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圖片生活軍事人物科技文娛經濟評論

【網絡媒體走轉改】全州:圍繞葡萄做旅遊甜了果農 鼓了腰包

中國新聞來源:人民網 2016年09月23日 19:45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山腳下連片的葡萄園

  山腳下連片的葡萄園

  人民網全州9月23日電 葡萄産業一直是全州農業經濟的支柱産業,近幾年來,全州緊緊圍繞這一傳統優勢産業,鼓勵引導果農持續深耕,不斷拓寬産業鏈、提升産業價值。

  來到才灣鎮南一村毛竹新農村,筆直的水泥路、氣派的小洋樓、還有文化活動室、戲臺一一映入眼簾,這些景象直觀地告訴來訪者:新農村的設施很完善、生活很幸福。但是讓人奇怪的是,作為全縣優質提子葡萄種植基地,卻看不到葡萄架上碩果纍纍的景象。

  “我們的葡萄不愁賣,一到葡萄的成熟季就全都被客商拉走了。”南一村委主任王新明樂呵呵地向大家解釋道。

  同樣感到高興的還有枧塘鎮紀委書記易立新,作為紀檢幹部,他對本地所産葡萄的品質也尤為關注:“我們這裡生産的葡萄可以承諾在生長期內絕不使用膨脹劑或者催熟劑等各類激素,而且在我們生産基地還建立了檢測室,對果品的各項指標嚴格檢測後進行分級。”

  易立新所説的生産基地就是枧塘鎮為了扶持葡萄産業設立的萬畝巨峰葡萄種植核心示範區。有了規模化的種植和管控,果農也越來越重視産品質量,葡萄品質得到提升,知名度也越來越高,每年外地客商都會慕名而來。

  “我們這裡的葡萄有個最大的優點就是免檢,我們果農把葡萄採摘下來包裝好,外地客商來了都不用驗貨就直接拉走。”易立新繼續介紹道。

  和外地客商一起回來的還有早些年外出打工的年輕人。

  “我們今年通過發展葡萄種植,人均收入可以達到一萬八千元以上,以前有許多年輕人在家沒有好的工作都外出打工,現在看到了種植葡萄的好處又紛紛回來了。他們覺得在家鄉只要勤奮一樣可以致富。”枧塘鎮鎮長馬海船説。

  靠種植葡萄富起來的村民越來越多,大家憋著勁兒還想在做些什麼,當地政府也思考怎麼把葡萄産業引向深入。

  節能環保無污染可持續發展的旅遊業又一次進入大家的視野。

  説幹就幹!毛竹山村從2006年開始籌建新農村,全村按照“總體規劃、逐步實施”的原則,規劃建設有農村特色小洋樓24座,已建成21座。建好了3.5公里進村道路和0.75公里環村道;建成了文化活動室、戲臺、籃球場、羽毛球場、氣排球場、停車場、休閒坪、水車、釣魚塘等一批活動設施;建成沼氣21座,風貌改造房屋10座,完成改廚改圈改廁改水改電,新安裝路燈、自來水和太陽能抽水房。並對村內開展硬化綠化美化亮化,全村形成了千年古酸棗樹、毛竹通道、桉樹通道、桂花樹通道和釣魚、採果等景點。

  枧塘鎮也結合農業産業結構,引進了農家樂項目,瓦窯崗自然村圍繞葡萄種植基地建起了農業觀光走廊,配套打造了集吃、住、遊、玩于一體的完整旅遊産業鏈。

  通過這一系列動作,農村擺脫了過去了“臟亂差”的形象,一步步邁向了“高大上”;果農也不再是過去的“泥腿子”,而是敞開家門當起了自己的總經理;過去只在葡萄成熟期到來採摘的遊客逐漸成了一年四季都會帶著家人來的老朋友。

  數據最有説服力:現有人口147人的才灣鎮南一村委毛竹山村,僅2015年旅遊接待人數就超過2000人次,人均收入達到3萬元,成為了遠近聞名的富裕村。

  其實,在全州的黨委政府看來,全州的優勢遠遠不止這些,下一步還有更多金礦可挖。“我們將要打造全州長征文化紅色旅遊項目,同時與天湖的生態旅遊、全州美食文化、炎井溫泉的養生文化、精品農家樂開發等形成紅+綠旅遊産業,實現以紅帶綠、以綠促紅的發展局面。”從全州縣委常委、縣委宣傳部部長、副縣長王本瑛的這段介紹中,我們可以看到,葡萄産業以及其所引申出的農家樂項目只是一盤大棋中的一子而已,紅色的全州、綠色的全州還會有更多的奇跡。(李天支、沈泉池、韋金戎)

  • 新聞
  • 軍事
  • 財經農業
  • 社會法治
  • 生活健康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央視新聞下載
新聞圖集更多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