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圖片生活軍事人物科技文娛經濟評論

【網絡媒體走轉改】羅開富:長征精神要代代傳承

中國新聞來源:中國經濟網 2016年08月26日 09:34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中國經濟網贛州8月25日訊 (記者 王炬鵬) 當年為什麼要重走長征路?“一是想用新聞的形式再現當年紅軍偉大的長征歷程,填補歷史上沒有報紙對紅軍長征做系統、真實報道的空白,二是為了反擊國內外敵對勢力對長征的污衊與歪曲,三是希望能進一步宣揚長征精神。”經濟日報原常務副總編輯羅開富這樣告訴“長征路上奔小康”網絡媒體採訪團記者。

  1984年10月16日,紅軍長征50年後,羅開富從瑞金出發,途經11個省、自治區,歷經368天,平均每天步行75里路,還堅持每日發稿,最終走到了終點陜北吳起鎮,成為按當年紅軍長征原路線徒步走完全程的第一個記者。

  困難之多難想象 

  剛開始走的第一天,羅開富腳上就磨起了血泡,第三天血泡就已經和襪子粘連了,包紮之後連鞋都沒法穿,只能穿草鞋由嚮導扶著走……走了20多天后,又冒出來不少新困難,寫新聞報道大多靠鄉村電話或到鄉郵電所拍發電報傳稿,然而農村設備落後,比想象的要嚴重得多;再一個是沒有錢付電訊費、伙食費,那時沿途山區基本沒有電,還要購買蠟燭和手電電池等,很快就入不敷出了。

  得知羅開富的困難後,中國農業銀行發通知,他沿途可隨時到各縣支行預借所需費用;郵電部電信總局向有關省、區及其所屬郵電部門發出公電,要求為他提供電訊特別服務;有關費用,可做特例,將賬單等寄回報社。從1984年11月底開始,他再也不用為缺錢、找不到郵電所發愁。為了保證羅開富穿越草地的15天內有電可供,四川阿壩州郵電部門想了很多辦法,為其配備了發電機、油料、帳篷等,用3頭牦牛拖著走。  

  “沒有黨的正確領導,沒有沿途人民的支持和幫助,我不可能走到吳起鎮……”羅開富回憶當年時發出了感慨。

  危險重重險喪命

  羅開富爬夾金山時剛到海拔3500多米處,由於體力不支、空氣稀薄,昏昏沉沉不知不覺就跌坐在冰水中,要不是解放軍軍官杜寶玉及時發現,把他拖出來,後果將不堪設想。後來他還掉進了雪坑,是藏族嚮導拼命把他拉了出來。最後一座雪山是打鼓雪山,下坡太陡,他不慎滑倒,滾落30米,是先下山的5位藏族嚮導在半山腰設置了攔網把他接住。

  羅開富接受記者採訪  

  1985年8月17日在過草地時,羅開富和7位藏族、羌族嚮導以及兩名發報員全都陷進了日幹喬沼澤地的泥潭。他們只好解開牦牛、馬背上的韁繩,分頭把物品扛在肩上或頂在頭上。因為牦牛腿短,沒陷多深就被泥水嗆了鼻孔,亂掙亂蹦起來,一名嚮導抓著牛尾巴,被順勢扯了上去,後來眾人才得以脫險,擺脫了泥潭的滅頂之險。

  長征精神要一代代傳承

  羅開富對年輕的記者們説:“能夠踏上這片紅色土地是我們一生的幸福,曾經從這裡走長征路,到現在再來于都縣,幾十年過去了,這片紅色土地唯一沒變的是對黨的忠誠、對人民的貢獻。”

  “長征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要一代代傳遞下去,你們也將承擔起這個歷史使命。”羅開富説,“中國正走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新長征,我們這一代一定要走好我們這一代人的長征路。”

  羅開富簡介:羅開富,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曾任《經濟日報》常務副總編輯,2009年3月退休後,擔任中國經濟前沿決策顧問中心副理事長和中國慈善總會新聞界志願者慈善促進會執委、感恩長征路系列活動總顧問。

  他也是繼紅軍之後,我國唯一完全按長征原路、同樣用時368個日夜走完兩萬五千里的記者,期間,他丈量了紅軍翻越過的五座高海拔雪山埡口的高度,並用15日天時間穿越草地,其中8天跋涉在荒蕪人煙的沼澤地,多次陷進泥潭,先後被7名嚮導救起;他也是唯一一位先後在2800位嚮導、陪同和醫生一起走路、簽名見證下,每天完成一篇見報稿件、每天寫日記的記者。

  • 新聞
  • 軍事
  • 財經農業
  • 社會法治
  • 生活健康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央視新聞下載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