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圖片生活軍事人物科技文娛經濟評論

傳承長征精神,牢記媒體使命

——“長征路上奔小康”網絡媒體“走轉改”大型主題採訪活動掃描

中國新聞來源:中國經濟網 2016年09月23日 22:03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中央網信辦任賢良副主任為活動授旗——潘樹瓊攝副本

  再訪紅色故土,汲取紅色力量。

  今年是紅軍長征勝利80週年,為了傳承長征精神,8月23日至10月底,由中央網信辦主辦的“長征路上奔小康”網絡媒體“走轉改”大型主題採訪活動舉行。活動以“一條主線,多線並行”的形式開展,由中央網信辦組織集體採訪團隊,沿紅一方面軍經過的江西、湖南等6省的革命老區基層一線進行“走轉改”。同時,福建、河南等9個省區市獨立組織省內網絡媒體開展長征沿線“走轉改”,網上網下聯動重走長征路,共同唱響主旋律。

  來自人民網、新華網、中國經濟網等近百家網絡媒體編輯記者371人次參與了6省的集體採訪活動。截至9月22日17時,採訪團隊行程9400多公里,活動相關網絡新聞信息累計11萬餘條,原創微博6.5萬餘條;僅新浪微博話題#長征路上奔小康##築夢長征路#閱讀量累計達6.1億次。

  此次活動覆蓋了紅軍長征沿線的15個省區市,年輕的網絡媒體編輯記者們用腳丈量,用心體會,用情書寫,用長征精神激勵自己,書寫老區的變化,在互聯網上形成了輿論熱點。

  “繼承革命先烈的遺志,弘揚長征精神,不忘初心,繼續前進,為宣傳弘揚革命先輩的豐功偉績和偉大的長征精神貢獻智慧力量。”中央網信辦副主任任賢良冒著大雨出席啟動儀式,並勉勵參與活動的編輯記者們。大雨中,記者編輯們在江西于都開啟了此次大型採訪活動。

  這是一次收穫感動的採訪。傾聽101歲的老紅軍王承登講述長征路上的艱難歷程;感悟《經濟日報》老報人羅開富32年前用雙腳丈量長征路,用筆傳揚長征精神的故事;參觀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碑前“長征第一渡”渡口;聆聽長征年代一雙草鞋蘊藏的淒美愛情故事;走近瑞金革命遺跡“紅井”,再次溫習小學課本中的“吃水不忘挖井人”……田間地頭、工廠車間,一路上網媒編輯記者頂著酷暑、冒著大雨,起早貪黑,貼近群眾,認真傾聽長征歷史,忠實記錄感人故事,堅持用心、用情、用功“走轉改”。

  9月11日,網絡媒體在蘆山採訪災後重建

  記者們邊走、邊看、邊聽、邊記,用專業水準、敬業精神在自己的“長征路”上行進。來自《網絡傳播》雜誌的潘志瓊説,“腳踏大地,不可謂不踏實;眼看贛州,不可謂不驚訝;心聽故事,不可謂不動情。5天走訪,3次落淚”。中國經濟網新聞部記者馬常艷在四川採訪中遭遇高原反應,她問自己:如果讓我們這代人去走漫漫長征路,能否堅持下來?當時是什麼力量,支撐紅軍將士們不拋棄、不放棄?曾徒步走長征路的老報人羅開富説:“中國革命之所以成功,靠的就是那一代人的不懈堅持。長征精神的核心就是樹立理想,堅定信念。”這讓她認識到信念的力量。

  這是一次觸及靈魂的洗禮。101歲的老紅軍王懷登告訴記者,“打江山不容易,要相信黨,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年輕人要艱苦奮鬥”。人民論壇網的記者常妍寫到,“這些話如果放在平時,也許會有人嫌啰嗦。可出自一位老紅軍之口,就別有一番歷史的厚重。也許只有經歷過槍林彈雨,經歷過浴血奮戰,親眼看到新中國的成立和過上現在好日子,才更能體會理想信念的重要和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採訪途中,她不止一次被深深打動。馬前托孤的李美群,把未滿月的女兒託付給群眾,轉入山區參加遊擊戰爭,不幸犧牲。為防敵人鏟草除根,群眾帶著她的女兒東躲西藏,終於把她撫養大。她的女兒長大後才知道媽媽是紅軍,從未見過生母照片的她來到展覽館,看著墻上媽媽在獄中挨打、臉部浮腫的照片,哭得跪地不起……“這樣的故事在老區有很多。妻送郎、父送子,離別很可能就是訣別,賢妻稚子、父母雙親,誰能舍得?可是,沒有國哪有家,跟著紅軍才有過上幸福生活的希望和奔頭!許許多多的真實故事讓人唏噓感動:‘革命理想高於天’從來就不是一句口號,而是在不捨離別中做出的大愛抉擇。”

  2016年9月5日,“長征路上奔小康”網絡媒體“走轉改”大型主題採訪活動貴州站出發儀式在貴陽舉行。圖為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張廣智,中央網信辦網絡新聞信息傳播局副局長孫凱在“長征路上奔小康”網絡媒體“走轉改”大型主題採訪活動旗子上簽名。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張凱 攝

  這是一次見證傳奇的征程。昔日紅軍將士們走過的土地,如今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脫貧攻堅戰已經打響,老區的幹部群眾正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征程上。在湖南鳳凰縣廖家橋鎮菖蒲塘村,新華網湖南頻道記者張晶感受到村民們生活的“甜蜜”。去年,全村水果産值達10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8000元,從事水果種植産業收入10萬元以上的大戶就有20多戶。曾經是菖蒲塘村貧困戶的朱友軍,如今住上了三層小樓,還是村裏第一個裝空調、買電腦的村民。在貴州,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蔣欣發現,貴州已成為西南地區第一個開通高鐵的省份,高速公路四通八達,帶動了鄉鎮的發展。近年來,貴州返鄉勞動力逐年增加。甕安縣建設了農民工返鄉創業園區,為園區內創業者提供5年內免房租的優惠利息,並對優秀農民工創業人員提供創業基金;在遵義市匯川區板橋鎮婁山關村,當地為返鄉創業者建成“農民工返鄉創業一條街”,帶動大家奔小康。在甘肅省平涼市城川鄉小寨村的果園,挂滿枝頭的蘋果很多被貼上了透明貼紙,成了“祝福果”。果園主人楊道道告訴千龍網記者馬文娟,他家種了6畝果樹,果樹有250棵左右,普通蘋果每斤賣2到4元,這種祝福蘋果一個就能賣10元。近年來,當地政府大力推廣蘋果套袋、鋪反光膜等新技術,農民的日子富起來了。去年,6畝蘋果樹為他家帶來近7萬元的收益。他家蓋了新房,還花12萬元購置了一輛越野車。

  9月12日,網絡媒體在紅軍長征翻越的第一座雪山夾金山之巔合影。

  在採訪中,發現長征精神的內涵;在採訪中,傳遞長征精神的力量。大量的圖文、視頻、H5、VR等原創作品,記錄著年輕媒體人的感悟和感動,傳達著他們繼承長征精神、傳播正能量的責任擔當。

  通過“走轉改”,記者編輯們接了地氣,長了精神。撫摸歷史,讓年輕的網絡媒體記者編輯們看到了中國發生的巨大變化,真切地體會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無數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鑄就。他們感悟到,長征塑造的偉大精神和紅色基因,穿越80年的光陰,依然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它激勵著我們繼續砥礪前行,走好這一代人的長征。

  “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這是記者的責任與擔當。讓長征精神在新時代下重新煥發光彩,讓更多的讀者感知紅色力量,需要記者編輯們勇擔重任,聚焦社會正義,弘揚正能量,用筆和鏡頭記錄中國前行的腳步,把長征精神永遠發揚光大。(中國經濟網記者 王晉)

  • 新聞
  • 軍事
  • 財經農業
  • 社會法治
  • 生活健康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央視新聞下載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