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圖片生活軍事人物科技文娛經濟評論

天宮或與中國空間站共同閃耀太空

中國新聞來源:新華社 2016年09月18日 11:27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據新華社電中秋之夜,我國首個真正意義上的空間實驗室———天宮二號開啟太空之旅。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精確控制下,天宮二號于16日成功實施了兩次軌道控制,順利進入在軌測試軌道。目前狀態良好,各分系統工作正常。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天宮二號總設計師朱樅鵬16日接受採訪時説:“中國空間站預計2020年左右建成,如果天宮二號狀態良好,延期‘服役’,太空上或將首次出現空間實驗室與空間站交相輝映的畫面。”

  天宮二號是天宮一號的備份産品,設計壽命為兩年。朱樅鵬介紹説,因為推進劑在軌補加技術的採用以及軌道高度的變化,天宮二號在軌壽命會大幅度提高。

  “我們預期天宮二號應該可以持續工作超過5年,甚至更多的時間。”朱樅鵬説。

  天宮一號于2011年9月29日發射升空,在軌期間先後與神舟八號、九號、十號飛船進行6次交會對接。2016年3月16日,天宮一號正式終止數據服務,全面完成了其歷史使命。

  “天宮一號設計壽命為兩年,實際運行4年半。”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武平説,目前,天宮一號整器結構完整,正運行在距地面約370公里的軌道上,“預計2017年下半年隕落”。

  在太空中,由於真空、輻射等環境因素,維持長壽命是個難題。天宮二號將首次試驗推進劑在軌補加技術,這也是我國未來空間站長期飛行必須掌握的關鍵技術之一。朱樅鵬介紹,推進劑在軌補加過程中對壓力和溫度的控制十分嚴苛,管路的對接也必須確保精準。“如果這次試驗成功,我國將成為繼俄羅斯之後,全世界第二個掌握空間站在軌推進劑補加核心技術的國家。”他説。

  按照計劃,天宮二號將在距地面393公里的軌道高度,分別與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和天舟一號貨運飛船交會對接。“這與中國未來空間站的軌道高度基本相同。”武平説。

  此前,我國載人飛行和交會對接任務都是在距地面343公里的軌道高度上展開的。朱樅鵬解釋,未來空間站長期運行需要在400公里左右的軌道高度。太空不完全是真空環境,也有大氣,高度越高大氣就越稀薄。也就是説,越高受到的阻力就會越小,所需要的補給量也會變小。

  “空間站建成後,可能會調低天宮二號的軌道高度,或許會出現貨運飛船先與天宮二號對接進行補加,再與空間站對接。航天員既可以訪問天宮,也可以訪問空間站。”朱樅鵬説。

  天宮上“不明覺厲”的太空實驗

  天宮二號3個空間科學物理領域重點項目是:空間冷原子鐘實驗、空地量子密鑰分配試驗、伽瑪暴偏振探測。空間冷原子鐘將成為國際上第一台空間運行的冷原子鐘,可以使飛行器自主守時精度提高兩個量級,在國防安全、高精度星鐘等方面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

  具有中國原創科學思想的液橋熱毛細對流實驗,有望更加深入地剖析和探索熱毛細對流的過程,進一步提升中國微重力流體科學的空間實驗能力和技術水平。

  天宮二號上裝載的寬波段成像光譜儀、三維成像微波高度計、紫外臨邊成像光譜儀是新一代對地觀測遙感器和地球科學研究儀器,將會在資源環境、生態環境、農林應用、海洋環境、大氣污染和大氣成分監測以及全球變化研究等領域廣泛應用並取得顯著效益。

  伴隨衛星飛行試驗進一步驗證在軌釋放、駐留伴隨飛行等技術,在伴星分離釋放和交會對接過程中將對飛行器進行近距離成像觀測,同時開展微小型部組件空間試驗驗證,為未來新型航天器編隊飛行技術奠定基礎。

  空間環境探測,天宮二號上搭載的帶電粒子輻射探測器和軌道大氣環境探測器可獲取艙外各個方向粒子的強度和能譜,檢測軌道大氣密度、成分及其時空分佈變化,並具備監測原子氧和其他空間環境污染效應的多項功能。

  高等植物培養實驗將首次開展微重力環境下光週期調控機理研究。而且應用了熒光蛋白基因表達先進技術手段,航天員將回收部分植物樣品供地面進一步分析研究。

  看法

  中國夢想邁出重要一步 空間合作大勢所趨

  天宮二號成功發射升空,美、英、法、德、日等國媒體對此進行了報道和討論。外媒普遍認為,天空二號的成功發射是中國在實現空間站夢想上邁出的重要一步,而中國與其他國家加強在空間科學領域的合作將成為大勢所趨。

  英國知名學術雜誌《自然》在題為《中國發射第二個空間實驗室》的文章中認為,中國在空間科學領域開展國際合作具有較大優勢。目前,中國正積極加強在空間科學方面的投入,去年將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發射入軌,近期則發射了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這些項目讓中國變成全球科研人員測試空間科學理論的“激動人心之地”。報道援引參與“天極”項目的瑞士日內瓦大學天體物理學家尼古拉斯·普羅德維的話説:“在中國,事情開展得非常快,他們有資金,也有意願。”

  法國華文報紙《歐洲時報》發表題為《天宮二號搭載中國文化和合理念》的評論説,歐洲航天大國面臨的預算壓力上升,促使歐洲航天局考慮與中國共同分擔航天項目的可能。據悉,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已分別與俄羅斯聯邦航天署和歐洲航天局就科學家進入中國空間站達成協定,空間站設計為大型艙段對接預留接口。人們有理由期待這樣的合作更廣泛、更深入,讓“天宮”“神舟”所寓寄的嚮往、和合之美,與創新、協作的時代精神成功“交會對接”。正如歐洲航天局局長韋爾納所言,把中國等非傳統夥伴納入更大的人類探索平臺舉措是務實的,只有讓中國參與,來自不同國家的宇宙飛船才能在太空連接在一起。

  美國國會自2011年以來禁止美國航天局與中國接觸。針對這一情況,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等媒體在報道中都援引了美國海軍軍事學院教授瓊·約翰遜-弗雷澤的觀點。她認為,2022年中國空間站將成為事實上的國際性空間站,世界其他國家都準備跟中國合作建設空間站,歐洲人為此已開始學中文。如果美國不馬上改變政策、與中國在太空開展合作,那麼就會失去對中國未來航天計劃的影響力。新華社

  • 新聞
  • 軍事
  • 財經農業
  • 社會法治
  • 生活健康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央視新聞下載
新聞圖集更多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