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坎子山村一角(鄖西縣委宣傳部 楊洪霞攝)
央視網消息(記者 高宇婷)1932年至1936年,紅四方面軍、紅三方面軍和紅二十五軍在長征途中曾先後來到湖北省鄖西縣休整、停留。當地的老百姓給紅軍提供吃、住等,紅軍則絕不白拿、白吃,都會留下相應的報酬。
80多年後,乘大巴車順山路蜿蜒而上,重走長征路,今日綠樹成蔭的和平寧靜與那段艱難困苦的戰鬥歲月情景不斷交錯。
“鄖西縣的湖北口鄉,幾乎家家戶戶都留宿過紅軍。”鄖西縣委宣傳部新聞科長楊洪霞説,“我爺爺家就曾留宿過一名走散負傷的紅軍。爺爺把自己一件沒穿過的新棉襖送給紅軍上路穿,紅軍走的時候留下了僅有的三尺白布。”
當年還有很多百姓直接跟紅軍一起走了,僅湖北口回族鄉就有革命烈士238人。
坎子山村支書魏登殿
今天,這裡的百姓在致富奔小康的路上,也拿出了萬里長征的那股子韌勁兒。
一邊緊鄰大山,一邊是看不到底的懸崖,通往湖北口鄉坎子山村的路極其艱險。這條艱險的山路承載著湖北省最小村莊脫貧致富的希望。
1975年,當兵復員回村的魏登殿答應了在村裏工作了幾十年老書記的臨終囑託,接過村支書的接力棒,一步步將無地、無房、無路、無水、無電的“五無村”變為有地、有房、有路、有水、有電的“五有村”。
“其中最難的就是修路,無路變有路。”已經幹了40多年村支書的魏登殿説,“這條山路修了3次。”
1977年,魏登殿到縣裏跑了3次,每次往返路上需6天,要回了3萬元錢,修通了從村委會到鄉主幹道一條長約5公里的土路,改變了老百姓“肩挑背駝”的境況。
2005年,縣裏撥付90萬元,全村老百姓同工同勞,修好了一條4.5公里長、3米寬的硬化路。
2008年,村裏一對夫婦坐三輪蹦蹦車上山時,在一處略急的轉角處翻車,夫妻倆人跌入山崖不幸身亡。魏登殿下定決定再修路,一來,為了村民安全,二來,為了發展坎子山村的旅遊業。
坎子山村有溶洞、萬畝石林、千年刺葉櫟。
“我們發展旅遊業,不是為了賣門票,是為了進一步帶動當地的包菜、松子等土特産的銷售。”魏登殿説。
2011年從陜西考察回來,魏登殿發現華山松適宜在海拔1799米的坎子山種植。種松樹産松子,一斤松子賣25元,全村百姓人人參與,目前,村裏已有華山松3000畝,十年後一畝地純收入能達7000元。
今天,這個只有152戶512人小村莊年人均純收入已達6000余元。
“因為修了路,村民收入比5年前增加了60%。再過幾年,坎子山村的松樹長起來能賣松子了,每戶能多收入3至5萬元。”魏登殿細算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