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摘要
新華網西寧9月23日電(賈海元 汪曉青)“哐啷哐啷~”,是揉捻機翻動藏雪茶茶葉的聲音;“嗡嗡~嗡~”,是轉動打磨黑陶的聲音;“悉悉索索”,是製作木雕精細刻畫的聲音;靜謐無聲,是繪製唐卡時的專注之聲……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瑪縣藏文化産業園裏,手藝人和學徒們正在忙碌著。80年前,紅軍踏著整齊的步伐,伴著激昂的歌聲,長征經過班瑪縣,留下了紅色的記憶。如今,班瑪縣依託獨特的民族文化資源和生態資源,奏起一首首脫貧致富的動人旋律。
9月23日,青海省“長征路上奔小康網絡媒體走轉改”主題採訪團來到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瑪縣藏文化産業園,被這裡緊張忙碌的景象和各具特色的産業所吸引。
班瑪藏雪茶:走出大山 走向市場
耳畔是藏雪茶揉捻機的運作聲,鼻尖是新鮮藏雪茶茶葉散發的陣陣清香,在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瑪縣藏文化産業園裏,工作人員正在忙著揉捻新鮮的藏雪茶茶葉。
“這是昨晚剛從牧民手中收上來的新鮮藏雪茶秋茶的茶葉,用揉捻機揉成條狀後再經過發酵、烘乾、消毒、包裝等程序,就可以進入市場銷售。”班瑪縣林業局副局長陳國軍説。
每年的5、6月份,是班瑪藏雪茶春茶的採摘期,當地約1000名農牧民群眾會在這個時候統一進山採摘茶葉。如今,班瑪藏雪茶加工基地也陸續配備了揉捻機、烘乾機、壓餅機、發酵機等先進設備,班瑪藏雪茶的加工生産逐漸走上産業化的道路。
據陳國軍介紹,目前在班瑪縣藏文化産業園裏,班瑪藏雪茶有佔地140平方米的加工包裝基地,而在産業園的對面,還有兩棟正在建設中的服務大樓和生産車間,未來,這裡將打造成規模化的班瑪藏雪茶産業基地。
班瑪黑陶:手把手帶著學徒致富
伴隨著“嗡嗡~嗡~”的聲響,黑陶飛快的轉動,牧民小夥正在給黑陶打磨拋光。
黑陶文化在班瑪已經有400多年的歷史,是藏族人傳統的生活器皿,用來裝糧食穀物、藥材、首飾等。傳承至今,黑陶不僅成為傳承藏族文化的固體載體,更是當地特色的文化旅遊産品和致富“法寶”。
在果洛藏族自治州黑陶技藝傳承人果洛謝格太的黑陶製作公司裏,琳瑯滿目擺放著各式各樣的黑陶工藝品。茶杯、水壺、燈盞、陶罐,色澤深厚,造型圓潤,風格古樸。在果洛謝格太的手下,有17個學徒工,都是來自班瑪縣貧困家庭的孩子。他們在果洛謝格太的手底下已經學習了三四年的時間,如今已經可以單獨製作完成一件黑陶工藝品。不僅如此,每個月他們每個人還可以拿到1800元左右的生活補助,緩解了家庭的經濟壓力。
“果洛班瑪的黑陶有自己的特色,從就地取材的泥土,到傳統的燒制技藝,都是代代相傳的傳統精髓。”據果洛謝格太的妻子梅珠介紹,去年她曾帶著兩名學徒去上海學習培訓,回來之後針對黑陶製作的造型設計大膽創新,反響特別好。“不過,黑陶的外形可以改變可以現代化,但傳統的手藝卻不能丟。”梅珠強調道。
班瑪産業園:傳承民族精髓 帶動群眾致富
入了深秋,班瑪縣藏文化産業園裏顯得非常寧靜。但當你走進一棟棟樓裏,卻是熱鬧紛呈的一片天地。在格日的傳統手工雕藝製作廠,學徒們正在細心雕琢,拿著一塊不足手掌大的沉香木細心用功;在唐卡大師土登偉色的工作室裏,學徒們正在靜靜的描畫唐卡,安靜的畫面仿佛連時間和空氣都是靜止的;在藏香製作室裏,整齊擺放著20多種藥材,房間裏飄散著淡淡的藥香……
2012年,班瑪縣緊緊抓住上海對口幫扶的時機,掙取援建資金606、7萬元,投資修建藏文化産業園。2013年9月底,産業園竣工開放,吸納了班瑪野生藏茶、黑陶、面具、泥塑、石木雕刻、唐卡、土特産加工等特色産業入駐,成為班瑪縣傳承民族文化、打造旅遊産品、幫助群眾脫貧的特色産業園區。
“我們希望把傳統的手工藝品傳承下來,而不是變成流水線的商品。”班瑪縣文化體育廣播電視局局長扎西説,通過産業園區的集合效應,可以借助班瑪縣發展旅遊産業的趨勢,打造特色旅遊産品,促進地方經濟發展;還可以通過收徒學藝的過程,幫助貧困家庭青年增加收入,脫貧致富;更重要的是,可以推動傳承班瑪地區傳統的民族文化,引導更多的年輕一代班瑪人學習傳統技藝,讓更多省內外乃至國內外的人知道班瑪傳統工藝,了解藏族傳統文化。(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