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採訪團走進五山梯田
路上奔小康
文/圖 羊城晚報記者 張文 通訊員 郭和暖
“露侵衣被夏猶寒……嘆缺糧,三月肉不嘗”,這是陳毅元帥在回憶粵北崢嶸歲月時寫下的詞句,也是當年紅軍在粵北山區的真實寫照。如今,長征沿線的粵北革命老區,是廣東推進精準扶貧、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點難點區域。
值此紀念長征勝利80週年之際,8月29-31日,由中央網信辦指導,廣東省網信辦、省扶貧辦、省委黨史研究室主辦,金羊網、“今日頭條”承辦的“長征路上奔小康”(廣東站)網絡媒體“走轉改”大型主題採訪活動深入南雄、仁化、樂昌等地,傾聽老區人民心聲,全方位、多角度、全媒體報道了當地精準脫貧的好經驗好故事。
南雄
“雙到”扶貧助老區煥新顏
地處南雄市東北部,距縣城35公里的革命老區夾河口村共有412戶1696人,其中貧困戶40戶114人。
村裏的一切與想象中的“偏遠山區”迥然有別。平坦的鄉道旁是綠油油的水稻,而在鄉路的遠端,是一幢幢新建的多層樓房。據了解,村子面貌的改善得益於廣東扶貧開發“雙到”工作的開展。從2013年開始,東莞市常平鎮對口幫扶夾河口村。
2013年至2015年間,當地共統籌落實幫扶資金1009.6504萬元。在2013年和2014年廣東“雙到”工作考核中,夾河口村均取得優秀等級。
南雄素有“黃煙之鄉”的美名。當地政府聯合煙草公司,為當地居民提供黃煙種子和種植技術培訓,鼓勵村民種植黃煙,提高經濟收入。當地村民黃雲南説,通過種植黃煙,家中每年收入達兩萬多元,是以前的四倍多。
仁化
因地制宜種“皇帝柑”致富
仁化縣城口鎮的恩村,是一座有著紅色革命記憶的省級古村落。恩村共有382戶1625人,其中經核實的貧困戶有41戶,貧困人口共100人。當地政府針對不同的貧困戶家庭實際情況,制定出産業幫扶、教育幫扶、醫療幫扶等精準扶貧模式。
村幹部告訴記者,恩村村民從前以種植水稻為主,收入狀況不理想。而今,村裏因地制宜,引進柑桔、養豬等産業,村民的收入有了很大的提升。
鄧攸發是恩村村委會副主任,目前在村裏承包了30多畝地種植皇帝柑。他是村裏第一個種皇帝柑的人,並以此脫貧致富,一年收入達40萬元。在他的帶動下,整個恩村80%的村戶都種上了皇帝柑,全村種植面積已接近2000畝。鄧攸發還準備籌建電商平臺,推廣恩村的皇帝柑,讓村民一起搭上時代發展的快車。
樂昌
“互聯網+”讓荒地變美麗田園
“我們五山梯田已被農業部評為中國美麗田園。”樂昌市五山鎮星火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陳百雄自豪地説,該合作社租用七個自然村棄耕的三百多畝荒田,將荒田開墾為梯田。在這些梯田上種植水稻,是合作社的主營業務。
記者發現,梯田外圍都豎著一塊塊寫著名字的牌子。原來,當地創新了銷售大米的方式,利用互聯網,推出了“五山梯田田園主人”認租託管的模式,將梯田租給珠三角居民,牌子上的名字大多是梯田“田園主人”的網名。由此,村民打開了大米銷路,珠三角居民則獲得了放心的綠色大米。通過合作社的統一生産管理、銷售、包裝、推廣,村民們賣米單價從2元提升到4.5元。
發展梯田農業觀光旅遊也是星火農業合作社的重要業務,每年的2月至10月,五山梯田吸引了無數遊客及攝影愛好者前來。
“莫怨嗟,穩腳度年華……鐵樹要開花。”紅軍在粵北這片土地上播下的艱苦奮鬥的種子已開花結果,變成推動當地脫貧的精神力量。無論是政府還是村民,都在這種精神的鼓舞下克服困難,努力打贏這場脫貧攻堅戰。
關注
大數據助力 結對幫扶
此次活動根據省扶貧辦提供的登記資料篩選出當地150多戶急需幫助的貧困戶,通過“今日頭條”手機客戶端,運用大數據、雲計算技術精準推送,促成粵北山區貧困戶與珠三角地區愛心家庭結對子,實行“一對一”幫扶,同時推動珠三角企業為貧困地區“農村電商人才培訓”等項目捐資幫扶,助力革命老區脫貧致富。
據悉,目前已有100多戶形成“一對一”幫扶,其餘50余戶仍在進行精準信息流推薦,希望有更多愛心人士參與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