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瑞金葉坪鄉黃沙村華屋的17棵烈士“信念樹”挺拔青翠。
採訪團與97歲老紅軍鐘發鎮(中間)合影。
■開欄語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
途經十來個省份、翻越20多座大山、跨過30多條大河、進行過逾400次戰鬥——這是中國工農紅軍走過的路,無懼槍林彈雨、衝破重重封鎖,漫漫二萬五千里,堪稱偉大奇跡!
“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那場氣壯山河的萬里征途,充分表現了共産黨人艱苦卓絕的鬥爭精神,沿途播撒下革命的種子,也鍛造了中華民族之魂——偉大的長征精神。
從7月起,由省委宣傳部等單位舉辦的廣東“重走長征路”活動正式啟動,南方日報&&與沿線省級黨媒聯合發起“重走長征路”大型採訪報道活動,11家黨報組成聯合採訪團,沿著先輩足跡,重走長征險路,在記錄苦難與輝煌中,汲取堅定前行的動力。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在新時代的長征路上,不忘初心,繼續前行,既是對革命先烈的緬懷,更是對歷史使命的擔當。
值此“八一”建軍節之際,本報隆重推出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週年特別報道“不忘初心,走好新的長征路”,敬請垂注。
“一送(裏格)紅軍,(介支個)下了山,秋風(裏格)細雨、(介支個)纏綿綿……”在江西贛南地區,很早就流傳這首《十送紅軍》曲的早期版本,經過幾十年傳唱,歌詞和曲調不斷變化,但歌頌老區人民和紅軍心連心的情感卻歷久彌新。
如今,在江西省贛州市瑞金、于都、興國等地,處處可見當年中央蘇區存在的痕跡:17棵紅軍烈士“信念樹”、紅軍渡河渡口、紅軍烈士紀念塔、紅軍醫院……當年贛南蘇區總人口240萬,參加紅軍的有33萬人,為革命犧牲的有名有姓的革命烈士10.8萬餘人。
7月中旬,頂著烈日,冒著酷暑,沿線省級黨報聯盟採訪團重走長征路,第一站就來到江西,找尋紅色蘇區那些塵封已久的故事。
●南方日報記者 祁雷 見習記者 朱曉楓 攝影:南方日報記者 丁銓
●時間:1934年10月10日—17日
●地點:江西南部于都河以北地區
●事件:中央紅軍開始實行戰略轉移
重走
17棵烈士“信念樹”寄哀思
在瑞金葉坪鄉黃沙村華屋的後山蛤蟆嶺上,有一大片蒼翠挺拔的松樹林。拾級而上,路兩邊的松樹上有的還挂著寫有人名的小木牌,一路數來,這樣的樹共有17棵。83歲的華崇祁老人告訴記者,這17棵樹叫烈士“信念樹”。
上世紀30年代初期,當時僅有43戶的華屋家家都有人參加革命,其中17名青壯年在蘇區“擴紅”時毅然投身紅軍。參軍前夕,他們相邀到後山,一人栽下了一棵象徵萬古長青的松樹。
“當時他們想,如果能活著回來,這些松樹可以成為見證。如果屍骨無存,活著的樹也能給親人留一個念想。”華崇祁的父親華欽材和叔叔華欽梁,就是在“擴紅”時期第一批參加的紅軍。然而,這些勇士卻再也沒能回到故土。
青山不改,兒郎猶在。後來,當地人分別給這17棵松樹釘上木牌、寫上種植者的姓名,用最古老的方式寄託對親人的哀思。每年清明,華屋人都要到烈士“信念樹”上挂紅紙、點紅燭、係紅綢,給小木牌上的名字重新涂紅漆,通過這種特有的方式,為客死異鄉的親人“招魂”。
華屋17烈士只是江西人民踴躍參加紅軍的一個縮影,中央蘇區時期,贛南地區到處都呈現“母送子、妻送郎,兄弟爭相上戰場”的感人場面。
據統計,僅贛南蘇區,當年總人口只有240萬,參加紅軍的就有33萬人,參加赤衛隊、洗衣隊等支前作戰的約60萬人,為革命犧牲的有名有姓的革命烈士10.8萬餘人。
老人捐棺材板供紅軍渡河
贛州市于都縣,距離于都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館正門幾百米遠處,至今仍保存著一處渡口,當年紅軍過貢水河(當地人習慣稱為于都河),就經此處渡河。
如今,渡口已不見當年的沙石灘,代之以青磚鋪就、修葺一新的臺階,旁邊立著一塊一人多高的巨石,上面刻有開國上將楊成武手書“長征渡口”四個大字。
80多年前,一部分紅軍主力就是從這個渡口出發,渡過凶險的于都河,開啟人類歷史上的一次偉大遠征——二萬五千里長征。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站在渡口前,于都河的水勢早已沒有當年的浩浩蕩蕩。要知道,當時河面最寬的地方達600米,水深1至3米,流速也非常快,成為紅軍長征跨越的第一道天險。
“為了保證部隊安全、快速渡河,當時決定臨時徵調民船做橋墩,然後在上面鋪設木板,河道沿線一共搭建了5座簡易浮橋。加上另外3處適合淌水過河處,一共有8個渡口供大部隊過河。”于都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館副館長、當地紅軍研究專家張小平説。
紅軍的架橋工作得到了當地老鄉的大力支持,“簡直一呼百應,一下子就湊到了800多條民船。”張小平説。此外,老百姓還紛紛拆下家裏的門板、床舖板和瓜棚等,供鋪設橋面使用。“當時有個姓曾的老大爺,得知紅軍在收集過河的木材,親手拆掉了百年後要用的棺材送到前線。”
成功渡河,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後面的路,贛南人也處處體現了勇於戰鬥、無堅不摧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
“這個發電機,是我們的‘耳朵’和‘眼睛’,沒有它就不能打勝仗,一定要保護好!”1934年10月10日,中革軍委隨同中共中央、中央機關撤離瑞金,向於都縣集結參加長征。臨行前,首長把唯一的發電機託付給了紅軍戰士謝寶金和他的戰友們。
“那是一台重約70公斤的手搖發電機。”謝寶金的侄子謝林貴告訴記者,“爬雪山的時候,路很窄,沒辦法抬,我伯父就把發電機扛在肩上,堅持背過了雪山。過草地的時候,有戰友陷入了沼澤地,我伯父要去救他,那人卻連連阻止,説‘你別過來,記得替我完成任務!’”歷經千難萬險,謝寶金終於把發電機背到了長征的終點。
1976年,謝寶金去中國軍事博物館參觀。“當走到一台機器前時,伯父突然渾身發抖,蹲下來要撫摸這個展品,講解員剛要阻止,伯父卻突然嚎啕大哭了起來,一邊哭一邊説,‘這臺發電機是我和戰友背著走完長征的!’”謝林貴説。
冒生命危險藏烈士塔字碑
葉坪紅軍烈士紀念塔坐落在瑞金葉坪革命遺址群景區,塔身猶如一顆巨大的炮彈豎立在五角型的塔座上。塔上佈滿一粒粒小石塊,象徵為了革命犧牲的無數烈士。
1934年10月,紅軍主力長征後,當時的紅軍烈士紀念塔被敵人拆毀,當地一位老大媽冒著生命危險,把塔上僅剩的一塊“烈”字碑抬回家,放在豬圈裏藏了起來。直到全國解放,上級決定按原貌修復烈士塔,老人捐出了這塊“烈”字碑。
紅軍主力長征後,當地百姓和留守紅軍“魚水情一家親”的故事數不勝數,被一代代傳頌下去。
在贛州大余縣池江鎮蘭溪村彭坑,記者走進陳毅當年居住過的舊居。乍看之下,這所土木結構的房子和普通農房無異,閣樓上卻大有乾坤。
原來,透過閣樓的窗戶,可遠遠地看見門前的進山路,閣樓側邊還有一扇門,一旦有人靠近,便可從閣樓放下木板橋,迅速躲到後山的森林中。1936年6月,留守後方的陳毅就曾居住在村民周籃、劉漢光夫婦家的這座閣樓上,參與指揮當地遊擊戰。
周籃很早就參加了農民地下組織,丈夫劉漢光則是共産黨地下工作聯絡員。回憶起母親當年的故事,周籃的次子、81歲的劉士華依然記憶猶新:“我母親很聰明,她冬天幫遊擊隊運子彈,就把子彈綁在身上,用厚厚的棉襖遮住。出集市的時候國民黨的兵要搜身,快排到她時,她就故意摔倒,士兵看她一身泥巴,就直接放她過去了。”
“還有一次,陳毅在屋後,我母親突然發現敵人快到家門口了,卻又來不及通知,母親急中生智,一邊丟石頭趕豬,一邊大聲喊‘你這只豬仔還不快回家,這麼多兵來了,會把你打死的!’陳毅聽到了,趕緊轉移到山裏去了。”劉士華説。
如今,在中央和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贛南老區人民的生活已經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數年前,劉士華一家人也遷至老樓旁邊的三層洋房居住。記者注意到,在劉家新房的墻壁上,還懸挂著多幅與陳毅相關的圖片、陳毅的手寫詩詞等,記錄了這一段難以割捨的革命情誼。
親歷
97歲老紅軍鐘發鎮15歲參加長征
在炮火中為李先念翻譯西安事變電報
13歲參加紅軍,15歲隨紅軍開始萬里長征,爬過雪山、走過草地,還在炮火中為李先念翻譯了西安事變的電報……當得知贛州市興國縣長岡鄉還有這樣一位傳奇的老紅軍在世,採訪團一行決定馬不停蹄地前往老人家中探望。
面對記者提問,今年97歲的老紅軍鐘發鎮的思緒回到了80多年前……
1934年10月,15歲的鐘發鎮被分配到紅五軍團政治部當宣傳員。長征路上隨時面臨死亡的威脅。他記得,在突破湘江、烏江防線的時候,為了搶在敵軍到來之前迅速通過,戰士們一路強行軍,餓了就咬幾口玉米,渴了就喝點路邊的雨水,幾乎沒有合過眼。
在飛奪瀘定橋的路上,鐘發鎮背著兩名傷員的行囊離大部隊越來越遠,直到第三天中午才到達鐵索橋邊。“我跑到橋上一看,下面水流好大,我頭暈,不敢過去。”
但鐘發鎮看到大人們一個個都過去了,也橫下了心,整個人趴在橋上,摸著橋板、抓住鐵鏈,硬是爬到了對岸。
“過了瀘定橋,後面的路更加艱苦。記得有一次過草地後,被一條30米寬的河擋住去路,紅軍戰士一個個手拉著手過了河,但我年紀太小,只得拉著一匹戰馬的尾巴被‘拖’過了河。”鐘發鎮説。
後來,鐘發鎮被調到紅四方面軍紅九軍當譯電員,在隨軍西征至甘肅古浪縣時,所在部隊遭到國民黨軍一支精銳騎兵的圍堵。“我人小,趁敵人不太注意,就躲在暗處,專砍敵人的馬腿。”鐘發鎮説,他已經記不清自己那天砍了多少馬腿,只記得刀刃都砍卷了,臉上、衣服上全是血。
古浪戰役失利後,鐘發鎮所在的電臺調到了紅三十軍,當時該軍的政委是李先念。1936年12月12日,中央發電報向部隊通告西安事變的消息,在敵人的猛烈炮火中,鐘發鎮將電報翻譯出來,交到了李先念手中。
■紀事
妻編繡球草鞋
伴夫萬里長征
在於都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館內,陳列著一雙與眾不同的草鞋(見下圖)。從外表看,這雙草鞋要比普通用稻草編織的更加堅韌,而最引人注目的,是鞋尖上還各自綁著一顆白裏透紅的小繡球,遙遙相對。
據現場講解員介紹,1934年10月,當地一位叫春秀的姑娘得知自己的丈夫謝志堅即將隨紅軍長征,連夜用黃麻編織了這雙草鞋,希望代替自己,一路伴隨丈夫遠征。
“這雙草鞋他總共才穿過兩次。”講解員説,一次是謝志堅所在部隊過金沙江時,當地老百姓用船送紅軍過江,讓他想起家鄉百姓送紅軍過於都河的情景,觸景生情,於是第一次穿上。還有一次是部隊強渡大渡河的時候,由於戰鬥異常激烈,隨時都有犧牲的可能,謝志堅心想死也不能與春秀分開,才又穿上了這雙草鞋。
解放後,謝志堅1951年帶著這雙草鞋回于都尋找春秀,卻得知在紅軍長征後,春秀因與反動派做鬥爭而犧牲了。
後來,紀念館工作人員得知謝老有這麼一雙不平凡的草鞋,希望他能捐獻出來。“剛開始,謝老説什麼也不願意,在工作人員再三懇求下,才重新在鞋上綁上一對繡球,交給了紀念館。”講解員説。
■檔案
中央蘇區即中央革命根據地,是由以江西瑞金為中心的贛南、閩西兩塊蘇區組成。1934年10月10日晚,中央紅軍開始實行戰略轉移。10月16日,紅軍各部隊在江西省于都縣于都河以北地區集結完畢。17日,中央紅軍主力5個軍團及中央、軍委機關和直屬部隊共8.6萬餘人,開始了著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留下的紅二十四師和10多個獨立團等共1.6萬餘人及部分黨政工作人員,在項英、陳毅等領導下,留在中央根據地堅持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