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中國網雅安9月10日訊(記者宋若冰)“大渡天險,絕壁千仞”,形容的是大渡河水流洶湧、地勢險峻。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抵達川西安順場,在這裡強渡大渡河,為長征勝利吹響前奏。在長征勝利80週年之際,“長征路上奔小康”網絡媒體“走轉改”大型主題採訪活動啟動,活動進入四川的首站便選擇了安順場這一重要的紅色地標。
安順村(攝影宋若冰)
安順場原名“紫打地”,是當地藏族爾蘇人的音譯詞,意為適合種蔬菜的地方。1902年,由於自然原因,紫打地被沖毀,死傷人丁千余,越西縣同知孫鏘到場視察後,在原場址下游一公里處重新選址建場,取“山鎮久安,河流順軌”之意,更名為安順場。然而名字的美好寓意並沒有帶來真正的“安順”,歷史上的安順場總是伴隨著戰火硝煙。
1863年5月,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率軍抵達安順場,在土司和清軍的圍困下,全軍覆沒,太平軍將士血染大渡河,歷史留下了悲壯的一頁。時隔72年後的1935年5月,毛澤東、朱德率領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在巧渡金沙江後,紅軍先遣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奪得強渡大渡河的勝利,粉碎了蔣介石要讓“朱、毛成為石達開第二”的夢想。從此,安順場便以“翼王悲劇地,紅軍勝利場”載入史冊。
紅軍渡(攝影宋若冰)
紅軍強渡大渡河所用船隻(非原件)(攝影宋若冰)
安順場所處的石棉縣還是全國地震監測重點地區和地質災害多發區。“5 12”汶川特大地震和“6 18”石棉地震後,被國務院確定為51個重災縣之一。2013年,又連續遭受了“4 20”蘆山強烈地震和“7 4”、“7 13”特大暴雨災害。
受災後的安順人民沒有忘記長征精神,把當年搏擊大渡河的勇氣與今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智慧結合起來,用勤勞的雙手重建家園。嶄新的安順村由四川古典建築設計院規劃設計,以“修新如舊”的理念,融合了川西古鎮建築風格及本地彝族、藏族特色,院落式的獨體小樓星羅棋佈于大渡河谷一側。
安順村風情老街(攝影宋若冰)
這裡的老百姓住上新樓的同時,就業、創業的機遇也同期而至。河谷的另一側,就是“百里金果長廊”,依託獨特的氣候條件,種植黃果柑、枇杷等有特色、收益高的作物。石棉縣正加快創建全國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示範縣,農旅結合,形成生態旅遊、紅色體驗、民俗文化三大旅遊形態。2015年,石棉縣全年接待國內遊客達380.24萬人,實現旅遊綜合收入22.05億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9689 元。
在安順,在石棉,任意走進一家充滿民族風情的“藏家樂”,聽聽當年少數民族同胞支援紅軍的紅色故事,再品上一盤新鮮採摘的黃果柑,映入眼簾的都是當地人民充滿希望的笑臉。這樣的長征路上的新村寨,正是當年浴血的紅軍將士們所為之奮戰、為之犧牲、為之夢想的“安順”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