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長征湘江之戰光華鋪阻擊戰紅軍烈士之墓”在興安縣城北的一個小山包上,這裡就是當年光華鋪激戰的地方。
還原戰爭場景。
界首古街。
界首紅軍長征突破第四道封鎖線指揮部舊址“三官堂” 記者 李琴 攝.jpg"/>
媒體記者們首先來到 “長征湘江之戰光華鋪阻擊戰紅軍烈士之墓”,尋訪當年紅軍戰士們的足跡 記者 李琴 攝.jpg"/>
湘江戰役紀念館。
湘江戰役紀念館外展出的高射炮 記者 李琴 攝.jpg"/>
在首界老街厚重的木門前,92歲的馬有益老人向大家講述他十歲那年親眼所見紅軍長征的過程。
自治區網信辦主任金化倫向參加長征行的媒體記者代表授旗。
南寧新聞網訊(記者 李琴 文/圖)9月21日, “長征路上奔小康”(廣西站)網絡媒體“走轉改”主題採訪活動在桂林市興安縣啟動。 來自中央和地方20多家重點新聞網站、商業網站和新媒體記者將在當年紅軍途經的興安、全州、灌陽三地進行為期5天的實地採訪。他們將深入革命遺址、烈士紀念園及新農村等地,探訪長征遺跡,用筆和鏡頭講好長征路上的感人故事,反映沿線群眾脫貧奔康的實踐和成效,全面展示廣西在脫貧攻堅、産業發展方面的新成就。
當天啟動儀式結束後,媒體記者們首先來到 “長征湘江之戰光華鋪阻擊戰紅軍烈士之墓” ,尋訪當年紅軍戰士們的足跡。 “長征湘江之戰光華鋪阻擊戰紅軍烈士之墓”在興安縣城北的一個小山包上,這裡就是當年光華鋪激戰的地方。烈士墓的周圍是茂密的松樹和灌木,而斑駁的墓碑在蒼松的簇擁中莊嚴肅穆。周圍幾個石碑上分別錈刻著“在血戰湘江中犧牲的紅軍烈士永垂不朽”、“湘江戰役烈士永垂不朽”等由楊成武、張宗遜、張震、張愛萍、王平、陳靖將軍題寫的六塊墓碑,這些墓碑更使這裡顯得不同尋常。三天兩夜的光華鋪阻擊戰,紅三軍團以犧牲一千多人的巨大代價掩護了後續部隊渡過湘江。無數無名的戰士,在這一片山丘上倒下,用自己年輕的生命為長征鋪墊了勝利前進的通途, 他們的付出與精神令人垂淚 。
而 位於廣西興安縣城以北15公里湘江西岸 的 界首鎮, 就是 1934年的光華鋪阻擊戰 的戰場 。當時,鎮上供奉天、地、水三官的老祠堂成為戰役指揮所,三官堂也因此得名“紅軍堂”。站在界首紅軍長征突破第四道封鎖線指揮部舊址“三官堂”外,用手撫摸著被炸彈震得有些剝落的墻壁,耳邊傳來秋風吹動樹葉微微的摩挲聲。走進紅軍堂,迎面挂著一幅當年戰役打響時戰士們決絕戰鬥的畫,大廳正面是毛澤東、朱德的頭像。在墻壁的周圍,整齊的貼著廣西幾大戰役的介紹以及歷史圖片,而紅軍時期使用過的斗笠、蓑衣、乾糧袋、行軍壺等物,更讓人感受到當年戰役的艱苦。
80多年過去,當年紅軍走過的界首老街依然散發著厚重的歷史氣息。一眼望不到頭的看房子靜立在川流不息的湘江旁,街上的騎樓保存完好,小貓們在墻角曬著太陽 ,此刻的平靜,都是當年革命先輩們用鮮血換來的。令人遺憾的是,當年 湘江戰役 中,許許多多 紅軍 壯烈犧牲,但 由於當時條件困難, 很多 犧牲 戰士 沒有留下資料,有的連簡歷都不知。 好在人民群眾從未忘記過他們,經過大量調查,終於蒐集到大部分戰士的名字。 在興安縣 “紅軍長征突破湘江烈士紀念碑園” 的 英名廊內, 記者看到, 先烈們的名字靜靜地躺在石碑上,述説著一部悲壯的史詩。
紅軍戰士們艱苦戰鬥、百折不撓的精神是一筆寶貴的財富,而興安縣人民也一直傳承著這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據悉,興安縣先後榮獲了中國最美的小城、中國科普示範縣、中國生態農業示範縣、中國創意農業葡萄養生之都、廣西經濟發展十佳縣、廣西科學發展進步縣等榮譽 , 全縣人民 更是 依靠智慧和勤勞續寫了該縣日新月異的發展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