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央視網消息(記者 王小英)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師,這是兩萬五千里長征勝利的標誌,也是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的轉捩點。
80年後的今天,會寧發揚長征精神,大力推行精準扶貧,為貧困戶建立臺賬,培育富民産業,拓寬增收渠道,力爭與全國其它地方在奔小康的道路上勝利“會師”。
會寧,原為會州,後改為會寧,有會州安寧之意,但這裡老百姓的生活並不安寧。地處黃土高坡,條件艱苦,有著狀元縣之稱的會寧是國家級貧困縣,是甘肅脫貧攻堅的主陣地之一。
韓家集鎮地處會寧中部,平均海拔1900多米,年降雨量350毫米左右,蒸發量卻有1800毫米,臉朝黃土背靠天的百姓脫貧極為不易。韓家集鎮周灣村共有461戶,1840人,2015年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共226戶1049人,貧困發生率為57.01%。
村民王河一家6口人,過去全靠務工和種地為生,是村裏的貧困戶。王河缺技術和資金,一直找不到致富路。2015年鎮裏安排王河參加了種植技術培訓,當年“小試牛刀”種植了全膜玉米6畝,脫毒馬鈴薯5畝,一年種植業收入達到7300元,兒子王佳福外出務工收入5000多元,加上轉移性收入1703元(其中惠農政策補貼總額1669.31元),2015年收入達到14000多元。
針對缺資金情況,2015年王河申請了精準扶貧貸款5萬元,今年他準備引進一頭肉牛、10隻羊,幹起農村人最熟悉的養殖業。今年,他還承包了一座溫室大棚,種起了辣椒。農曆四月份育苗,不到兩個月辣椒就上市了,一斤辣椒能賣1塊多錢。
現如今越來越忙了,王河的妻子也越來越高興,“今年種了地膜玉米和土豆,雖然比過去忙,但收入變多了,幹活有奔頭了,光溫室裏的辣椒就能摘兩個多月呢。”
按照預期收入,王河家今年能摘掉窮帽子。
韓家集鎮黨委書記劉學東介紹,在脫貧路上,周灣村首先調整種植結構,發展“一畝園”,打造“111324”示範工程(即:種植1千畝優質核桃、1千畝黑膜滴灌脫毒馬鈴薯良種繁育、1千畝優質紫花苜蓿、30座高架蔬菜大棚、2千畝脫毒馬鈴薯、4千畝全膜玉米),推動“一畝田”向“一畝園”轉化。
同時發揮傳統優勢,養好“一圈牛”,根據當地長期以來養牛、養羊的傳統,引導群眾發展分散養殖,培養肉牛和肉羊規模養殖戶。加大農民技能培訓,使每個貧困戶家庭至少有一人參加培訓、掌握一項技能,確保貧困戶戶均勞務輸轉1人,全村實現勞務收入470萬元,人均增收350元以上,確保2016年187戶穩定脫貧,全村貧困率發生降到4.5%。
“王河們”脫貧了,會寧國家級貧困縣的帽子也將摘掉。2015年,會寧退出貧困人口35059人,全縣貧困人口下降到97541人,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5834元,貧困戶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