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圖片生活軍事人物科技文娛經濟評論

長征路上奔小康:讓留守充滿希望和溫暖

中國新聞來源:新華網 2016年09月01日 16:26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圖為採訪團深入湘西貧困村採訪。新華網 王瑩 攝

  新華網湘西9月1日電(王瑩)距離聞名遐邇的鳳凰古城七公里,是鳳凰縣廖家橋鎮菖蒲塘村,從菖蒲塘村驅車2個多小時,便會到達花垣縣排碧鄉十八洞村。31日的湘西煙雨濛濛,循著當年紅二、紅六軍團長征出發的足跡,採訪團對這兩個村落進行探訪。作為湘西地區的重點扶貧對象,村民們堅守當年長征留給他們的偉大精神,克服艱難險阻,在精準扶貧思路的指引下,走出了一條讓留守不再孤單,而是充滿希望和溫暖的新路子。

  為了孩子不留守,他回鄉創業打開人生新局面

圖為菖蒲塘村村民在馬路沿線售賣已經成熟的紅心獼猴桃。新華網 王瑩 攝

  在菖蒲塘村沿線,你會注意到這樣的景象:村民們在馬路邊撐起帳篷,支開攤位,向來往客人售賣獼猴桃。或許這樣的場景在中國的很多地方都能見到,但不同的是,他們售賣的獼猴桃不是一般品種,而是精心選育的紅心獼猴桃;他們的售賣,也不是村民自家種的零碎瓜果賺幾個小錢,而是對大片示範園區種植的成規模的優質獼猴桃的産業化經營。

  與獼猴桃同時出現的,還有成片的蜜柚産業園和葡萄生産基地。這正是菖蒲塘村找到的脫貧致富法寶:依靠科技,開拓市場,做大做優水果産業,加快脫貧致富步伐。

圖為返鄉創業80後小夥周祖耀創辦的蜂蜜柚子茶和土家擂茶産業。新華網 王瑩 攝

  這一思路,在村民周祖耀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作為一個80後小夥,以前的周祖耀也像很多村裏的年輕人一樣選擇外出打工賺錢。2009年,為了不讓自己的孩子成為留守兒童,周祖耀決定放棄打工生活,開始返鄉創業。然而返鄉創業並沒有想象中那麼順利,剛剛回來的他不知道該幹點什麼,經歷了幾次創業失敗後,周祖耀開始意識到當地的水果産業才是自己創業的方向。2011年,在各級黨政機關的幫助下,他投身水果加工,依託村裏足量的柚子資源,研發出一款蜂蜜柚子茶,取得不錯銷路後,周祖耀成立了自己的小企業周生堂綠色食品廠。這兩年,他又開發出另一個産品鏈——周生堂土家擂茶。

  問及周祖耀現在創業的成績,他告訴記者目前自己企業的産值達1000多萬,“算上加盟店和直營店,有20多家。”對於銷售渠道,80後小夥也有自己的生意經。除了各種線下銷售,周祖耀積極搭上國家的“互聯網+”行動計劃,用電商、微商等網絡平臺銷售自己的産品。“現在我的蜂蜜柚子茶和擂茶,在淘寶、京東、天貓上都有售,微商雖然剛剛起步,但今年會重點投入推廣。”顯然,周祖耀對自己的産品充滿信心。

  但返鄉這幾年取得的不錯業績,還遠遠不是他的最終夢想。在蜂蜜柚子茶和土家擂茶打開市場後,他已經對下一步的産品有了規劃,“村裏獼猴桃産業這麼好,我準備對獼猴桃進行深加工,嘗試生産特色果脯。”

  一個人富不是真正的富,周祖耀深知這一點。於是他的廠子裏吸納了大量菖蒲塘村村民,“我有廠子,也就能解決一些人的就業,這樣就不會有更多的孩子成為留守兒童。”

  留守兒童,是周祖耀的牽掛,也是千千萬外出務工人員共同的牽掛。菖蒲塘村通過發展水果産業,讓更多的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家門口脫貧。這裡,留守的那份孤單變少了,幸福與溫暖變多了。

  雖然留守 但苗繡讓她的生活變得快樂

圖為花垣縣十八洞村留守婦女吳阿姨參加苗繡生産。新華網 王瑩 攝

  花垣縣的十八洞村以前是出了名的窮。窮到什麼份上,四十多歲的光棍一把把。外出打工的小夥不敢承認自己是十八洞村的,因為一説,意味著自己的女友可能就沒了。平時大家只能吃玉米棒子,只有生完小孩生了病的婦女才有可能吃一次白米飯。坐落在深山裏,受限于地理條件,這個苗族村寨的日子很艱苦。

  這幾年,十八洞村實現了徹底地轉變。現在,村裏的人以自己是十八洞村民而驕傲,村裏娶不到媳婦的尷尬局面得到極大緩解,村裏的道路拓寬了,七八家農戶還開起了農家樂。其中一戶人家還因為農家樂在一年多時間裏就買上了兩台車。昔日的艱苦貧窮得到了改善,現在這個苗族村寨,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生機和活力。

  之所以短短3年時間裏,十八洞村有了這樣翻天覆地的變化,得益於“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這十六字方針。現在,十八洞村各項事業得到長足發展,“可複製、可推廣”的精準扶貧模式基本形成,人均純收入由2013年的1668元增加到2015年的3580元,增長115%,減貧61戶269人。

圖為花垣縣十八洞村苗繡産業生産的多元産品。新華網 王瑩 攝

  在這些脫貧農戶裏,吳阿姨算是一個。雖然已經五十多歲,但臉上洋溢著的笑容讓她看上去年輕不少。吳阿姨是一個典型的農村留守婦女,丈夫、兩個兒子、兩個兒媳都在外打工,家裏就只有她和3個孫兒。“以前,就是農忙和照看孫兒,也沒別的事情。”

  這幾年,村裏為留守婦女找到了賺錢的門路。依託十八洞村苗制農産品加工專業合作社,37戶貧困戶和16戶非貧困戶共54名婦女組成苗繡發展隊,與四家公司簽訂苗繡訂單協議,年可創收5萬餘元。“以前是一分錢也沒得賺,只能靠家人打工賺錢,現在加入這個苗繡隊,我也賺了不少生活貼補。”據吳阿姨回憶,最厲害的一次,10天時間她的苗繡賺了800元。

  談及留守在村裏,如何與家人保持聯絡,吳阿姨更是滿臉幸福地告訴記者,“有微信啊,現在天天跟他們視頻,隨時能看到他們,他們也隨時能看到孩子。”

  據村支書介紹,十八洞村這幾年開始做生態旅遊,除了乾淨的住宿環境和可口的農家飯菜,他們認為最不能缺的便是WIFI。現在的十八洞村,實現了WIFI信號全覆蓋,“家家都用WIFI。以前全村就一個小賣部有公用電話,誰家打電話都得去那。現在每個人都有手機,都連著WIFI,太好了,特別方便!”吳阿姨動情地講述著村裏這幾年令她難以置信的變化。雖然是一位留守婦女,她的臉上少了孤單與無助,閃爍著幸福、溫暖的光彩。

  相關閱讀:

  【網絡媒體走轉改】“長征路上奔小康”湖南站採訪團隊伍開拔

  30日,由中央網信辦指導,湖南省網信辦、省委黨史研究室、省扶貧辦聯合主辦的“長征路上奔小康”網絡媒體“走轉改”大型主題採訪湖南站活動在懷化市啟動。 >>

  【網絡媒體走轉改】用實事求是的轉兵精神 打好通道脫貧攻堅新戰役

  初秋,湖南懷化梁河畔的小城古樸安靜。村民們忙著自己的生計,只有頭頂上的火車鳴笛通過時偶爾打破這樣的寧靜。或許誰也不會想到,正是這座小城,在80年前紅軍波瀾壯闊的長征詩篇上,刻下了難以磨滅、彌足珍貴的印記。歲月變遷,80年後的今天,“通道轉兵”的故事一代代傳遞,人們循著長征留下的偉大精神,在脫貧攻堅的偉大戰役中,繼續奮力前行。 >>

點擊查看專題

  • 新聞
  • 軍事
  • 財經農業
  • 社會法治
  • 生活健康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央視新聞下載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