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8月30日,貴州省委十一屆七次全會在貴陽召開,會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對貴州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以“堅持綠色發展,建設生態文明”為主題,寫好既要有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這篇大文章。
貴州,曾經由於長期發展滯後、千山阻隔,而鮮為人知的。“欠發達、欠開發”一度是這個地處中國西南腹地省份的代名詞。然而近年來,貴州牢牢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跨越發展之路,在科學發展、後發趕超的進程中,走出一條有別於東部、不同於西部其他省份的發展新路。
那麼,貴州如何懂“綠”用“綠”,這份成績單會告訴你——
天藍、地綠、水清、氣凈,良好的生態環境既是貴州最響亮的品牌,也是後發趕超的巨大優勢。圖為紅楓湖畔風光。
綠色崛起“成績單”
“絕不走‘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不走‘守著綠色青山苦熬’是窮路,不走‘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一時一地經濟增長’的歪路。”如今,貴州用生態文明理念引領,培植後發優勢,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提升,綠色産業發展持續向好,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持續深化,交出了一份又一份令人矚目的“成績單”——
2014年6月,《貴州省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建設實施方案》獲批,成為全國第二個以省為單位建設的全國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也是第一批全境列入國家級示範建設的4個省份之一;
2016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設立統一規範的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的意見》,貴州成為首批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
連續八年舉辦生態文明論壇,成為中國向世界發出生態文明的號角,傳遞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最強音;
“十二五”時期治理石漠化面積8270平方公里,2015年森林覆蓋率超過50%,出省河流斷面水質達標率87.1%;大數據信息産業年均增長37.7%,醫藥産業年均增長14.2%,旅遊總人數、旅遊總收入年均分別增長23.9和27%;由國家統計局陸續發佈的31省區市GDP數據顯示,貴州連續多年GDP增速跑進全國三甲;
2015年,貴州城市環境空氣綜合污染指數由2010年的1.795下降至1.127,劣于二級標準的城市由5個下降為零,全省88個縣(市、區、特區)環境空氣質量達標率99.55%,貴陽市在31個省會城市中排名前茅。
《貴州省赤水河流域保護條例》的出臺,為貴州生態文明立法提供了經驗。圖為赤水河。
綠色發展新實踐
制度建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石,貴州生態一系列成績的背後,離不開生態文明制度改革創新的實踐。
“河長制”積累生態建設經驗:《貴州省赤水河流域保護條例》的出臺,不僅為赤水河的治理提供了法律保障,更開啟貴州省生態文明建設改革之先“河”,為貴州生態文明立法提供了經驗。現在,“河長制”已在全省八大水系全面推行。
司法制度創新:清鎮市生態保護法庭是全國首家環保法庭,在開展環境公益訴訟、探索跨區域集中管轄、推行環保案件“三訴合一”等方面積累了寶貴經驗,在探索環境司法專門化道路上創下了多個全國首例。
政府職能創新:率先在全國探索自然資源資産離任審計,並率先在全國開展了領導幹部離任自然資源資産審計。貴州省審計廳對赤水市黨政主要領導幹部履行自然資源資産責任情況進行了現場審計,這是我國首項自然資源資産責任審計工作。
法治建設創新:2014年7月1日,《貴州省生態文明建設促進條例》正式施行,這是我國第一部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省級地方性法規。
執法路徑創新:2015年底,為建設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貴州省政府印發《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實施方案》,為貴州建設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建立了一個“立體保障網”。
同時,貴州省出臺了並大力實施了綠色貴州建設3年行動計劃、林業産業3年倍增計劃、環境污染治理設施建設3年行動計劃和大氣、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厚植生態優勢,為構築“兩江”上遊生態安全屏障、創建全國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大生態要和大扶貧、大旅遊、大數據、大健康融合發展。圖為貴陽市白雲區萬畝花卉基地。
生態建設新起點
對於貴州來説,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大的意義和價值。天藍、地綠、水清、氣凈,良好的生態環境既是貴州最響亮的品牌,也是後發趕超的巨大優勢。從“GDP挂帥”到“環保問政”,再到“綠色政績”,貴州在生態文明建設的征途上蹄疾步穩,綠色一步步成為貴州奮進的底色。
十八大報告強調:“建設生態文明,是關係人民幸福、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要“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生態文明是建設美麗中國,也是建設美麗貴州的要義。
如今,隨著貴州成為首批國家生態文明示範區,貴州生態文明建設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
推動綠色發展,建設生態文明,需要不斷厚植生態文明示範區基礎和優勢。這就要求貴州,因地制宜發展綠色經濟,因勢利導建造綠色家園,不斷完善綠色制度,築牢綠色屏障,培育綠色文化。
不僅如此,更要以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為目的,著力推進大生態與大扶貧、大數據、大旅遊、大健康相融合。在為産業發展創造優良環境,夯實基礎條件,強化要素保障,讓大扶貧、大數據、大旅遊、大健康發展為大生態建設釋放更大空間,提供物質支撐,創新途徑方法,實現大生態與各産業融合發展。
“多彩貴州拒絕污染”,正是貴州各族人民懂綠、愛綠,也會用“綠”,才能不斷推動綠色發展的探索和實踐,取得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實效。
貴州綠色發展的實踐證明,讓人們看到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可以“兼而得之”,更讓在全國乃至全球傳遞了生態建設的最美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