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圖片生活軍事人物科技文娛經濟評論

【網絡媒體走轉改】孕育革命血脈的“搖籃”

中國新聞來源:千龍網 2016年08月24日 19:12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呵護革命後代的這只小藤籃收藏在於都縣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館。千龍網記者 劉陽攝

  呵護革命後代的這只小藤籃收藏在於都縣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館。千龍網記者 劉陽攝

  千龍網江西于都8月23日訊(記者 劉陽)在於都縣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館裏,收藏著一隻小藤籃。籃子提手底部已脫離籃外壁散開,籃底已形成兩個大破洞,面積佔底部的一大半。説起這只藤籃,紀念館講解員范瑩講述道:“這是中央紅軍長征出發前,醫務人員用來育嬰的搖籃,是革命的搖籃,原來有5隻。説起它們,可有一段珍貴感人的往事。”

  1934年夏天,國民黨軍隊快要推進到中央紅軍根據地的腹地,戰鬥非常激烈,前線紅軍的傷病員不斷地向設在於都縣新陂鄉車腦村的紅軍後方醫院轉來。當時,醫療條件相當差,所有的傷病員都被安排在一處姓氏的宗廳裏。

  一天傍晚,護士二組組長寧藍安頓好幾個新進的傷病員後,又毅然接下了院長安排的新任務:“這些都是英雄的孩子,要好好照顧他們。”

  看著5個睡夢中的嬰兒,最大的10個月,最小的是剛出生,寧藍和同組的姐妹覺得自己身上的擔子更重了。護士二組共5個人,原來承擔了四五十個傷病員的護理工作,每天都要量體溫、打針、上藥、搶救,外出找藥配藥,忙得連吃飯、睡覺的時間也沒有。現在,為了照顧好孩子,姐妹們又幹起了“媽媽”的行當,背著孩子忙前忙後,累得直不起腰來,而且顛簸中孩子不斷地哭喊,這為年輕的“媽媽”們增添了新的苦惱。寧藍看在眼裏,疼在心裏。

  夜深了,院子裏漸漸靜了下來。寧藍做好最後一遍醫護檢查工作後,又像往常一樣摸著黑,深一腳淺一腳地往劉阿婆家走去。只是這次得背著孩子。劉阿婆年老體弱,行走不便,媳婦因難産離開了人世,前些日子又把兒子送去參加了紅軍,孤苦伶仃。為了幫助老人,寧藍每天都會“撐”著眼皮子,到劉阿婆家忙前顧後直到阿婆安靜入睡。

  “又要照顧病人,又要照顧孩子,可累著你們了,以後就別來照顧我這個老婆子了。孩子就放我這吧,我來幫著照顧。”

  “阿婆,我不累,您照顧好自己就行了,那邊還有4個這麼大的孩子呢。”

  寧藍把劉阿婆的換洗衣物清理乾淨後,又安頓她睡下了。

  第二天下午,劉阿婆來醫院了,腳踝腫起了一個大包。鄉親把她送來的時候,還帶來了5個小竹籃。原來,劉阿婆知道醫院送來了5個英雄的後代後,一早便拄著棍子上山扯藤編籃子,不小心在半山腰滾了下去,摔傷了腿。

  “把孩子放籃子裏,躺著舒心,大家也安心。”劉阿婆笑呵呵地説道,“不用管我,我老了,照顧好他們就行。”上完藥後,阿婆架在鄉親的脖子上硬是拖著傷腿走了。看著阿婆遠去的背影,寧藍的眼睛又一次濕潤了。

  在鄉親的幫助下,5個籃子都用粗繩子串著,順順噹噹地挂在各個病房的角落。這樣,孩子們有了自己的“嬰兒床”。打針、上藥、晃籃子……護士們在照顧傷病員的同時,又能照看到房內的嬰兒了。

  兩個月後,後方醫院隨著中央紅軍的大部隊轉移,藤籃和藤籃裏的孩子曾先後輾轉到了于都縣的銀坑、寬田等地,但藤籃的故事一直在當地流傳了下來……

于都縣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館一角。千龍網記者 劉陽攝

  于都縣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館一角。千龍網記者 劉陽攝

遊人在於都縣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館內參觀。千龍網記者 劉陽攝

  參觀者在於都縣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館內參觀。千龍網記者 劉陽攝

于都縣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館。千龍網記者 劉陽攝

  于都縣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館。千龍網記者 劉陽攝

  • 新聞
  • 軍事
  • 財經農業
  • 社會法治
  • 生活健康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央視新聞下載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