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圖片生活軍事人物科技文娛經濟評論

【網絡媒體走轉改】羅開富:追尋信仰的足跡 一個人的長征路

中國新聞來源:中國青年網 2016年09月02日 17:22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羅開富向記者講述徒步長征路的經歷。中國青年網記者 李川 攝

  中國青年網北京9月2日電(記者 李川)他是繼紅軍之後,完全按長征原路、同樣用時368個日夜走完兩萬五千里的第一人,同時也是唯一一位先後在2800多位嚮導、陪同人員和醫生的簽名見證下,每天堅持寫一篇見報稿件、每天堅持寫日記的記者。

  他就是羅開富,《經濟日報》社原常務副總編輯、高級記者。32年前的1984年10月16日,時年43歲的羅開富沿著當年紅軍長征的足跡,從江西省于都縣出發,冒雨踏上了漫漫征程,饑餓、疲憊、寒冷、危險,種種困難與他一路相伴,但羅開富憑藉頑強的意志最終徒步至陜西省吳起鎮,用實際行動紀念長征50週年,用雙腳丈量了長征路,用手中的筆傳揚了長征精神。

  壯志綢繆:中國的四化建設需要長征精神去指引

  1982年,《經濟日報》創辦在即,以適應黨的中心工作的轉移。時任《中國財貿報》雲南記者站站長的羅開富在聽到這個消息後無比振奮和激動,隨即建議通過徒步採訪二萬五千里長征路、宣傳紅軍長征精神作為對《經濟日報》創刊精神的指引。

  曾多年在長征沿途省份工作的經歷令羅開富對於長征有著深切的了解和認識,對於長征精神有著獨特的情懷。“那20多年間,我看到了長征沿途人民生活、經濟建設情況,變化大,新面貌多,但更多的還是貧窮落後。我們應該通過宣傳引起領導機關的高度重視,出臺政策改變長征沿途地區的落後面貌。先進地區的經濟要發展,貧困地區的經濟也要發展,那裏有革命老區人民,還有很好的自然條件。”羅開富回憶説。

  20世紀80年代初期的中國,改革開放雖然剛剛起步,但已形成燎原之勢。《經濟日報》的創刊在時代的大背景下應時而生,在羅開富看來,四化建設是一次新長征,新報紙的誕生同樣需要長征精神去指引。

  然而,由於《經濟日報》初創期的工作繁重雜多,羅開富的建議一放就是兩年。

  兩年間,發生了兩件令羅開富意想不到的事情,“第一是這期間,對紅軍長征路的採訪,被兩位美國記者搶了先,並得到時任中央領導的接見,再就是一些老紅軍非常希望自己健在時,能看到中國的記者到長征路上實地採訪。”羅開富感慨道,老紅軍每次都是殷切地跟他談到希望有人邊走長征路邊寫報道,看起來親切、可信,才更能引起人們對紅軍長征的關注。

  責任、信念、理想,種種情緒襲來,羅開富再也坐不住了。再次提交報告後,1984年9月20日,羅開富當面向《經濟日報》時任總編輯安崗彙報了想法和計劃。

  “你是個幸運者,你要走的是一條艱難曲折的路,一條通向光明的路。這條路為中國革命的勝利奠定了基礎。歲月流逝,滄桑巨變,但人們永忘不了這條二萬五千里的長征路,永遠不會忘記曆盡艱險譜寫出壯麗史詩的長征人。”安崗的支持和鼓勵令羅開富信心倍增。

  羅開富告訴記者,安崗總編輯要求他“用新聞形式再現當年紅軍偉大的長征,從而填補歷史上沒有報紙對紅軍長征作系統的真實報道的空白,也為了反擊當年反動派在報紙上對紅軍長征的污衊和歪曲,同時,給今天進行四化新長征的人以啟示。”

  這些話言猶在耳,也深深鼓舞著32年前羅開富即將邁出的第一步,那是他一個人的長征。藏在心底的責任和信念驅使著他不畏艱難險阻,懷著對長征紅軍戰士的敬仰和紀念,對長征精神的還原和傳承,徒步踏上了漫漫征程。

  羅開富展示當年重走長征路時的照片資料。中國青年網記者 李川 攝

  艱難險阻:疲憊、饑餓、寒冷,擋不住長征的步伐

  1984年10月16日傍晚,亦即紅軍開始長征整整50年之後,羅開富在江西省于都縣兩名嚮導的陪同下,冒著細雨從於都河畔整裝出發,而這裡便是當年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央領導人的長征出發地。

  當天午夜,羅開富走進黎村鄉,在淩晨兩點終於找到了50年前中革軍委領導出發當晚的宿營地。“我顧不上脫去濕衣服,爭分奪秒寫報道,寫完後又趕緊打電話,用口述方式把報道傳回報社。”羅開富説,當時他激動的心情難以言述,當念完稿件放下話筒後,心潮還在起伏。

  此後的368天,羅開富基本都是依靠鄉村電話或者到鄉郵電所拍發電報的形式傳送稿件。為此,老紅軍顧玉平稱羅開富是第一個“一步不落、一步不偏、一天不少把長征路走通、還要邊走邊寫的人。”時任瑞金縣委副書記沈運煊驚訝道,“1980年以來,我們接待過四五百人説是走長征路的,還沒聽説過全程都靠兩條腿,還要每天寫稿的,這可不是鬧著玩的。”

  而對於羅開富而言,艱苦的征程才剛剛開始。“第一天走下來,腳上就已經磨出血泡,第二天更嚴重,到第三天,腳上的血泡磨破後竟和襪子粘連一起,襪子脫不下來。”羅開富説,萬般無奈之下,只好剪掉襪子,但是粘在肉上的碎襪片還留在腳上。

  洗腳會感染,不洗又怕加重潰爛。兩難之下的羅開富只好找來醫生將傷口消毒,又在腳上分別包裹上三隻大口罩,以便減少摩擦。臨時買不到大號鞋子,地方就連夜編了幾雙草鞋,以應一時之急。

  羅開富告訴記者,磨腳起泡對於整個長征路中的困難而言,只是太倉一粟。

  在大渡河畔,羅開富黃疸性肝炎復發,吃不下食物,眼睛和皮膚開始泛黃。為了不耽誤行程,羅開富讓嚮導輪流舉著竹竿上的吊瓶,邊走邊輸液。

  在貴州省黎平縣的雪山上,羅開富左腿小腓骨跌傷骨折,他堅持不住院、不坐車,而是由嚮導攙扶、當地醫生隨行治療,直到能夠拄著拐杖獨立行走。

  在荒無人煙的草地,羅開富用僅剩的幾根臘肉骨頭熬煮泡過水的面塊吃。沒有木柴引火,羅開富和嚮導生吃羊肉、生吞河魚,幾乎吐盡了黃水和膽汁,一堅持就是5天。

  羅開富覺得,雖然困難重重,但是相對於當年的紅軍,他重走長征路時的境況和條件已然好了很多。

  “疲憊、饑餓、寒冷,紅軍當年遭遇到的惡劣環境和困難,超乎想象。紅軍一路征戰、且戰且走,體力消耗大,又營養極度缺乏,沿路物産不豐,數萬大軍普遍籌糧不足,斷炊現象嚴重,而且當時紅軍缺衣、缺被、缺鞋,都是穿著薄軍衣和草鞋開始長征的,很難禦寒。”羅開富説,能夠以這樣的條件走完長征,吃苦耐勞、堅韌不拔才是長征精神的核心。

  和當年紅軍克服一切艱難險阻勝利到達陜北一樣,1985年10月19日,羅開富憑藉頑強的意志一路堅持到了終點陜西省吳起鎮,依循紅軍當年長征的路線和日期,未曾耽擱延誤一天。

  羅開富展示蕭克將軍題詞“重走長征路,激勵新長征”。中國青年網記者 李川 攝

  精神洗禮:讓長征精神在青年中薪火相傳

  今年是長征勝利80週年。今年7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到寧夏固原市將臺堡參觀三軍會師紀念館時曾説,“紅軍長征創造了中外歷史的奇跡。革命理想高於天,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面對形形色色的敵人決一死戰、剋敵制勝,這些都是長征精神的內涵。我們要繼承和弘揚好偉大的長征精神。有了這樣的精神,沒有什麼克服不了的困難。我們完全有信心有決心有恒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對於長征精神,羅開富認為,“不忘初心,艱苦奮鬥,開拓進取,始終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這是黨的優良傳統和長征精神,所以我們黨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

  羅開富告訴記者,30年前重走長征路時,長征中曾擔任周恩來總理警衛員的老紅軍顧玉平曾和他講,“學紅軍精神,走長征路。依我看,單憑熱情學不到長征精神。吃苦、艱苦奮鬥只是其中的一點,最重要的是要堅定信念,就是跟著黨走,只要還有一口氣,就堅持到底,最後,我們才到了吳起鎮。有了信念,就會堅強,就有克服困難的信心。”

  對於長征精神,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理解,長征精神有它的時代性。同時,長征精神自從其誕生那天起,核心內容從未發生過改變,吃苦耐勞、勇往直前、堅韌不拔、百折不撓,長征精神有著它的延續性和持久性。

  紀念長征50週年時,羅開富用自己的行動和報道踐行傳揚了長征精神。如今80年過去了,長征精神依然熠熠生輝,富於生命力,在青年一代中薪火相傳。

  羅開富説,長征精神所體現出的堅定的信念、崇高的理想,以及實現中國夢,靠誰來實現,就是靠青年人,靠下一代。“當年我們年輕的時候學習長征精神,是為建設四個現代化,如今青年人學習長征精神,是為實現中國夢,這是更高一層的涵義,需要青年人去勇於擔當。”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三軍會師紀念館時講道,“長征永遠在路上。這次專程來這裡,就是緬懷先烈,不忘初心,走新的長征路。今天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新長征,我們這一代要走好我們這一代人的長征路。”

  而今,每當回憶起30多年前徒步長征路那段經歷,羅開富都覺得至為寶貴,“徒步長征路,對我是一次精神洗禮,也使我感受到了肩上沉沉的重任:我要用事實告訴人們什麼叫共産黨,什麼叫紅軍!共産黨、紅軍就是自己有一條被子也要剪下半條給窮苦百姓的人。”

  • 新聞
  • 軍事
  • 財經農業
  • 社會法治
  • 生活健康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央視新聞下載
新聞圖集更多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