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作者:中央黨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研部 唐愛軍
九十五年的風雨,九十五年的輝煌,中國共産黨即將迎來九十五歲誕辰。中國共産黨是一個“90後”,她正朝氣蓬勃,深得人們喜愛。中國共産黨為什麼會獲得人民的支持?原因是多方面的,人們可以從多個角度去分析。我認為,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中國共産黨始終為實現人民利益拼搏。
利益關係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關係,也是社會發展的動力。馬克思主義經典告訴我們,人們奮鬥所追求的一切,都與他們的切身利益有關。思想一旦離開利益,就會使自己出醜。利益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範疇,共産黨人從來不空談理想,也從不忌諱利益。
無産階級政黨與其他政黨的顯著區別不在於承認不承認、追求不追求利益,而在於承認誰的利益、追求誰的利益。無産階級政黨是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政黨。毛澤東用中國語言概括出無産階級政黨性質——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1956 年,鄧小平在中共八大上提出:“共産黨——這是工人階級和勞動人民中先進分子的集合體,它對於人民群眾的偉大的領導作用,是不容懷疑的。但是,它之所以成為先進部隊,它之所以能夠領導人民群眾,正因為,而且僅僅因為,它是人民群眾的全心全意的服務者,它反映人民群眾的利益和意志,並且努力幫助人民群眾組織起來,為自己的利益和意志而鬥爭。”
在追求中國人的解放進程中,中國共産黨首先解決的是中國人“挨打”和“壓迫”的問題。是中國共産黨徹底改變了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建立起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利益格局中,根本沒有廣大老百姓的利益,有的只是地主階級和官僚資産階級的剝削和壓迫、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特權。中國共産黨帶領人民群眾,推翻“三座大山”,國家不再是剝削階級和壓迫階級統治人民、榨取人民利益的工具。以人民民主原則建構起來的新中國以實現民族復興、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為己任。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隨著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不斷深入,我們黨不斷調適自己,從而更好地為實現人民的利益拼搏進取。隨著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型,我國的社會階層不斷分化、社會利益日趨多樣化。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共産黨不僅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保持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本色,而且更加強調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執政理念。作為一個擁有8700多萬黨員的巨型執政黨,中國共産黨掌握著實際權力。權力的持續影響力絕不取決於權力的大小及其集中程度,而關鍵在於,作為權力之基的權威是否形成和存在。權威是權力得以有效施展的媒介,沒有權威,權力很難發揮正向且持久的影響力。所以,中國共産黨特別強調權力的人民性、公共性和廣泛性。“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概括出以人民利益為本的價值理念。馬克思主義政黨除了無産階級利益,沒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儘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模式與經典社會主義模式有很大不同,但是中國共産黨依然堅持馬克思主義政黨的這一根本原則。中國共産黨除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沒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權力具有公共性,黨員幹部絕不能以權謀私,形成既得利益集團。中國共産黨能夠獲得人民的廣泛支持,就在於始終保持權力的公共性,避免黨內既得利益集團的形成。蘇共喪失政權,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蘇共脫離了人民群眾,成為代表“黨國精英”的既得利益集團。在這個問題上,俄聯邦共産黨主席久加諾夫的解釋讓人深思。他把蘇共亡黨的原因總結為“三個壟斷”即:對真理的壟斷;對資源的壟斷;對權力的壟斷。中國共産黨通過各種制度設計,成功解決了權力的“姓公”、“姓民”難題。當年,抗戰期間,有美國新聞記者組團前往延安,他們被中國共産黨人的精神氣質、理想信念所鼓舞、所感動。回來後,他們對宋美齡感反映了這一情況。宋美齡説了這樣的一句話:“我承認,也許你們説的都是真的,但是,那只不過是因為他們還沒有嘗到真正權力的滋味。”如今,嘗到了權力的滋味的共産黨人可能會讓宋美齡失望,因為共産黨人仍然保持著曾經的朝氣和氣壯山河的氣概,手中的權力是“為人民服務”的。為人民謀利益的公共權力著眼于包括各種社會階層和勞動者在內的最廣泛人民群眾;著眼于實現人民群眾的經濟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在內的“總體利益”。
中國共産黨一方面具有堅持人民利益高於一切的理論自覺和價值自覺,另一方面又具有不斷探索人民利益代表機制和實現途徑的實踐自覺。只有將理論的、價值的自覺與實踐自覺結合起來,才能代表好、維護好、實現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我們黨經過九十多年的奮鬥,成功探索出人民利益代表的制度安排和有效路徑。
利益代表必然要求建構相應的政治整合機制,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就是人民利益代表的有效政治機制和制度安排。民主是利益代表和利益整合的現代機制。利益的代表有不同路徑,民主也有不同形式。中國共産黨要代表最廣大人民的利益,最根本的途徑就是實現最廣泛的民主,建立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政權,建構社會主義的利益整合的政治機制——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代表和維護人民群眾利益的根本機制,離開了這一機制,代表和維護人民利益只能是“浮華口號”。
作為一種利益代表和整合機制,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能夠反映人民內部不同階層的利益和意志, 能夠協調和整合各方面的特殊意志和利益。作為一種利益表達平臺,人民群眾的利益和意願可以通過人大代表得到充分反映和表達。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宗旨,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無論是為人民服務,還是人民當家作主,都通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得到實現。中國共産黨通過制度安排將人民利益至上的理念落到實處,人民群眾必然擁護之。
中國共産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過程中始終堅持“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黨的群眾路線是我們黨代表、維護和實現人民利益的根本工作路線。劉少奇同志在《論黨》一文中指出,黨的群眾路線就是使黨與人民群眾建立正確關係的路線。這包括兩個要素:“正確的態度”和“正確的方法”。前者是群眾觀點和立場,後者是落實群眾觀點和立場的科學方法。鄧小平同志明確指出:“同資産階級的政黨相反,工人階級的政黨不是把人民群眾當作自己的工具,而是自覺地認定自己是人民群眾在特定的歷史時期為完成特定歷史任務的一種工具。”概述之,黨是實現人民群眾利益的工具。堅持“工具論”的工作路線,保證了中國共産黨責無旁貸、一心一意地傾聽民聲、體察民情。
始終為人民利益揮汗如雨的中國共産黨,怎能不受到人民群眾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