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今日安順村貌
央視網消息(記者何川)大渡橋橫,安順場波瀾不驚。今時,已不見千軍萬馬,濁浪滔滔。1935年5月,中國工農紅軍強渡大渡河,給這片土地注入紅色血液。而今,我國唯一以礦石名稱命名的石棉縣,在奔小康的路上,長征精神依然薪火相傳。
建城:紅色血脈流淌不息
恬靜如畫的安順場新場村,85歲的老人萬仕貴説:“你們要知道,先有安順場,再有石棉城。”
石棉縣建於1952年5月,是我國唯一以礦命名的縣。
石棉縣宣傳部工作人員介紹:“石棉是一種礦石纖維,中華民族的老祖先早已掌握這種礦石的防火功用,織入棉麻,稱為‘火浣布’。民國時期,當地軍閥羊仁安掌控石棉礦貿易,村民知道其價值,卻從未受益,只能掙點糊口的血汗錢。”
建國伊始,百廢待興。安順場靜了,“紅軍”歸來,大渡河畔一座新城崛起,在計劃經濟時代成為國家工業的一塊基石。1952年建城初,2329名轉戰南北多年的解放軍指戰員集體轉業石棉礦區,成為第一代石棉人。隨後,來自全國各地的技術工人陸續涌入這座新生縣城戰天鬥地,單憑礦業,全縣生産總值在四川各縣遙遙領先。萬仕貴感慨地説:“那時候的石棉礦,可是國寶級的!我在石棉礦幹過,作為石棉礦人在那個年代是很自豪的,因為我們知道這是為國開礦,為國貢獻啊。”
薪火相傳,紅色血脈流淌不息。
在石棉礦最鼎盛的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石棉還有一位少年成為全中國青少年的楷模:少年英雄賴寧。賴寧為保護國家財産在火災中犧牲,他的事跡傳遍了大江南北,成為一代青年抹不去的記憶。
轉型:紅色旅遊促發展
彝家新寨
到上世紀九十年代後期,石棉礦資源面臨枯竭。這座誕生在石棉礦上的小城如何擺脫資源枯竭城市的命運,大步邁入小康?寧靜的安順場再次進入人們的視野。
渡口邊的安順彝族鄉新場村,1720名村民在“脫貧攻堅”的大旗下,開始打造自己的家園。
安順彝族鄉相關負責人介紹:“奔小康首先是搞基礎建設,我們通過集中重建11戶帶動了舊民居改造116戶,實現了人畜分離。接著實施通村公路、安全飲水、節水灌溉、電視光纖等民生工程,解決了行路難、飲水難等問題。”
基礎打好了,安順人民要“強渡”的就是發展産業這個難關。
“我們鄉的優勢是光熱資源、生態環境和紅色旅遊等。我們在立足蔬菜、枇杷、核桃等特色支柱産業的同時,鼓勵發展生態旅遊、紅色旅遊。目前,新發展青脆李230畝、反季節生態豌豆240畝、蘿蔔50畝、辣椒150畝,建成枇杷示範片300畝、核桃示範片600畝、常年蔬菜基地1200畝。”安順彝族鄉相關負責人介紹。
在紅軍強渡大渡河紀念館前的廣場上,休閒自行車隨處可見。一對老夫妻背著山裏採摘的野果來賣,轉眼間一背篼野果已被搶光。安順人不僅吃上了生態飯,還吃上了旅遊飯。休閒農莊的老闆羅貴林告訴記者:“這僅僅是一個開端,安寧湖正在做蓄水前的最後修建,等將來湖水蓄滿,就可以養魚了,生意一定更紅火。”
大渡河畔,安順場上,亭臺阡陌,隨處花香。石棉人在邁向小康的路上前行不止,紅色血脈奔涌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