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鄧小平作為一位卓越的領導人,一生波瀾壯闊,跌宕起伏。他的名字始終和改革開放連在一起,除了改革,他還為中國留下了許多寶貴的“遺産”,學習鄧小平以下幾點重要品質,對於我們廣大黨員幹部有很大幫助。
1、信念堅定的政治品格
1986年,美國記者華萊士採訪鄧小平時,鄧小平説:“我是個馬克思主義者。我一直遵循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馬克思主義,另一個詞叫共産主義。我們過去幹革命,打天下,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就因為有這個信念,有這個理想。”鄧小平16歲出國留學期間飽嘗“工頭的辱罵”、“生活的痛苦”,這使他看到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罪惡,初步確立了共産主義的理想和信念。當他有機會到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時,他在填寫“來俄的志願”時寫道:“我來莫的時候,便已打定主意,更堅決地把我的身子交給我們的黨,交給本階級。從此以後,我願意絕對地受黨的訓練,聽黨的指揮,始終為無産階級利益而奮鬥。”自此以後,無論是面對艱難的革命環境,還是個人政治生涯中三次被打倒,甚至面臨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出現的低潮,鄧小平對馬克思主義的理想信念從來都沒有懷疑過、動搖過。並且,鄧小平堅信,中國要發展,沒有對馬克思主義的充分信仰不行,沒有對社會主義的堅定信念也不行,沒有信念就沒有凝聚力,就沒有一切。
2、實事求是的思想作風
鄧小平曾評價自己既不是保守派,也不是激進派,而是實事求是派。他説:“我讀的書不多,就是一條,相信毛主席講的實事求是。”實事求是,説起來不費勁,但要做到從理論到實踐一以貫之地遵行,卻不那麼簡單。正如習近平同志所評價的那樣,實事求是是鄧小平同志一生最鮮明的思想特點。真理從來就是簡明和平實的。1962年為解決農業生産困難、改善人民生活,鄧小平引用“黃貓、黑貓,只要抓住老鼠就是好貓”這句俗語,來表達想方設法把生産和生活搞上去的願望,反映了他實事求是追求真理的務實本色。在對“大躍進”運動經驗教訓進行深刻總結的過程中,鄧小平反復説過這樣的話:“我們黨的歷史,我們黨的傳統,有熱鬧的形式,但是歸根結底,我們是實事求是地做深入的工作”,“要把主要精力放到經常工作方面”。鄧小平實事求是的思想作風,給基辛格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認為,鄧小平的“實事求是作風把中國從走歷史捷徑的大夢中喚醒,重回必須依據宏圖偉略按部就班實現歷史的現實世界中”。
3、愛民為民的偉大情懷
我們都熟悉他的一句名言:“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對於人民,如何愛之為之,鄧小平往往不是生搬硬套地講一大堆道理,而是針對具體問題和實際,通過自己的思考,提出切合實際的指導意見。《鄧小平傳》中講了這樣一件往事。1941年10月,山西黎城縣五六百名“離卦道”教徒,在漢奸、特務的控制下,襲擊我抗日民主政權,投靠日本侵略者。這件事情引起了鄧小平的注意。他敏銳地覺察到在邊區群眾教育工作中和文化宣傳工作中存在脫離群眾、脫離實際的傾向。在鄧小平的倡議下,根據地召開了晉冀豫全區文化人座談會。鄧小平在會上提出,文化工作者要吸取這次教訓,樹立為廣大群眾服務的觀點,了解群眾的生活和要求,用健康的文藝作品教育群眾,讓群眾了解到共産黨和八路軍是代表人民利益的政黨和軍隊,積極投身到抗戰中。會後,根據地組織起了劇團、講演隊、演出隊、木刻漫畫隊,深入到群眾中間去開展文藝宣傳和創作活動。這件事給我們的啟示是,只有俯下身子去親近群眾,才能了解群眾所思所想所需,才能通過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去影響群眾、教育群眾、提高群眾。
4、勇挑重擔的擔當意識
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鄧小平從來都不是旁觀者、平庸者,而是積極投入,敢於擔當。特別是在艱難開拓新路的時候,這種品格尤為難得,也越顯光彩。解放戰爭爆發後,國民黨軍隊對解放區發動全面進攻被粉碎,轉為向陜北和山東解放區發動重點進攻。黨中央和毛澤東縱觀全局、運籌帷幄,作出了“以主力打到外線,將戰爭引向國民黨統治區”的戰略決策。毛澤東給劉伯承、鄧小平發出密級極高的電報,表示“現陜北情況甚為困難”,希望劉鄧大軍休整後,下決心不要後方,以半個月行程,直出大別山。不到10天時間,劉伯承、鄧小平就率領12萬大軍出動,兵分三路,衝破國民黨軍隊層層包圍,千里躍進大別山。時任國民黨政府國防部作戰廳廳長的郭汝瑰這樣評價説:“劉伯承、鄧小平他們進軍大別山呀,那是縱井救人,跳到深井裏去救人,自己就是很危險的事情,他們敢幹。”鄧小平的擔當意識也告訴我們兩個道理:一是對待黨的事業,不能討價還價,拈輕怕重,面對困難要敢於迎難而上,面對危機要敢於挺身而出。只有盡心竭力,才能善作善成;二是一旦做出決策,就要橫下心來把事做成,應該思進取而拒退縮、行果斷而少徘徊、敢擔當而棄推諉。
5、在逆境中的人生態度
談到鄧小平,人們總會對他“三落三起”的政治人生感興趣,進而發問:他是怎樣面對挫折和逆境的?除了理想信念堅定外,他樂觀的人生態度也很重要。鄧小平告訴意大利記者法拉奇:“我之所以能經受住如此多的打擊,是因為我是一個樂觀主義者,我從不失望,因為我知道,政治猶如大海的波浪,人在上面時而上,時而下。”當然,單純樂觀也不行,説沒有憂慮也不現實,這就引出鄧小平在逆境中的第二種人生態度:忍耐和等待。1973年鄧小平從江西回到北京,毛澤東問他這些年是怎麼過來的。他就説了兩個字:“等待”。忍耐和等待, 並不一定是消極無為地面對困難,有痛苦,也有智慧和期望。這就引出了鄧小平在逆境中的第三種人生態度:觀察、思考和判斷。在江西的歲月,鄧小平除勞動外,還不斷地堅持讀書、鍛鍊和思考。鄧小平在逆境中的三種人生態度,給我們的啟示是,要謀事成事,需要的是戰勝自己,要有信念、有智慧,更要有措施。蘇東劇變後,鄧小平的態度就是:中國的社會主義是變不了的,誰也壓不垮我們。他提出的應對之策是:冷靜觀察,穩住陣腳,沉著應付。要冷靜、冷靜、再冷靜,埋頭實幹,做好一件事,我們自己的事。
(石光輝據黨建微平臺《向鄧小平學習什麼?》稿件編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