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婁山關 全山石作
工農紅軍 劉開渠作
西風烈 李青稞作
如果有人告訴你,在中國工農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中,居然有長征將士創作了數以百計的美術作品,你相信嗎?這種大無畏的革命浪漫主義精神當然是長征的一部分。
1938年,《大美畫報》刊登了這批紅軍長征漫畫中的部分作品,15天后結集為《西行漫畫》出版。20多年後才知道,作者正是長征將領、新中國著名外交家黃鎮。
美術創作是長征的組成部分
長征勝利是中國共産黨走向成熟的轉折,是中國共産黨在國際舞臺第一個獨立的經典形象。80年來關於長征主題的美術創作,一直擺在共和國重大美術創作的視野之內,特別是今年,更是由中國文聯、中國美協主持,掀起了新一輪長征重大主題創作的高潮。80年來,關於長征的美術創作是一個不斷創作、創新、深化的過程,相對形成了三個階段。
長征中的美術創作,起著“激勵革命,打擊敵人”的作用,是長征壯麗詩篇的一個組成部分。今天還能看到的是在長征將士中兩位“畫家”的創作。一位是外交家黃鎮,他在長征途中畫的幾百幅漫畫,其中25幅被人拍成照片送到文學家阿英手裏,並在上海出版。黃鎮曾就讀于上海美專、新華藝大,1948年還主持過我軍軍旗、軍徽的設計。人民日報原社長邵華澤讚曰:黨內才子。
另一位是廖承志,其母親是廖仲愷夫人、著名畫家何香凝。廖承志留學早稻田大學,繪畫得自家傳。長征中,他為各種大會畫馬列像佈置會場;也畫了一些長征生活畫,但都沒有保存下來。只有在1969年,他憑記憶重新畫了一張長征時親歷的情景:一對少數民族夫婦為參加長征忍痛把孩子託付給老鄉照顧。細節生動,十分傳神,非親歷者莫能為之。
從親歷者自發到藝術家探索
由於戰爭年代條件的限制,真正形成長征主題創作高潮是在解放以後。據著名畫家全山石介紹,解放後長征主題創作以中國革命博物館和軍事博物館展陳訂件為主。先後有:1952年、1959年兩次,都是以羅工柳為主,第二次全山石作為助手參與;1961年又重新組織了創作,還是以羅工柳為主;1965年那次是王式廓主持的。1975年,革博、軍博采取個別邀請的辦法,分別邀請全山石創造《婁山關》,龐濤、林崗完成《崢嶸歲月》。2005年,國家組織的20世紀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中也有長征主題。
我們把“文革”前劃為第一階段。這一階段創作任務來自於中國革命博物館、軍事博物館的訂件和歷屆全國美展的主題創作。在畫種上以中國畫和油畫為主,包括國畫家傅抱石《強渡大渡河》、傅抱石《過雪山》、溥松窗《大渡橋橫鐵索寒》、李可染《長征》、錢松岩《蒼山如海 殘陽如血》;油畫家馮法祀《紅軍過夾金山》、李宗津《飛奪瀘定橋》、董希文《紅軍過草地》、艾中信《紅軍過雪山》;雕塑家劉開渠《工農紅軍》等20世紀老一輩藝術家的優秀作品。這些作品,技法純熟,氣勢磅薄,畫面富有經典性,偏重於對長征環境的渲染描繪、對重大事件的正面表現。值得注意的是,一批當年大學生的畢業創作也選擇了長征題材,如油畫家靳尚誼的《送別》。
學術研究和藝術提煉讓創作深化
如果説“文革”前長征主題美術創作主要是呈現事件,那麼“文革”後則是在對長征學術研究和藝術提煉基礎上的深化創作。
長征美術創作的第二階段,是從“文革”後期恢復算起。這一階段,除國家訂件和歷屆全國美展主題創作以外,從1986年起,舉辦紀念長征勝利50、60週年主題美展,極大地推動了長征主題的美術創作。
值得注意的是,作為美術家個人對長征主題的研究和偏好也結出了碩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沈堯伊。沈堯伊在偶然中喜歡上長征題材,數十年如一日地研究、寫生、創作,曾六度重走長征路。他是迄今為止個人創作長征最多、最完整的畫家。他創作的連環畫《地球的紅飄帶》已成為長征題材的經典之作。
這一階段的雕塑頗具特色,在當年長征沿途的一些重大歷史事件發生地,由著名雕塑家創作了一大批很有藝術水準的大型城市雕塑作品,不少作品是雕塑家葉毓山領銜創作,真正做到了形式與內容的統一,主體與環境的協調。
這一階段長征題材的重要變化是,由於國內政治生活趨向正常化,人們能夠客觀地看待長征,對長征中紅軍將士作為個體人的關注出現了。國畫中如李青稞《西風烈》,通過兩位花季青年紅軍女戰士在寒風凜冽中挑燈夜行,強化了環境與人強烈的對比,給人以心靈的震撼。李震堅《快馬加鞭未下鞍》以革命浪漫主義表現手法,塑造了毛澤東揚鞭策馬的高大形象。1983年,軍藝當屆畢業班以長征為主題搞畢業創作,學員劉向平等在教師劉大為帶領下赴遵義、草原等長征沿線寫生,並在劉大為指導下從選題到草圖構思最後創作了《1935年遵義》,展現的是會議代表在走廊上休息的場景,和許多直接表現會議場景的作品拉開了距離。
油畫中沈堯伊《長征之路》運用了電影蒙太奇的手法,在一個平面中表現了多個紅軍長征情景,是對紅軍長征表現形式的突破。全山石《婁山關》選擇了陽光普照的婁山關來體現紅軍的勝利和毛澤東詞的詩意。全山石對筆者説,當年接受了軍博的創作任務後,就由軍博的一位同志陪同上山。山上只有一位獨眼的老人,他們就在老人處搭夥,一連下了17天雨,直到第18天才迎來陽光普照的天氣,終於捕捉到了自己滿意的畫面。《婁山關》一反全山石擅長歐洲經典的醬油色,在金色陽光中體現出飽滿而自信的情緒。為什麼個人風格會有這麼大的變化?全山石自豪地説:“我們勝利了啊。”
長征主題創作正迎來新的突破
長征一開始並沒有明確計劃。現在研究了解到,“長征”這個名稱,最早是1934年11月即紅一方面軍開始長征一個月後,王明在莫斯科介紹紅六軍等西征時提出的。紅一方面軍最早提到“長征”是在1935年2月,時任紅一方面軍總政治部正副主任的王稼祥、李富春在發佈佈告中提出的。但最有影響的無疑是毛澤東首先在瓦窯堡報告《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中提出:長征是宣傳隊、是宣言書、是播種機……第一部長征將士親歷回憶錄也是毛澤東親自發起徵集,並在1937年結集完成的《長征記》(又名《兩萬五千里》),2006年重新出版。改革開放以後,又出現了大量的紅軍將士個人回憶錄。正是由於長征研究和考證的深入,才使得我們對長征有更深刻、更符合歷史真實的認識。
第三階段的創作,正是在這個基礎上開展的。第三階段是21世紀以來的長征題材創作,一個重要特點就是由國家組織專家對創作者進行輔導。這與過去完全靠畫家自己體驗、摸索有了很大不同。
這一階段的代表作品主要來源於“20世紀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和“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週年展”。近年來,對紅軍長征的歷史有了深入的研究,甚至對細節都有了新的考證,使得畫家對長征既有歷史高度又有較為準確的人物形象刻畫和歷史文物、環境的再現。可以説,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長征主題美術創作正迎來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