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圖片生活軍事人物科技文娛經濟評論

【治國理政新實踐 內蒙古篇】內蒙古遠程放牧牛羊 互聯網科技助力牧民美好生活

中國新聞來源:央視財經 2016年06月09日 18:06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如今,在內蒙古的大草原上,牧民們就像在城裏一樣,通過手機導航來放牧牛羊,使得他們有更有空閒時間去創業和增加收入,同時,信息技術和傳統畜牧業的結合,也讓草原的優質牛羊肉,銷路更廣、賣得更好。

  現在,大部分人的手機,都有定位功能。通過GPS衛星定位,用手機地圖導航,就不用擔心迷路、找不到地方了。但是,如果在野外,沒有手機信號的地方,又怎麼辦呢?對於在草原上放牧的牧民來説,這是每天都要面對的問題。

  而現在,我國自主研發、運行的北斗導航系統,很好的解決了這個難題。如今,在內蒙古的大草原上,牧民們就像在城裏一樣,通過手機導航來放牧牛羊。接下來我們就跟隨記者,去看看這一切是怎麼實現的。

  手機導航放牧牛羊

  斯旺家住在庫布齊沙漠邊緣的巴音淖爾嘎查,家裏有一萬畝草場,養了二十多頭牛。每過一到兩天,斯旺都要去給牛喂水、看看牛的狀況。他説,牛一天能走上六十到八十公里,自家的草場是有邊界的,但牛是不知道界限的。騎上摩托車去沙漠裏漫無目的的找牛,佔據了他每天的大部分時間。

  斯旺牧民:最少就是四五個小時再返回來,去沙漠裏看牛,最長一天就(在沙漠裏面)走了,(如果)我今天十個小時走了,尋不著就是沒辦法,再第二天又走,又走那麼些小時。

  斯旺説,為了找牛,家裏的摩托車一年就要走兩萬多公里,因為沙漠裏損耗大,每年都要報廢一輛,這幾年家裏已經騎壞了七八輛摩托車了。

  斯旺兒子:這是去年買的,這是怎麼了?壞了嗎?油門線斷了。這個線一年就壞兩三根。

  最近,斯旺聽説旗裏有牧民用上了北斗導航設備,每天看電腦和手機,就能知道牛的位置。於是,他聯絡了當地的科技局,希望也能用上設備。

  陳昊冰記者:我身後的這頭母牛,是斯旺老漢家的頭牛,他家的20幾頭牛,都會跟著這頭頭牛一起走。今天就是要給它裝上這個北斗衛星的定位系統,那麼為此斯旺老漢也是早上8點的時候,就騎著摩托車出發了,歷時了三個多小時,才把這20幾頭牛趕到了家的附近。

  在頭牛的牛脖子上安裝一個帶有北斗定位模塊的項圈,斯旺家的電腦和手機上就能夠收到牛群的位置信息了。項圈使用的是軍用電池,續航時間可以達到兩年。而和城市普遍使用的GPS不同的是,即便是在沒有手機信號的沙漠無人區,北斗導航系統依然可以準確定位。

  閆旭上海天舟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技術研發總監:我們現在做到是一天發五次衛星信號,就知道牛在哪,牛的運動軌跡。對牧民來講,通過我們的北斗設備,還可以和外界取得通訊的聯絡。

  陳昊冰記者:我現在手中拿的是一個北斗終端和手機,牧民只要拿著這兩個設備就可以在沙漠裏找到的牛群了,一個小時之前我們在這個斯旺的頭牛上放的這個設備,已經給我了回了實時的信號,説的是它在這個芒罕布拉格東北一公里左右的這個位置,也就是説經過了一個小時的時間,這個牛群距離我們現在已經走了七八公里了。

  遠程放牧牧民變市民

  通過北斗導航系統,牧民們拿著手機,就能夠看到自家牛群的位置。而且不光是這樣,通過一套遠程系統,牧民們甚至足不出戶,就能給牛羊喂水。這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牧民們傳統的生活方式。

  斯旺牧民:沙漠裏面掏個井,吊水那個桶,拿手,這麼吊。費勁,可費勁了。夏天就是一天一次(給牛喂水),天熱,冬天兩天一次。

  在沙漠裏,水是很寶貴的資源。而通過這套遠程牧井系統,通過北斗衛星進行信息傳輸,牧民用手機就可以一鍵操作,還能實現水位自動感應和定時放水。

  肖俊生內蒙古科技大學信息工程學院副教授(遠程牧井系統項目負責人):現在目前主要是遠程控制,我們往後還要做一些,我們自家牛來了,對牛可以做一些點名系統,比如我一共二十頭牛我今天來幾頭牛喝水,大家就知道了。

  陳昊冰記者:在過去的幾年裏,有3900多戶的農牧民搬出了庫布齊沙漠的腹地,住到了鄉鎮和城市裏面,過上了有網、有電、有手機信號的生活。儘管生活更加便利了,但是他們離沙漠的距離卻更遠了,有了遠程牧井系統和衛星放牧系統以後,他們不用每天往返在沙漠和城市之間,走上百八十里的路程,也有了時間去做其他的工作,補貼家庭收入。

  達布希拉圖一家從2007年搬出了庫布齊沙漠,結束了遊牧生活,住進了離牧區一百多公里以外的錫尼鎮。他們是最早一批開始使用北斗導航和遠程牧井的試點牧民,如今,夫妻兩人學了手藝和技術,做起了內蒙傳統的銅制火罐。

  記者:在這做多長時間了?

  達布希拉圖牧民:有兩年多了。

  記者:有這個系統以後才做的。

  達布希拉圖牧民:對,過去沒有時間的,過去就是每天過去看,每天在牧區呆著。現在有這個系統以後,我們有業餘的時間了,出來做點小買賣,創業可以説。

  達布希拉圖説,以前光靠牧區收入,一年只有四五萬塊錢,一家人過得很辛苦。現在生産加工銅罐,兩個人一天能做兩百多個,一個月就能掙將近兩萬塊錢。

  達布希拉圖牧民:照顧到孩子和老人,幹活,去牧區看看牛羊都不誤事了。

  慶格力其其格牧民:現在也辛苦,辛苦也覺得,怎麼説呢,掙的錢比以前多,所以就是生活越來越好了,人就覺得,不覺得那麼累了。

  互聯網助力畜牧業走進城市

  遠程放牧的技術,改變了牧民的生活方式,讓放牧變得更加輕鬆。而信息技術和傳統畜牧業的結合,也讓草原的優質牛羊肉,銷路更廣、賣得更好。

  2008年,阿拉騰其勞一家從沙漠裏搬到了離自家草場30公里以外的巴音烏素嘎查。因為長期生活在沙漠裏,其勞只會説一點兒普通話,他説,以前賣牛都是靠二道販子來收,賣出價往往要比市場價低很多。

  阿拉騰其勞牧民:路不方便是第一,第二是我們信息也不知道,他(二道販子)説多少錢我們就是給多少錢。

  其勞説,牧民們一般只在牛羊最肥的秋冬季節才宰殺賣錢,其他時間裏想要用錢,只能靠借錢或者銀行貸款。既然通過北斗導航系統和遠程牧井系統,牧民能夠遠程放牛了,那麼城市裏的人為什麼不可以呢?

  朝魯內蒙古鄂爾多斯杭錦旗科技特派員:我們做了認養,認領以後,城市人過來養牛以後呢,牛就變成了金融産品了,可以及早的(賣)出去,這種互聯網+的模式擴張了這個市場的空間,牧民自己可以打市場了。

  翁亦青(電商負責人):對城市居民來説呢,主要解決他一個牛肉的溯源問題,他能夠全程看到這個牛是怎麼生長,我們能給他提供一個令人信服的一個全程的監控。

  翁亦青介紹説,他們還想引入保險機制,一旦牛發生意外,認養人可以獲得相應的賠償。其勞説,自己家已經認養出去了6頭牛犢,牛戴上設備可溯源,牛肉預定量大大增加,賣出價格也比原先高了不少。

  阿拉騰其勞牧民:我們還(差)二十多頭牛,還不夠(賣)。人家還要的。人家説價錢上你不要怕,我們也是相信他們,他們也是相信我們。

  據測算,智慧牧場設備推廣之後,通過節省燃油費和各種損耗,庫布齊區域的牧民通過賣牛和從事二三産業,戶均年增收能達到8.45萬元。

  • 新聞
  • 軍事
  • 財經農業
  • 社會法治
  • 生活健康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央視新聞下載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