。

  馮庭前的兒子今年23歲,今年夏天剛從大學畢業。老兩口談到優秀的兒子,幸福的笑容綻放在臉上,王秀蓮説,等兒子找到工作,他們一家的生活肯定會越來越好。

  據介紹,2012年至2015年,延川縣共搬遷11357戶移民,未來2年計劃再搬遷5821戶,目前已全部啟動。通過産業幫扶、金融扶貧等方式,移民們就地解決了生計問題。

  古鎮建設拉動旅遊發展 新增就業崗位群眾獲益

  延川縣文安驛鎮地處210國道沿線,距縣城15公里,曾于西魏大統三年(537年)設郡縣,古稱文州,是陜北重要的驛站,並留下了文安古城墻、文州書院、古驛站、烽火臺、魁星樓等眾多文化遺址。

  千百年來形成的驛站文化是文安驛的靈魂,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漸漸衰落。於是,在陜旅集團、陜西大美術文化産業集團多方促成下,立足古鎮風貌保護、彰顯底蘊文化特色的文安驛古鎮文化園區項目開工建設,2015年9月一期工程正式開園。

  古鎮以一千年古道驛站、一千孔古窯居建築、一千五百名知青生活、一部路遙人生小説真實原型為主題,傳承了延川縣文安驛的驛站文化、高原文化、紅色文化、知青文化,通過發展文化旅遊業,帶動當地群眾脫貧。

  曹讓虎、楊香蓮夫婦是文安驛土生土長的農民,他們的耕地在2014年修建高速路時被徵用,家裏還有上學的孩子,家境比較困難。古鎮開園後,老兩口順利應聘到園區工作,從第一産業轉型到第三産業,增加了家庭收入。

  按照文安驛鎮按照“一鎮三園”的總體佈局,除古鎮文化園區外,工業園區佔地1100畝,入園企業13家,延長石油LNG和瓜爾膠項目已于2015年8月底投産;現代農業園區的高效設施農業、現代畜牧園、標準化種植示範基地和蘋果基地基本建成。三大産業園區建成後,將為當地群眾提供約1萬個就業崗位。

  • 新聞
  • 軍事
  • 財經農業
  • 社會法治
  • 生活健康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央視新聞下載
新聞圖集更多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