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圖片生活軍事人物科技文娛經濟評論

【網絡媒體走轉改】看得見的變化:細説十八洞村民的“美麗鄉村夢”

中國新聞來源:新華網 2016年09月02日 11:22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十八洞村梨子寨近貌 (王超 攝)

   新華網長沙9月2日電(記者 張晶)8月31日,“長征路上奔小康”網絡媒體“走轉改”主題採訪團抵達花垣縣雙龍鎮十八洞村。

   從村口大門步行,一條黑油油的瀝青路一直通到村部。在68歲的施六玉老人看來,這是他覺得村子裏變化最大的地方。“路好走了,家門口的泥巴地面變成水泥的了。”

   村民石雨花和丈夫在廣東打了六年工。她告訴記者,這兩年家裏最大的變化是廚房和廁所改造了,門前還裝上了自來水管,這些都沒掏一分錢。“以前吃水還要去井裏挑,現在水龍頭一擰水就來了。”

   2014年初,十八洞村來了扶貧工作隊。按照“不搞特殊化,但不能沒有變化”的要求,工作隊和村支兩委從交通等基礎設施入手,改水、改電、改路、改網。

   “以前不少人家中除了電燈,沒有別的電器,用泥巴和竹篾、木板糊起來的墻壁,一到冬天四處漏風。”扶貧工作隊副隊長吳式文介紹,現在全村225戶門口都修了石板路,按照“修舊如舊”的理念,近200戶透風的竹篾墻木屋也進行了改造。

   在村民龍德成老人家,記者看到了修葺一新的廚房和廁所。龍德成説:“兩年多前,用作廚房的屋子年久失修,已經塌了,家裏像樣的板凳都沒幾條。”如今,屋子得到重新修整,小兒子娶妻安家,老人的心裏,從未有過地踏實。

   還有些變化,正在悄然發生。由4個自然寨合併的十八洞村,一度有著合併村的通病,村合心不合,勁難往一處使。如何拆“心墻”?工作隊和村支兩委從文化活動入手。過苗年、趕秋、文藝匯演,他們每次都特意打破村寨界限,讓全村村民參與幫忙。走動多了,心理距離自然近了。

   人心和,大夥共同脫貧致富的思想也統一了。2014年5月,十八洞村成立了苗繡特産農民專業合作社,村寨裏有90多名留守婦女加入。合作社採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由花垣縣裏的公司負責收購,合作社農戶負責加工。隨著村裏無線網絡的開通,苗繡特産還搭上了電商快車。

   老村支書石順蓮樂呵呵地説:“過去做苗繡都是自家用,現在少的的時候一個月有七八百元收入,苗繡訂單多時,一個月可收入2000多元。”。

   村裏盤算已久的鄉村旅遊,也邁開大步。在扶貧工作隊的幫助下,施全友開辦了村裏第一家農家樂。去年初,施全友還迎娶了新娘孔銘英,兩口子一起經營農家樂。今年春節期間,一家人忙得熱火朝天,殺了8頭豬,賣了1000多斤臘肉。

   日子過得越來越紅火,施全友家裏不僅添了消毒櫃、冰箱、滾筒洗衣機等大件,還花8萬元買了一輛小轎車。

   目前,村子裏開辦的農家樂達到8家,扶貧工作隊開始考慮污水如何處理的問題。記者了解到,村裏已和浙江的企業聯絡好,他們願意拿200萬元,在十八洞村梨子寨先做一個污水集中處理樣板工程。

   “如果光靠政府投資搞建設,十八洞村的‘精準扶貧’模式就無法推廣複製。”吳式文介紹,十八洞村開始嘗試吸納社會資本來共同建設這個“美麗鄉村”。

   工作隊計劃,將原來從村裏到後山蓮臺山林場的10多公里機耕道,提質改造成旅遊通道;新修旅遊公路和遊步道至十八洞峽谷裏,讓全村形成一個大的環形旅遊格局。

   但最初的夢想,他們會一直堅持。鳥兒回來了、魚兒回來了、蟲兒回來了、打工的人回來了、外面的人來了,這是十八洞村的建設目標;把農村建得更像農村,這是十八洞村的建設理念。(完)

  

  • 新聞
  • 軍事
  • 財經農業
  • 社會法治
  • 生活健康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央視新聞下載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