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金羊網訊 記者林潤棟報道:8月29日上午,“長征路上奔小康”(廣東站)網絡媒體“走轉改”大型主題採訪活動記者團來到南雄市的油山鎮,參觀油山鎮革命紀念碑,深入了解紅軍在油山留下的英雄事跡,緬懷革命先烈。
採訪團到達油山鎮革命紀念碑,老區建設促進會常務副會長林樹雄介紹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家在油山的革命鬥爭歷程。
油山鎮位於粵贛交界處,方圓百里、村莊分散、山高林密,無論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還是抗日戰爭時期,乃至此後的解放戰爭時期,油山都是革命根據地。這裡有黨的組織,有革命武裝。1929年紅軍從井岡山來到了南雄、信豐、南康、大庾,以油山為中心組織了信庾雄縣委,開展了組織農民協會,建立了蘇維埃政權,打土豪分田地,在敵後進行遊擊戰爭等鬥爭,配合中央蘇區創造根據地,向廣東、湖南方面發展,打通與中央蘇區、湘贛蘇區的聯絡。1934年,中央紅軍的左路軍長征經過南雄。28日,部隊在經過油山的坪田坳後到達大蘭,然後沿粵贛邊境向西挺進。1935年紅軍長征後,項英、陳毅率部隊從中央蘇區突圍來到油山,展開艱苦卓絕的三年遊擊戰爭。解放後,油山鎮被列為革命老區。而油山革命紀念園便是為了紀念這些革命先烈為中國的革命事業付出的汗水與生命。
記者團經過蜿蜒的山路,來到油山革命紀念園。在進入紀念園處,一塊黑色大理石引起了記者們的注意。上面鐫刻著的是陳毅回憶在此地打遊擊戰時艱苦歲月的《贛南遊擊詞》。“天將午,饑腸響如鼓。糧食封鎖已三月,囊中存米清可數。野菜和水煮。”可見當時紅軍生存條件之艱苦。據後來一名遊擊隊員回憶,這三年來,他們沒有住過房子,睡覺沒有脫過衣服、手上沒有離開過武器,基本上是吃冷飯冷菜喝冷水,長期過著野人般的生活。更加艱辛的是,他們面對的是數倍于己方的敵人,在處於極端險惡的處境下,與之進行艱苦卓絕的鬥爭,但他們經受了血與火的洗禮,從而保存了南方的革命火種,樹起了一面不倒的紅旗。
沿著臺階往上走一小段,便來到油山革命紀念碑。紀念碑處於油山鎮建在通往坪田坳公路的左側山嶺上,碑向西南。紀念碑為磚石砌築,花崗石砌基座,白色大理石砌碑身,正面刻“油山革命紀念碑”字樣,碑座後鑲紅色大理石,上刻碑文,介紹了老一輩革命家在油山的革命鬥爭歷程。站在紀念碑前,望著後面鬱鬱蔥蔥的森林,不禁感慨革命先烈在如此艱苦條件下做出的偉大貢獻。正如碑文在最後所言:“他們的英雄氣概永遠是鼓舞我們向前奮進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