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圖片生活軍事人物科技文娛經濟評論

【網絡媒體走轉改】脫貧致富不忘本 蘇區英烈後人用實幹傳承先輩精神

中國新聞來源:江西網絡廣播電視臺 2016年08月28日 17:11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圖片1

  華屋“小洋房”與昔日土坯房形成鮮明對比

  江西網絡廣播電視臺訊(記者 胡康林)嶄新的二層半樓房,寬敞明亮的廳堂……走進瑞金葉坪鄉華屋村民華割禾的“小洋樓”裏,很難相信這是一戶在今年1月才剛剛脫貧的人家。

  紅都瑞金葉坪鄉華屋是遠近聞名的“紅軍村”,在蘇區時期僅43戶人家,家家戶戶都參加革命,留下了“華屋17棵松”感人故事。由於戰爭創傷、耕地貧瘠等原因,華屋深陷貧困,在當地甚至有“有女莫嫁華屋郎”的説法。

圖片2

  土坯房

  然而,隨著近幾年的發展,華屋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走進華屋,映入眼簾的是一排排整齊嶄新的小“洋房”,灰瓦白墻、亭臺小院,而在不遠處,一排還保留著歷史遺跡的土坯房卻又顯得格外引人注目。逼仄擁擠的過道、昏暗狹窄的屋子、簡陋破舊的用具,都清晰昭示著華屋村民曾經窮困落後的生活狀態。

  華割禾是土生土長的華屋人,他的爺爺是一位革命烈士。華割禾以前的家就在那排土坯房裏,極為簡陋,當時生活也是掣襟露肘。

3

  華割禾的孫女正在新入住的屋裏看電視

  2012年6月,《國務院關於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簡稱《若干意見》)出臺,明確提出要優先解決突出民生問題,加快完成農村危舊土坯房改造、農村道路建設等任務。

  政府補貼、貼息貸款、社會捐助……2013年,村裏的百姓從破舊的土坯房搬進了225平米的二層半小樓,從此,這裡的村民過上了幸福安樂的生活。

  “這外面的這些都是政府幫建的,我們自己只出了12萬。”站在新入住的房子外,華割禾一直咯咯得笑著,他説,12萬能擁有這麼一套房子,他做夢都沒想到。雖然自己買房的這些錢是為朋友借的,但是現在已經還了一半,剩下的6萬,2年還完是絕對沒有問題的。

4

  華割禾笑著跟“長征路上奔小康”採訪團記者介紹收入情況

  華割禾比劃著兩根手指,自信滿滿的他在心裏早已規劃好了以後的打算。“我現在在村裏承包了6畝地種大棚蔬菜,每天至少能賺200元,蔬菜新品上市時,每天能賺400多元。”他的妻子在村裏做小工,每月收入也有兩千多元。

  在華割禾家的2樓,他還騰出了兩間房間做賓館標準房間,空調、電視、傢具一應俱全,而這也能給他帶來一筆可觀收入。“政府的政策好,這些電器設備都是他們出資配備,政府為我們做了這麼多,我們不能只依賴政府,也要自己多努力。”

  如今,脫貧的華割禾不忘本,他積極地向身邊村民宣傳國家政策,通過言傳身教帶動鄉親共同致富。

5

  在華屋很多村民跟華割禾一樣有著自己的大棚基地

  “要不是政府政策以及貼息貸款,自己根本蓋不上新房,現在需償還的債務所剩無幾。”同村村民華水林曾因家裏經濟不好而在外打工,如今,在國家政策的扶持下,他也在村裏承包了8畝地搭建20多個大棚種植蔬菜水果,去年賺4萬多,今年預計收入8萬左右。

  華水林88歲的父親華從祁對現在的生活也很是滿意,他説,華水林的爺爺華欽材為了革命犧牲生命,他的奉獻精神也成為家風。“國家幫助我們很多,現在我們生活好了一些,也有義務去幫助其他人,把先輩的精神傳遞下去。”

  致富不忘本,是華屋先烈遺屬的作風,但這樣的不忘本精神不僅僅只在華屋。在於都,在興國,在贛南蘇區的每一塊紅色土地上都有,1987年出生的高法保也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高法保是于都楂林工業園的孵化基地的一位年輕創業者,29歲的他,已經創辦過兩家公司,幫助了不少鄉親脫貧致富。

6

  29歲高法保已開辦過兩家公司

  雖然是一名還未滿30歲的年輕小夥子,但高法保卻顯得特別的沉穩,他對自己的未來規劃得很清晰,而在他的未來規劃裏,很大一部分都關係著家鄉的父老鄉親。

  高法保的家鄉在於都縣禾豐鎮中坊村,那裏世代靠栽種水稻為生,一畝水稻年收一千斤穀子,只能賣千把塊錢。為了離開農村,高法保高中畢業後選擇去了廣東讀服裝設計,畢業後於2008年在當地開辦了一家服裝公司。

  然而1年後,服裝生意還算紅火的他,卻突然離開了廣東,返回于都做起了茶油生意。

  為什麼放著當初的服裝生意不做,改種油茶樹?高法保笑著説:“因為我的先輩中有三位都是紅軍,當年和鄉親們有著深厚的感情,最終是為了保護鄉親們而犧牲的。我做服裝掙了錢,就想著帶鄉親們一起致富。”

  高法保拿出了一塊“光榮烈屬”的門牌,在他出生前,這塊光榮牌就挂在了自家大門上。小時候,父親還帶他去縣城參觀革命烈士紀念館,在那裏看到了曾爺爺的照片,心裏油然而生出一種自豪感。

7

  高法保帶精準貧困戶參觀自家基地

  回到家鄉的高法保&&承包了500畝地,改種油茶樹,到了盛果期,每年每畝産果800斤,年收入比種水稻至少高十幾倍。

  2014年,于都縣被列為全省首批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試點縣,政府大力支持發展電子商務,這對高法保來説,無疑是一個機遇。

  次年,高法保在於都楂林工業園的孵化基地成立了電子商務公司,經營原生態的綠色健康農産品。但由於早期沒有業務,所以公司每天都徘徊在生死邊緣。高法保並沒有就此放棄,他盡心盡力做到最好,每一件事都親力親為。

  如今,經過1年的努力,高法保的電商公司走上了正軌,他賣的30多種農産品也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認可。同時,高法保通過自身的創業,還帶動了不少村民增收。

8

  創業者們在孵化基地通過電商平臺銷售農産品

  “以前我一直想離開農村,我之所以回來創業,是給家鄉的父老鄉親提供一些就業崗位,幫助大家增加一些經濟收入。”除此以外,高法保還説,他也希望通過自己創建的平臺,幫助一些精準貧困戶銷售家裏的農産品,帶領大家一起脫貧致富。

  作為革命先烈的後人,從小高法保的父親就對他十分嚴厲,時常教導他要弘揚先輩們堅貞不屈的長征精神,要不怕苦不怕累,要有遠大志向並將這種精神世世代代傳承下去。

  這一路走來,其中的辛苦只有高法保自己最能體會,他説,他憑的是一顆做點實事來傳承先輩精神的心。“當年先輩們從於都出發長征,不怕苦不怕累,為了信念不斷前行。如今我們生活好了,但這種長征精神我們要傳承下去。”

  • 新聞
  • 軍事
  • 財經農業
  • 社會法治
  • 生活健康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央視新聞下載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