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圖片生活軍事人物科技文娛經濟評論

【網絡媒體走轉改】 江西向全面小康鏗鏘前行

中國新聞來源:中國江西網 2016年08月28日 17:18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中國江西網 記者孫娟 李明水、見習記者邱業成文/圖

  “長征路上奔小康”網絡媒體“走轉改”採訪團走進江西

  這是習近平總書記的堅定決心。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不能丟了農村這一頭”“決不能讓一個蘇區老區掉隊”……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新要求,全面小康是黨對十三億中國人民的莊嚴承諾。

  這是江西省委的鏗鏘答卷。

  江西是著名的革命老區,也是扶貧開發的重點區域,近幾年精準扶貧成效顯著。2015年,全省減貧72萬人,貧困人口下降到200萬,“十二五”全省貧困地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5%以上;今年上半年,全省GDP增長9.1%,穩居全國“第一方陣”。

  為隆重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週年,大力宣傳和深入踐行偉大的長征精神,8月21日至8月27日,由中央網信辦主辦的“長征路上奔小康”網絡媒體“走轉改”大型主題採訪活動走進首站江西,深入贛州、南昌兩地,探尋長征遺跡,全媒體展現江西近年來在扶貧攻堅、創新創業、打造美麗中國“江西樣板”等方面的重大成就。

廖秀英向採訪團講述其借助互聯網發家致富的故事

鐘振源不僅能在服務站裏看書,還能通過網絡賣土特産

  搭上“互聯網+”快車 革命老區展新貌

  習近平總書記在4.19講話中提到:“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新常態要有新動力,互聯網在這方面可以大有作為。”在“互聯網+”經濟浪潮下,江西積極轉變發展思路,開啟了電商創新創業新征程。

  提及這幾年的改變,家住瑞金壬田鎮鳳崗村的86歲老人廖秀英深有體會,16歲開始腌制、售賣鹹鴨蛋的她怎麼也想不到,煉就了70年的好手藝可以讓一家人脫貧致富。

  2015年,在當地郵政部門的扶持下,廖秀英搭上電子商務快車,僅僅一年,依靠電商平臺共賣出鹹鴨蛋200萬餘個,月純利潤達18萬元。

  “互聯網+扶貧”不僅能為當地百姓帶來實惠,還從身邊的點滴做起,促進農民思維轉變與創新。63歲的鐘振源對近年來“互聯網+”所帶來的轉變感觸頗深,興國縣鳳凰村“農家書屋+電商”服務站打通了電商進入農村“最後一公里”的瓶頸,成了鐘振源的常駐“根據地”,閒暇時就來這裡看書讀報,還能賣土特産。

  鐘振源家裏現在種了一畝多地,還養了幾十隻鴨,以前這些土特産都是自己推著車子到圩鎮上擺攤售賣,一整天都不一定能賣得完。如今,借助“農家書屋+電商”服務模式,他的土特産不僅銷路不愁,還能在家門口享受最優質的文化服務。

陳佛生等貧困戶搬遷至新房,孩子們也過上了無憂無慮的生活

貢江鎮思源社區是一個移民安置區

  搬出大山挪“窮窩” 喜遷新居盡歡顏

  偏遠山區,生産生活設施多不完善,自然災害頻繁。針對其貧困人口多、脫貧難度大的現狀,江西探索出一條“搬遷+扶貧”新模式,變“大水漫灌”為“精準滴灌”。

  曾經的羅坳鎮大橋新村古嶂片區是典型的“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村民集中居住在地勢險峻的半山腰,近70%村民居住在土坯房中,人均耕地面積只有0.37畝,半數以上村民家庭貧困。

  為此,2013年2月,當地政府便提出將古嶂村民整體搬遷到村中心地帶的思路,新村在2013年7月啟動建設。當地村民陳佛生笑著説,“去年遇到了兩大喜事,搬進新房自然是第一喜,緊跟著兒子娶上了媳婦。”

  誠然,陳佛生只是享受移民搬遷福利的個例,和他一樣從土坯房、瓦房搬進新房的人還有許多。“以前住在山裏,外面下大雨,家裏就下小雨。”王檢秀原住于都段屋鄉楓樹村,地處偏遠,又有老人和小孩要照顧,家裏主要靠老公一月3000元的微薄收入來維持著。

  如今,王檢秀一家住進附近的移民安置區—貢江鎮思源社區,這裡有專門的物業公司管理,衛生所、學校、寬帶等配套設施也已完善,社區內的居民還能在附近的工業園區內就業。王檢秀坦言,新房面積有110多平方米,住起來十分舒坦,感覺很幸福。

蔬菜基地內的辣椒長勢喜人

瑞金華屋裏,昔日的土坯房變成了獨棟樓房

  授人以漁“拔窮根” 産業扶貧築基石

  扶貧若只是“輸血”和“大水漫灌”,很容易再次返貧,靠産業增收脫貧才能真正“拔窮根”。根據不同地區致貧原因,江西因地制宜,深挖資源潛力,打造了一批致富産業。

  興國油茶是一大品牌,也是當地的優勢資源。為拓寬脫貧致富新渠道,興國傑村鄉打造萬畝油茶基地。目前已完成林地流轉、人工整帶、苗木定植8500畝,年內全面完成基地開發建設,可解決當地貧困戶用工500余人。

  興國縣委常委、宣傳部長藍賢林介紹,前五年,在油茶還沒有真正産生效益時,每年每戶村民可返3000元,從油茶定植第六年起實行收益分紅。在種植油茶的同時,傑村鄉還推行山上種油茶、林下養雞、山窩養魚的立體式開發,實現園區變景區的觀光效果。

  距離萬畝油茶基地不遠處還有一個千畝蔬菜基地,那裏有70人務工,參與種植的貧困戶有30戶左右,這種模式直接帶動這30戶貧困戶年增收2萬元。同時,通過吸納5戶貧困戶以扶貧信貸資金入股基地,按每年20%分紅,幫助貧困戶們走上了産業脫貧致富路。

  而作為“紅軍村”的瑞金黃沙村華屋小組,也通過發展産業,在家門口就發家致富起來。低矮土樓、土灶臺、木板床……華屋是落後的貧困村,附近村莊有“有女莫嫁華屋郎”的説法。不過,這一切從2012年開始發生轉變,隨著旅遊市場的不斷開發,華屋村民以紅色文化資源為支點,大力發展鄉村旅遊,年收入逐年提升。

  “村裏建農家旅館的有37戶人家,共120間房屋,每個房間每晚60元。”葉坪鄉黨委書記王春華介紹,隨著當地知名度的不斷提升,客流量也逐漸增大,4年前,村裏人均年收入2230元,如今已達8500元。

“南昌藍”已成為一張生態名片

採訪團探訪南昌高科技企業

  強産業美生態 “美麗南昌”顯成效

  告別贛南,採訪團一行又來到英雄城南昌,近距離感受這一“江西綠色崛起進位趕超的縮影”,一探當地高新技術産業發展成效,感受其建設“美麗南昌”的獨特魅力。

  全市水域面積佔國土總面積的29.7%的南昌,也是一座名副其實的水城。在南昌高新區的艾溪湖濕地公園裏,成群的黑天鵝、大雁不時從水面略過,放眼望去,湖面波光粼粼、水質清澈。

  去年11月24日,南昌被正式命名為國家森林城市,市民出門500米即能進綠地公園。在治理水污染的基礎上,南昌相繼建成了艾溪湖、瑤湖、青嵐湖等濱水濕地公園,成為市民休閒健身的好去處……

  “這個左手是用來走路的,紅色區域不能去,擬真頭盔是調節方向的。”在南昌縣小藍經開區管委會展示廳內,工作人員正在講解VR眼鏡的操作流程,身臨其境的視覺感受讓許多參加體驗的採訪團員大呼過癮。

  航空工業城內的教練機、直升機、無人機、大客機;擁有亞洲最大綜合性細胞戰略資源庫群的北科生物;整車生産的江鈴股份……南昌依靠“科技創新、精英創業”,聚集一批高新、高端産業,最終形成高新産業集群。

  “紅色”的南昌綠意盎然,在探尋探索“生態+産業”新模式上也交出了一份令市民滿意的答卷。高新經濟開發區和小藍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創業、創新深深吸引了記者團一行的目光。

參加採訪活動的記者們認真記錄

  截至8月27日21時,新浪微博#築夢長征路##長征路上奔小康##長征出發地奮力奔小康#話題閱讀量達2.06億次,網絡媒體走轉改相關新聞轉載2800余篇,在互聯網上颳起了“長征路上奔小康網絡媒體‘走轉改’”的旋風。

  在一週時間裏,來自50多家媒體的採訪團以文字、圖片、視頻、VR的形式多角度報道了江西的好做法。來自央視新聞中心的李超越坦言,以前對老區的了解僅限于電視、書本,如今能實實在在地走近老區,一種崇敬與震撼油然而生。作為一名黨員,他認為這是一次紅色教育。作為一名媒體人,他以及所在的單位主動要求做兩場移動直播,通過與網友實時互動的形式,把老區發家致富的好做法傳播開來。

  在光明網記者李政葳看來,這裡是長征開始的地方,不能忘了老區曾經為社會經濟發展作出的貢獻。“電商創業、移民搬遷、産業扶貧、發展生態……這些對促進當地百姓增收頗有成效。”李政葳坦言,這次深入革命老區採訪,深深感受到老區一直傳承的勇於探索開拓的革命精神,也祝福革命老區能充分利用自身産業優勢,形成內外部聯合,更快地脫貧致富,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

  踏浪碧海豪情在,又見東風卷潮來。一路奮進,一路執著,一路逐夢。時代的節點上,雄渾的號角裏,江西豪邁踏上全面小康新征程……

  • 新聞
  • 軍事
  • 財經農業
  • 社會法治
  • 生活健康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央視新聞下載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