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嚴金昌老人
央視網訊(記者 李文亮)“38年前,為了吃飽肚子,帶了一次頭,現在,為了中國夢、小崗夢,為了生活過得更好,我願意再帶一次頭。”説這話的,是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73歲的老人嚴金昌,他是當年18位“大包乾”&&人之一。
走過小崗村標誌性的牌樓,沒多遠便是嚴金昌家的農家樂飯店“金昌食府”。今年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曾走進小院,親切詢問嚴金昌的生活情況,並説“好!農家樂,樂農家。”、“小崗夢也是廣大農民的夢,祝你們生活越來越好。”
商業街上,與“金昌食府”相鄰,“大包乾超市”、“大包乾農家菜館”等店面招牌隨處可見,“大包乾”已成了一筆寶貴的文化旅遊資源。
今天的小崗,高標準農業園區集中連片,一排排二層小樓整齊劃一,村民家家戶戶都開上了私家車,但“1978年以前,村裏窮,窮到沒有一塊磚,沒有一片瓦,家家都是茅草房。”説起當年搞“大包乾”,嚴金昌依然感慨萬千。
“我這輩子都忘不掉餓肚子的感覺,那時候也真是被逼得沒辦法了,想不明白,為啥農民守著地卻沒飯吃?”嚴金昌回憶,當時小崗村不少人在外地討飯。直到1978年12月的一個寒夜,嚴金昌等18戶農民冒著戴“資本主義復辟”帽子的風險,簽訂秘密協議,以“托孤”方式立下生死狀,按下紅手印,把村集體土地分包到戶。
嚴金昌一家分了35畝地,一家老小辛勤勞作,第二年就是大豐收。他家收了1萬多斤糧,交足公糧後,因為餓怕了,捨不得賣,藏得家裏到處都是。
18戶農民包乾到戶,如同一聲驚雷,拉開了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的序幕。小崗樹起了農村改革的標桿,被譽為“中國農村改革第一村”。
“大包乾”後,嚴金昌吃飽飯的願望實現了,生活也大為改觀,1983年買了拖拉機,1984年又蓋了瓦房。但很長一段時間裏,小崗村卻沒有真正走上富裕。
2004年,省財政廳的沈浩到小崗村任黨支部第一書記,帶領村民制定了“三步走”戰略:發展工業、現代農業和旅遊業,小崗村獲得了又一次飛躍式發展。
小塊土地收益有限,發展現代農業,需要集約利用土地。2006年,沈浩開會動員村民流轉一部分土地進行整理,提高土地利用率。很多人誤以為是要收回個人承包的土地。
在許多村民猶豫觀望的時候,嚴金昌率先用行動支持沈浩,不僅把土地流轉出去,還騰出農舍發展農家樂,“金昌食府”四個字就是沈浩當年題寫的。
嚴金昌説,就像當年搞“大包乾”是為了吃飽肚子一樣,今天的土地流轉,順應形勢需要,是為了農民能生活得更好,是好事兒就得支持。
“我家的地都轉出去了。一畝地每年有800元的固定收入,家裏的勞動力解放了,可以去幹別的事業,收入有增無減”,嚴金昌告訴記者,自己專心搞農家樂,一年能收入十幾萬。
土地是農民的根。近年來,國家政策鼓勵土地流轉,土地流轉也越來越被村民們接受。2015年7月8日,安徽在小崗啟動全省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周黨之等16名村民拿到了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更是吃下了“定心丸”。
在“嚴金昌們”帶領下,小崗村的土地流轉面積已超過8400畝,佔全村可耕土地面積的一半以上。
如今的“中國農村改革第一村”,不再只是簡單的農業種植,村東頭的“大包乾”紀念館裏,有嚴金昌等18位&&人當年摁的紅手印、簽的生死狀,緊鄰的“當年農家”院落也成了景點,金小崗農林科技産業園的現代農業加自然美景成為旅遊新亮點……小崗村以“大包乾”紀念館和沈浩先進事跡陳列館為依託,打造文化、旅遊、培訓、現代農業四個特色品牌,築起一條創新跨越之路。
“敢為人先的大包乾精神永不過時”,嚴金昌説,自己堅信小崗村就像沈浩當年預想的那樣,成為“制度創新的實驗村、現代農業的示範村、城鄉一體的先行村、文明和諧的新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