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圖片生活軍事人物科技文娛經濟評論

【編輯記者延安行】延安窯洞的今昔

中國新聞來源:光明日報 2016年06月27日 10:58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編輯記者延安行】

  編者按

  聖地延安,三山鼎峙,兩河交融。溝壑縱橫的高原,蒼茫連綿的群山,孕育了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延安精神,涵養了獨具神韻、淳樸厚重的陜北文化,創造了與時俱進、銳意進取的新區文明。6月25日,由中國記協、全國“三教辦”組織的“中央和行業類媒體采編人員赴陜西延安開展革命傳統教育活動”圓滿結束。在即將迎來中國共産黨成立95週年之際,本報特推出《編輯記者延安行》專欄,與讀者一道,重溫延安的精神與文化,展望老區的新景與未來。

  “天下黃河九十九道灣,延安就深藏在黃河這‘九’字的彎彎裏。”千溝萬壑的黃土高原,給延安烙上了獨有的印記,而垣峁上錯落有致地散落著的窯洞,便是這印記中最特殊的一處。

  81年前,中央紅軍輾轉大半個中國,來到陜北延安的窯洞裏。質樸淳厚的陜北人民以包容、豁達、開放的胸襟接納了這支隊伍,共同譜寫了一段“軍愛民,民擁軍,軍民魚水一家親”的佳話。如今的棗園革命舊址環境清幽、群山環繞,完整地保存著當年領導人居住過的窯洞。在毛澤東同志居住的舊址,一排五孔窯洞整齊地排列著,一桌、一椅、一床、一櫃就是狹窄的窯洞裏最標準的配置。在無數個不眠之夜,毛主席與青燈黃卷為伴,在展紙研墨間成就了《論持久戰》《論聯合政府》《新民主主義論》等112篇揮斥方遒的名作。“延安的窯洞是最革命的。延安的窯洞裏有馬列主義,延安的窯洞能指揮全國的抗日鬥爭。”這是毛主席1940年在楊家嶺接見在中央黨校學習的部分領導時講過的一番話。一孔窯洞,見證著中國革命理論的發展與成熟,見證了延安精神的生長與壯大。

  46年前,一群來自北京的知青到達陜北的梁家河村開始了人生最初的“朝覲”。當陜北惡劣的環境呈現在他們面前時,這批胸懷革命理想的青年學子沒有退縮,他們以平民的情懷體驗生活,在這片烙刻著紅色印記的革命聖地紮根生長。梁家河村的知青舊居在經過一定的修繕後還原了它本初的面貌:這是一排三孔的土窯洞,簡易破舊的木門窗上鐫刻著被歲月沖刷的印痕。窯洞裏,一個灶臺,一盤土炕,一張破舊的竹蓆,一張被磨平了棱角的木桌,一盞銹跡斑斑的煤油燈。當年的知青舊居與普通農民的窯洞無異,唯一的區別是墻上貼滿了報紙,那是他們了解外面世界的主要方式之一。“當年的生活很艱苦,缺吃少穿,吃上細糧就更難了。他們白天要同俺們一起下地幹活、打壩、修路,晚上有文化的青年還會看書到很晚。”梁家河村原黨支部書記石春陽描述知青一天尋常的生活。然而就是在這樣貧瘠的生活狀態下,這群來自北京的青年跨過了勞動關、生活關和思想關,在這片厚重的土地上,錘煉了意志,堅定了信仰。

  如今,延安的窯洞展現出新的氣象。在城市,新區的建設為保護窯洞、弘揚窯洞文化增添了生機。延安新區于2012年動工建設,歷時4年,基本模型逐漸明朗起來。位於鳳凰山西側的西區,以恢復包括窯洞在內的重要歷史建築為主線,打造富有特色的文化旅遊産業。在農村,窯洞也成為被重點開發的旅遊資源。梁家河村的李保生家,三孔石窯洞整齊地排列著,敞亮乾淨的小院,生機盎然的菜園,各种家用設施一應俱全,鄉村旅遊吸引了遊人慕名來到李保生家的窯洞體驗生活。旅遊業的開拓不僅解決了當地農民的就業問題,還帶動了果樹種植、餐飲住宿等系列産業的發展。延安市委理論講師團團長安振華教授認為,窯洞資源的開發不僅帶動旅遊産業發展,更為傳播窯洞文化、弘揚延安精神開闢了重要的途徑。通過這種方式,讓當代人尊重歷史,牢記使命,心懷感恩,銘記擔當,繼承“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實事求是,理論聯絡實際,不斷開拓創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延安精神,正是窯洞開發與保護的本質意義所在。

  (本報記者 李曉 史薇薇)

  • 新聞
  • 軍事
  • 財經農業
  • 社會法治
  • 生活健康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央視新聞下載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