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圖片生活軍事人物科技文娛經濟評論

[網絡媒體走轉改]“長征路上奔小康”看會寧走實扶貧路

中國新聞來源:每日甘肅網 2016年09月21日 16:15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韓家集鎮周家灣村村民武玉萍向記者講述她家的致富之路。(每日甘肅網記者韋德佔/攝)

  村民房屋內室。(每日甘肅網記者韋德佔/攝)

  每日甘肅網記者韋德佔 實習生張珊

  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在甘肅會寧地區的會師,勝利結束了長征,在中國革命史上揭開了新的一頁。80年後的今天,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道路上,革命老區甘肅會寧,積極發揚著紅色革命歷史所鑄就的會師精神,堅持打好扶貧攻堅戰,走出了致富新路。

  9月20日,在中央網信辦主辦的“長征路上奔小康”網絡媒體“走轉改”活動中,每日甘肅網記者深入甘肅省會寧縣貧困地區進行實地走訪調查,探尋在“堅定信念、艱苦奮鬥、團結一致、敢於勝利”的會師精神的指引下,革命老區會寧走出的致富之路。

  念好致富經:發展産業實現精準脫貧

  近年來,會寧縣搶抓革命老區振興和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等重大戰略機遇,爭取實施和謀劃儲備了一批打基礎、利長遠的産業項目。重點扶持了1.8萬戶貧困戶發展“全膜種植+養殖業+勞務輸轉”,8000戶發展“全膜種植+特色種植+勞務輸轉”,2907戶發展“全膜種植+多种經營+勞務輸轉”,農民增收渠道不斷拓寬,總體上形成了種植業、養殖業、勞務收入“三分天下”的收入格局。

  地處會寧中部的韓家集鎮,大力發展種植養殖業使得農民脫貧致富,全鎮現已形成以全膜玉米、馬鈴薯、小雜糧種植為主,建立了3000畝整流域種草基地2個,目前全鎮已有養殖專業合作社40個。

  據會寧縣韓家集鎮黨委書記劉學東介紹,周家灣村是2016年預托貧困村,全村的1840人中,貧困人口接近1000人,為了加快脫貧的步伐,村兩委班子引導全村充分發揮“會師精神”,大力的改善基礎條件,發展富民産業。

  “經過我們近兩年的努力,目前全村的村民走上了硬化路、喝上了自來水、住進了安全房、用上了動力電……”劉學東欣喜地告訴記者。

  會寧縣委外宣辦工作人員説:“周家灣村最明顯的變化就是村子裏道路的硬化,以前是泥濘坎坷的土路,現在拓寬了路面,極大的改善了農村群眾通行環境。現在家家戶戶都在搞養殖、種植産業,大至企業小至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産業來實現經濟增收。”

  革命老區會寧充分發揮“會師精神”,大力發展扶貧産業,帶領貧困家庭脫貧致富,並在産業發展中持續受益,在推進産業扶貧的路上,無數個貧困村莊正經歷著周家灣村式的華麗轉身。

  貧困戶建檔立卡。(每日甘肅網記者韋德佔/攝)

  村民種出的大南瓜。(每日甘肅網記者韋德佔/攝)

  産業扶貧“亮”革命老區群眾前程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為了讓革命老區的貧困家庭脫貧致富,會寧將産業扶貧作為重要民生工作來抓。

   在韓家集鎮周家灣村,武玉萍喜上眉梢,“以前想都不敢想,現在可以過上這麼好的生活”。武玉萍一家,是周家灣村通過産業扶貧走向脫貧致富的受益者之一。

  針對資金困難的狀況,她家于2015年申請精準扶貧貸款4萬元,用於搞養殖。“我們在種植、養殖方面缺乏技術,鄉政府就組織我們去參加了縣畜牧局的種植、養殖技術培訓,精準扶貧政策,對我們發展産業解決了資金、技術兩大難題。”武玉萍感激地説道。

  記者了解到,該戶去年申請到精準扶貧貸款之後,種植了4畝全膜玉米,4畝脫毒馬鈴薯,2畝小雜糧,僅去年一年種植業收入5600元。養殖牛2頭,羊20隻,豬2頭,養殖業收入近10000元。

  武玉萍告訴記者,她們這裡有一句大家耳熟能詳的順口溜“滿院玉米遍地草,發展養殖就是好”,這也是會寧發展養殖産業的一個特色優勢。“精準扶貧政策,不僅解決了資金困難,還讓我們掌握了技術,我們有信心在三年之內還清貸款並不斷擴大種植、養殖規模。”武玉萍高興地説道。

  通過項目帶動,甘肅省會寧縣邁出了紅色旅遊勝地與扶貧融合發展、創業富民與就業富民共生共贏的産業扶貧新路子。在建設美麗會寧的征程中,革命老區的人民群眾把“會師精神”內化成一種信仰,外化為一種能量,指引著會寧人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道路上走好自己的特色産業“長征路”。

  • 新聞
  • 軍事
  • 財經農業
  • 社會法治
  • 生活健康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央視新聞下載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