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圖片生活軍事人物科技文娛經濟評論

【網絡媒體走轉改】八零九零後 新長征路上的舉旗手

中國新聞來源:中國網信網 2016年09月19日 18:52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80多年前,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由江西、湖南一路轉戰至貴州境內,並在貴州展開一系列生死存亡間的重要行動。戰士們用年輕的生命換得一支隊伍的生存,支撐起一個民族的希望。他們的忠骨已歸於這片山水,但他們不滅的精神和靈魂仍在這裡日夜守望,靜待人間的風雨彩虹。

   80餘年後的今天,由中央網信辦主辦的“長征路上奔小康”網絡媒體“走轉改”大型主題採訪活動,于9月5日行至貴州。一群以80後、90後為主要組成力量的年輕網媒記者,莊嚴接過傳遞長征精神的旗幟,追尋那段遙遠故事裏的主人翁們留下的蹤跡。

   “我們有幸成長在優越的生活環境下,但不應忘記這些革命老區。老區人民為今天的幸福生活付出了太多。”在花茂村,來自上海的80後記者李佳敏漫步在田壟間,道出了自己的心裏話。和許多成長在大都市的年輕女孩一樣,李佳敏活潑開朗,熱情洋溢,總喜歡與當地人拉家常,這是她了解當地基礎設施建設、醫療建設、道路交通建設等情況的最快途徑。來到花茂村時已接近此行的尾聲,記者們了解到當地許多年輕人響應村裏的脫貧創新政策,紛紛從外地返鄉做起了農家樂。身後是村民自信滿溢的笑臉,眼前是被細雨淋濕的田壟地頭,李佳敏若有所思地説著:“一路走來,婦女、兒童和老人最常得見,這裡依然需要更多的青壯年積極返鄉,帶動全村人民脫貧致富。作為媒體,我們有責任將老區的故事傳播開來,感染更多的人來扶持這些有紅色印記的地方。”

   採訪中的東方網記者李佳敏。(中國網信網 陳舞陽 攝)

   同樣是80後,網易新聞貴州站的編輯冷先濤幾年前曾在北京、深圳工作過,如今重回家鄉看到這翻天覆地的變化,他的內心滿是欣慰。“這已是我第四次重走紅色路線了。”冷先濤驕傲地説。回憶起最初採訪貧困老區人民的經歷,他仍記憶猶新,那時的百姓還以吃得飽飯為好日子的標準,再看如今,百姓們已經自豪地細數著年收入、年産值。“幾年下來,我們親眼見證了黨的政策步步落實,見證了老區人民喜上眉梢。作為年輕一代,我們不能總是一味追求好日子,更要了解好日子是怎麼來的。長征那段歷史離我們很遙遠,我的父親總會給我講當年他聽來的故事,而我定要親自走上這條長征路,探尋並講好這裡發生的新故事。”

   網易新聞貴州站編輯冷先濤。(中國網信網 陳舞陽 攝)

   同樣心念貴州建設發展的,還有央視網記者王佳勇,他既是80後,也是貴州人,年初的“脫貧攻堅看貴州”活動他也有參加。在肇興侗寨採訪時,王佳勇細緻詢問當地政府對扶貧的政策支持;在甕安縣的返鄉農民工創業園,他悉心了解生産線上的工人家庭收入水平,以及縣政府對返鄉創業人士的優惠補貼政策;在湄潭縣的金花村,他了解到當地村民將自家的幾畝土地流轉種上了果樹,經營著茶園,同時還打點著農家樂。他説,當地政府用創新和實際行動保衛和提升著老百姓的幸福生活,這正是當年紅軍留下的紅色保衛精神和紅色記憶的延續。

   央視網記者王佳勇迫切詢問貴州省內的科技發展情況。(中國網信網 陳舞陽 攝)

   人民日報客戶端記者馮慧文,是一位90後。這是她第一次參加紅色路線的採訪活動,採訪時的她總是衝在最前線,一邊錄音一邊奮筆疾書,記下她能捕捉到的所有關鍵信息。她坦言之前對紅軍長征的了解只限于書本,如今親臨此地,聽到講解員的介紹,看到留存下來的革命影像,她體會到情感的共鳴才是最好的催化劑,能幫助她用自己的語言概括每一站的長征故事。當坐上長途大巴轉站下一目的地時,她總會望著沿途的山洞和高架橋出神,她説:“途經的地點建設得越好,反倒越能想像當年紅軍是在何種惡劣艱苦的條件下戰鬥,這種感受非常強烈。”

   人民日報客戶端記者馮慧文仔細聆聽黎平會議紀念館中的講解。(中國網信網 陳舞陽 攝)

   人民網貴州站記者王欽,雖是一位90後,但做記者已經3年。在貴州站啟動儀式的媒體見面會上,王欽首個提問,著重關心貴州的特色産業發展情況。在婁山關的藤編一條街,看到一件紀念遵義會議的藤編作品,他親自解答了自己最初的疑問。“把紅色文化與智慧元素結合,依託小小的青藤揉進工藝品,銷往全國各地,這真是一種情懷!”在他看來,讓更多的人通過接觸這些特色工藝品而了解紅色文化,正是一種傳承。重走花茂村時,他由衷地感嘆:“作為90後,我對長征的了解只能來源於書本和他人的講述。這兩年走基層,我親自感受了當年的上山難,下地難,一踏一腳泥;又親眼見證了‘看得見山、望得見水、留得住鄉愁’的華麗蛻變。作為新聞從業者,基層一線就是我們要走的長征路,我們要將這裡的有聲有色,表達得有血有肉!”

   人民網貴州站記者王欽在媒體見面會上首個提問。(中國網信網 陳舞陽 攝)

   在遵義會議紀念館,68歲的老知青趙阿姨對身為90後的新華網記者陳俊松説道:“我想以後沿著紅軍的足跡重走一遍長征路。”黎平會議,遵義會議,四渡赤水,婁山關戰役,這一路走來,陳俊松已經切身感受到貴州飽含的“紅色氣質”了。談起他心目中的長征精神,他認認真真地細數了三點:一是不畏艱險,勇於犧牲;二是敢於承認錯誤並改正錯誤;三是要有從頭再來的勇氣。“就像毛澤東在《憶秦娥 婁山關》中所寫的那樣,‘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在他看來,長征精神能否傳承好,直接關係到人民生活是否會好轉,有沒有盼頭。在一路採訪的過程中他慢慢發現,人心最是關鍵。“人心齊,泰山移。看到當地人民對未來充滿著信心,隨即想到趙阿姨對我説的,沒有革命先烈的流血犧牲,就沒有如今的幸福生活,我越發相信,憑藉這股齊頭並進的力量,當地人民一定能夠創造屬於自己的幸福生活。我要將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傳遞給沒能親臨現場的讀者們,希望他們也能看到國家的變化,人民的幸福。”

   新華網記者陳俊松在遵義會議紀念館採訪前來參觀的老人。(中國網信網 陳舞陽 攝)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這句詩中所喻,早已超越了80多年前那場戰鬥本身的意義,它已是革命先驅對一支年輕隊伍的期盼和召喚。緬懷先烈,不忘初心,走好我們這一代人的長征路,是80後、90後年輕一代網媒人應當肩負起的責任。新長征路上的旗幟依然鮮紅飄揚,扛起來,我們始終在路上。(中國網信網 陳舞陽)

  • 新聞
  • 軍事
  • 財經農業
  • 社會法治
  • 生活健康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央視新聞下載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