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圖片生活軍事人物科技文娛經濟評論

【網絡媒體走轉改】習近平扶貧思想在贛南開花結果

中國新聞來源:學習中國 2016年08月26日 09:21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江西贛南是革命的搖籃,也是國家特級貧困地區,是脫貧攻堅的重點對象。“我們要立下愚公移山誌,咬定目標、苦幹實幹,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語,讓贛南人民信心百倍、幹勁十足。拔掉窮根、消滅貧困的呼聲,響徹贛南大地。沿著“長征路上奔小康”網絡媒體“走轉改”採訪活動的路線,“學習中國”小編走進了美麗的贛南農村,深切地感受到了習近平總書記的脫貧新思想在贛南,不僅已經落地生根,而且已經開花結果。

  2016年2月2日,習近平在井岡山市茅坪鄉神山村給鄉親們拜年。新華社記者 蘭紅光 攝

  一、産業扶貧找準路子、突出特色

   産業扶貧是剷除窮根的根本之策。早些年,一些地方為了儘快脫貧而盲目發展落後産業,結果不僅破壞了環境、浪費了資源,而且也沒能真正脫貧、更沒有致富, 甚至還要付出更大代價來治理環境、恢復生態,這樣的教訓十分深刻。習近平指出:“要脫貧也要致富,産業扶貧至關重要,産業要適應發展需要,因地制宜、創新 完善。”

  發展扶貧産業不能饑不擇食,既要符合脫貧需要,也要符合國家的宏觀經濟發展要求,還要符合本地自然和經濟條件,發揮自身優勢, 不能“撿進籃子都是菜”。贛南農村主要以現代農業為主,有臍橙、油茶、蔬菜三大優勢農業産業。江西省興國縣是著名的將軍之鄉,也是油茶之鄉,被傳為佳話的 習近平總書記婉拒百歲老紅軍兩瓶茶油故事中的茶油就是産自這裡。該縣傑村鄉含田村是現代農業産業扶貧的典範。依靠油茶種植優勢,含田村建起了萬畝油茶基 地。該基地受益貧困戶452戶1883人,共解決貧困戶用工500余人。他們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扶貧開發“不能再走破壞生態環境的老路”之精神,堅 持開發不破壞植被,不造成水土流失,做到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興國縣宣傳部長藍賢林非常自豪地説:“這個基地用我們的話説就是山頂帶帽、山腳穿 鞋、山窩蓄水,所有的梯帶都是人工親自去種植的,沒有用機器,對生態環境做到了最大的保護”。

  有特色才有價值,才有吸引力,才有生命 力。産業扶貧要因地制宜,把區位優勢、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發展特色産業。長征出發地于都縣擁有良好的紅色資源和旅遊資源,該縣嶺北鎮找對了路子,以 當地自然環境為背景,以農業資源為基礎,以客家鄉土文化為特色,引進現代農業公司,建起生態旅遊觀光園來實現産業扶貧。嶺背鎮的鑫盛農業觀光園,通過動員 貧困戶加入合作社進行規模種植,解決了200多名當地居民的就業問題,當地的貧困戶鄒桃香説:“自從建了大棚,我們家三個人的年收入有兩萬多,現在的日子 過得很好,不然怎麼那麼胖呢!”

  扶貧産業要可持續發展,才能真正實現貧困地區的徹底脫貧;而要保持扶貧産業的健康發展,唯有不斷創新才 能實現。産業創新、企業創新、市場創新、産品創新、管理創新、模式創新等都要跟上。興國縣傑村鄉的千畝蔬菜基地以“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運作,基地與 企業、超市和學生營養餐供應鏈對接,全村70多戶居民(其中含30多戶貧困戶)在這個基地種植蔬菜。他們採取公司注資後,農戶承包責任制,每個農戶承包兩 個大棚,對每畝地的産量有一定的要求,超出這個標準的收益60%歸農戶。蔬菜基地吸納貧困戶以扶貧信貸資金入股,年終按20%給予分紅,傑村鄉黨委書記危 先民説:“收益機制既要有長期的,類似入股分紅,也有短期的,例如按月結算工錢。這種長短結合的創新機制更有助於調動居民的積極性。”這種管理方式的創新 大大地提高了農戶的積極性和歸屬感。在承包大棚方面,蔬菜基地對貧困戶一切費用全部免除,包括水電費,種苗費等等。在蔬菜基地務工的李考鳳大姐説:“自從 在這裡做工後,每天有60元的收入,每月至少能有1000多元,最多的時候是1800元。”在技術上,基地也不斷地創新,積極向山東壽光學習先進的種植經 驗和種植技術,使蔬菜基地的産品得到不斷創新。

圖為江西省興國縣含田村百畝油茶基地(中國幹部學習網鐘美園攝)

  二、精準扶貧扶到點上、根上

  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是脫貧攻堅戰的基本方略。習近平指出:“扶貧開發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於精準。”精準扶貧要找準靶心,事事精準、步步精準、環環精準,要扶到點上、根上,讓貧困群眾真正得到實惠,不斷增加獲得感。

   “易地搬遷移民”是于都縣貢江鎮精準扶貧的“點”。在於都縣,鄉鎮幹部挨家挨戶調查情況,特別是對一些住在深山區、庫區、地質災害區、生態保護區和地方 病多發區等地的貧困戶,針對他們的居住情況、人口、家庭經濟狀況等進行全面調查。貢江鎮思源小區便是針對這類貧困人口的移民安置小區。社區佔地面積100 畝,總建築面積13.5萬平方米,建有移民扶貧安置房36棟1193套,能安置深山區、庫區的移民約7000人,總投資達2.3億元。據搬遷移民王檢秀介 紹,他們以1400元/每平方米買入這套房子,比市場價還便宜了好幾百塊。針對住在小區的居民大多是留守兒童和婦女的特點,社區還建起了幼兒園,解決了居 民的幼兒教育問題。社區還會經常組織職業培訓和創業指導,提高成人的再就業和創業能力。

  “五保戶、低保戶”是于都縣紅峰村精準扶貧的 “點”。在紅峰村的脫貧公示欄上清楚地標明了村裏的十戶搬入保障房的貧困戶姓名、家庭情況、致貧原因和一對一的幫扶幹部。我們見到了一位參加過抗美援越戰 爭的老兵曾廣洪大爺,大爺沒有子女和親屬,屬於五保戶,以前一直住在土房子裏,因收入低根本蓋不起新房。像洪大爺這樣的貧困戶村裏共有10戶。村裏根據這 十戶貧困戶的實際情況,專門蓋了十套保障房,雖然面積不大,但是生活用品一應俱全。曾大爺對我們説:“自從搬進了這個房子,我就有了安全感。日子過得比以 前好多了,業餘的時間就去旁邊的老年人活動中心和其他的五保戶們一起下下棋。”

  瑞金市黃沙村的華屋是著名的紅軍村,也是典型的貧困村。 在這裡,“烈士遺孀和子女”是他們精準扶貧的“點”。在華屋,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17名。在失去家裏的勞動力後,本來就因為資源匱乏貧而長期受窮的烈士遺 孀和後代們的生活變得更加困難。政府因戶施策,不僅對普通戶、五保戶、烈士家屬等給予1.5萬-4萬不等的補助,還讓紅軍村所有居民都住上了二層高的小洋 樓。今年80歲的胡冬娣老人是烈士的兒媳,她耳朵不好,也不會説普通話,見到記者來到她家,拉著記者的手,反復地説著兩句話:“感謝黨的政策,感謝習主席 啊!”

圖為江西省瑞金市黃沙鄉華屋烈士後代新住房(中國幹部學習網鐘美園攝)

  三、互聯網助推脫貧攻堅

   服務百姓、惠及民生是我國互聯網發展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讓貧困地區的群眾用上互聯網,其意義絕不僅僅是培養一批農民網民,開辦一批農村網店,而是讓 互聯網融入農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改變人們的生産和生活方式,帶給貧困地區以全面徹底的變化。習近平指出:“可以發揮互聯網在助推脫貧攻堅中的作 用,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讓更多困難群眾用上互聯網,讓農産品通過互聯網走出鄉村,讓山溝裏的孩子也能接受優質教育。”

  在走訪的幾 天中,印象最深的是江西農村處處可見的電商。幾乎每個村委會、每個小區都有一個電商站。農村電子商務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重要手段,是精準扶貧的重要載 體。電子商務將生産、流通以及消費帶入一個網絡經濟、數字化生存的新天地。它克服了貧困地區區位瓶頸制約,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經濟效益,特別是把貧困 地區綠色、天然、無污染的特色農産品通過網絡銷售到城市,減少了中間環節,既提高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又增加了貧困群眾的收入。

  興國 縣瀲江鎮的“農家書屋+電商”的模式,活力十足。走進鳳凰村委會的一樓,這裡擺著一些法律、醫藥、健康、科技、農業等方面的書籍,幾位老人正在專心看書。 屋子的另一邊擺著一些興國的特産,還有一些包裹。經過工作人員的介紹,我們才明白這是一種“農家書屋+電商”服務模式。農家書屋是鳳凰村的一大特色,大大 豐富了當地農民的業餘生活。鐘振源老人向我們介紹,他經常來這裡看書,為了學習防治農業病蟲災害,他專門來這裡找書看。這裡不僅是一個書屋,同時還是一個 線上網絡平臺的中轉站。這個站點開通以來,附近居民的特産就可以在網上售賣,運營至今,累計銷售額突破90萬元。紅軍村華屋的烈士後代華水林就是這網絡平 臺的受益者。他在家門口承包了十畝地種植蔬菜,通過農村電子商務把蔬菜賣給周邊的縣市,光網上銷售每年的收入就有4萬多元。

  “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贛南的青山綠水始終輝映著偉大的長征精神,贛南的英雄兒女代代傳承著紅色基因,小康之路正在他們腳下延伸。在贛南,我們欣喜于百姓舒展的眉頭、輕快的腳步、嶄新的生活,欣喜于習近平總書記“當前最關心的事情”已經有了著落。

  • 新聞
  • 軍事
  • 財經農業
  • 社會法治
  • 生活健康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央視新聞下載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