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央視網訊(記者 袁育堃)“從大山裏的土坯房搬進社區新房,31歲的兒子進縣城打工終於找到了兒媳婦,還生了個漂亮孫女,這一年是我的辛福年!”于都縣羅坳鎮大橋移民新村的陳佛生感嘆道。自從政府實施搬遷扶貧政策,63歲的他生活有了大變樣。
江西省贛州市于都縣是國家級貧困縣,全縣109.5萬人中有13.5萬人是貧困人口,陳佛生家就是其中一戶。羅坳鎮黨委書記謝榮生告訴記者,陳佛生曾經居住的大橋村古嶂社區,雖然離縣城只有15公里,但村裏房子基本上都建在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坡上,是典型的“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山體滑坡、地勢下沉等地質災害時有發生,給當地133戶村民帶來生活上的諸多不便。當地一直流傳著“好牛不耕古嶂田,有女不嫁古嶂人”的説法。
為了改善村民的居住環境,當地政府對貧困群眾實施梯度安置、搬遷扶貧政策。移民新村于2013年7月啟動建設,現如今,已建成房屋143棟,133戶村民陸續住進了“小洋房”,周邊還設置了圖書室、棋牌室、健身場,村民乘坐公交車二十分鐘就可以到縣城。
新村路面是清一色的水泥地,旁邊一排排整齊的小樓,寬敞明亮。家家戶戶樓頂上裝有嶄新的光伏發電板。謝榮生介紹説,為了能讓他們“搬得出”,也能“富得起”,于都縣政府和當地農行合作,通過財政貼息,為每戶貸款安裝5000瓦的光伏電站。
陳佛生是于都縣光伏扶貧試點的第一批並網發電受益者,現在這裡的貧困戶家中都安裝了光伏發電系統。“國家回收我們的電價是一塊一毛八,一年不用管就能掙5000多塊錢。”在陳佛生的小本子上,密密麻麻的記錄著自2015年6月以來每天的發電數。過去依靠耕地陳佛生家年收入只有2000元,自從安裝了光伏發電板,一年賺了5052元。
據了解,光伏發電政策是于都大力推進光伏扶貧的舉措之一。近年來,該縣採取政府主導與市場運作相結合、微利經營與讓利於民相結合、輸血脫貧與造血扶貧相結合的方式,扶持符合條件的貧困戶安裝光伏發電機組,實現政府、銀行、企業、貧困戶多方共贏。
同時,在精準扶貧工作中,于都縣大力發展農業産業,建立大橋古樟新村500畝百香果種植基地,通過“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讓農戶獲取勞務收入、租金收入、經營收入等利益聯結機制,拓寬增收渠道,實現精準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