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王承登,祖籍贛州興國縣城崗鄉,1914年出生, 1930年參加革命,1934年加入中國共産黨,經歷過紅軍長征、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圖為王承登講述長征故事(8月22日攝)。千龍網記者 劉陽攝
千龍網江西于都8月23日訊(記者 劉陽)“長征結束到達陜北後的一次戰鬥中,一顆子彈從我的左眼下方進去,從右耳穿出來,就在這裡……”王承登老人指著自己的眼窩説,“子彈就是從這裡穿過去的,那人槍法好準,對著我的頭打,就從這裡打進去了這一槍,把我的右耳打聾了,嘴也打歪了,眼睛也打壞了。”這次中彈的經歷,使得百歲老人王承登的記憶閘門緩緩打開。
王承登,祖籍江西省贛州市興國縣城崗鄉,1914年出生, 1930年參加革命,1934年加入中國共産黨,經歷過紅軍長征、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如今王承登老人已經101歲,雖是期頤之年,但精神矍鑠,思路清晰,説話鏗鏘有力。當他講述當年長征時的情景,眼神裏仍閃爍著堅毅的目光。
1934年,紅軍主力在贛州于都河集結完畢後,邁出萬里長征的第一步。在王承登的長征記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部隊過大渡河時的情景。“當我們到達大渡河時,河面上就只剩下幾根光禿禿的鐵索了,這是我們取得勝利的一道關卡,我們只能爬過去,沒有退路,唯有爬過去才有勝利的希望。”王承登老人説到。“我們不能後退,就像觀眾在電影畫面中看到的一樣,我的很多領導和戰友衝在了槍林彈雨的第一線。”身下是湍流不息的江水,頭頂是密密麻麻的子彈,“我親眼看到,很多人在前面爬著爬著就掉下江去,再也沒有上來……”説到這裡,101歲的王承登老人哽咽了。
在長征路上,紅軍戰士們幾乎每天都有一場戰鬥,與天鬥,與地鬥,與自己的耐力鬥。“在過草地之前,我們準備了一些青稞麥,行軍途中,我們靠這些食物維持生命。”但畢竟糧食是少的,沒有糧食了,王承登和戰士們就把青稞麥秸就著青草吃,如果碰到野菜,那就是一頓大餐。四處沒有人煙,望著這鳥兒都不想飛進來的無人區,王承登始終秉信,勝利會屬於這支無畏艱險的隊伍。“晚上,戰士們都背著行囊背靠背的睡覺,手裏抱著槍,彼此取暖,互相鼓勵,因為你不知道,明天,或者哪天,靠在你後面的那個人就犧牲了。”王承登説。
紅軍長征到達陜北後,王承登調到紅軍學校學習了一年左右。就在這期間,王承登經歷了一生中最為凶險的負傷。1935年,敵人向瓦窯堡進攻,王承登站在高坎上觀察情況,敵人的一顆子彈從他的左眼下方打了進去……
百年風雨滄桑,王承登老人頭髮已經花白,胸前的獎章也不再熠熠發光,但長征時期的堅韌與執著已經深深地融化在他的血液裏。説起當年的那些事、那些人,這位久經沙場的老人表情凝重。在對現代年輕人要繼承長征精神的寄語中,王承登老人説的最多的就是希望年輕人要珍惜現在的生活,發揚長征艱苦奮鬥的精神。
“要珍惜現在和平的環境,守護好現在美好的日子。”王承登老人説。
百年風雨滄桑,王承登老人頭髮已經花白,胸前的獎章也不在熠熠發光,但長征時期的堅韌與執著的精神已經深深地融化在他的血液裏(8月22日攝)。千龍網記者 劉陽攝
如今的王承登老人已經101歲,雖是期頤之年,但精神矍鑠,思路清晰,説話鏗鏘有力(8月22日攝)。千龍網記者 劉陽攝
8月22日,説起當年的那些事、那些人,這位久經沙場的老人表情凝重。在對現代年輕人要繼承長征精神的寄語中,王承登老人説的最多的就是希望年輕人要珍惜現在的生活,發揚長征艱苦奮鬥的精神。千龍網記者 劉陽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