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關注重點問題,挖掘典型事跡,廣泛傳播精準扶貧好措施。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黨的十八大以後,習近平總書記一直牽掛四件事:扶貧、生態、轉型和三農。在眾多考察和調研活動中,扶貧工作尤其是農村地區的扶貧開發成為總書記的重點關注內容。鳳凰縣廖家橋鎮菖蒲塘村和花垣縣排碧鄉十八洞村,這兩個曾經不為外人所知的山中村落,因為總書記2013年“精準扶貧”概念的提出被世人熟知。 9月1日,活動一行來到總書記當年曾經考察過的菖蒲塘村和十八洞村,看到了在總書記走訪後的近三年中,當地探索出的可複製、可推廣的“精準扶貧”路。從2013年人均純收入1668元,到2015年人均可支配收入6276元,深山之中的十八洞村僅僅用了不到三年的時間;從2013年人均收入3000多元,到現在的人均收入8000元打底,曾經全縣知名的貧困村菖蒲塘村只用三年時間。從基層村鎮幹部,到致富&&人,記者一行看到的是全村上下的腳踏實地、埋頭苦幹,脫離了傳統的等、靠、要式粗放扶貧,通過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實現了“精準脫貧”。
十八洞村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龍秀林(居中講述者)正在向記者介紹村裏精準脫貧經驗。(中國網信網 徐可攝)
上圖為2014年,菖蒲塘村基地産業路建設初期;下圖為2016年的同一地點,記者一行從這條路走進菖蒲塘村,道路兩旁是已經挂果了的柚子樹、獼猴桃樹、葡萄架。
中國的扶貧工程是一項人類壯舉,貧困人口基數大、貧困地區面積廣、貧困情況複雜多樣。在過去的30多年中,中國已經讓6.6億貧困人口實現脫貧,成為全球首個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貧困人口減半的國家。但中國目前仍有5000多萬貧困人口,由此引發的空巢老人、留守兒童等問題也亟待解決。搜狐網新聞中心評論頻道副主編齊賀説:貧困引發的一大後果是留守兒童問題嚴重,在桑植縣洪家關鄉賀龍元帥紅軍小學裏,我們看到學校的硬體條件很好,但最大的問題是留守兒童情況比較嚴重,七成孩子的父母都在外打工不能與之陪伴。為了防止留守兒童問題的代際相傳,必須要加速扭轉這些地區的貧困狀況,只有這樣,才是從根本上對孩子們的關注和關心。
9月2日是開學日,送孩子們到學校報到的大多是爺爺奶奶和外公外婆。(搜狐網 齊賀 攝)
只有實現一個不落都過上小康生活,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總體目標才可以真正得以實現。在看到一個個基層黨員幹部樸實而堅定的信念和充足的幹勁後,採訪團成員紛紛表示:我們有理由相信,5000萬貧困人口的如期脫貧,這個目標任重卻不再遙遠。人民日報客戶端編輯朱利説:來到湖南山區,發現很多地方的貧困程度比之前我想象的要嚴重,但通過當地政府和百姓的共同努力,鄉村的變化也令人驚嘆,看到鄉親們臉上充滿希望的笑容,我們很欣慰,這不僅是一種精神狀態,更是一種對未來的美好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