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廣州番禺區蔡邊二村來穗人員和出租屋服務管理工作站的工作人員在掃描二維碼,這樣就可以掌握出租屋信息和租住人員情況。本報記者丁永勳攝
◥在廣州越秀區職業技能培訓學校,美容美發班的學員在觀摩學習。這裡的職業技能培訓對戶籍人口和外來人口同樣免費開放。本報記者丁永勳攝
本報記者丁永勳、壯錦、李坤晟
從韶關老家到廣州打拼13年,城管隊長陳偉夫還蝸居在一間20平方米的老出租屋裏。經濟狀況仍不寬裕,在大學讀書的兒子每個週末來看他,只能跟他擠在一張床上,但這並不影響他跟有車有房的越秀區北京街商會秘書長吳春根同時申請落戶廣州。
街道工作人員告訴陳偉夫,因為去年獲得了越秀區優秀外雇工人的榮譽,今年他成功申請廣州戶口的希望很大。
或許不能像別人家的父母拿出一大筆錢幫兒子在廣州付一個買房首付,但如果自己能順利落戶廣州,至少能解決兒子的戶口問題。
46歲的陳偉夫決心抓住這次機會。
近年來,廣州市政府針對來穗人員融合融入屢出新政。以包容聞名的廣州,正以更科學的管理和人性化的服務,讓越來越多的人共享這座城市改革發展成果。
入戶門縫不斷拓寬
獲得越秀區優秀外雇工人的榮譽,不是因為陳偉夫做出什麼驚人的成績。
作為一名城管,這個中年男人只是在自己轄區的街道上勤勤懇懇走了10年,每天巡邏4次,每週只休息1天,風雨無阻,春節回老家待兩天就必須往回趕。廣州春節的花市中外聞名,每年這時候,陳偉夫要在崗位上待到淩晨兩點才能下班。
陳偉夫覺得,幫還在念大學的兒子落實廣州戶口,是盡一名父親的責任。畢竟,自己也給不了兒子太多。
陳偉夫工作所在的越秀區北京街道,歷史上一直是廣州城的中心,優質教育、文化資源非常集中,本地居民佔大多數。“大概相當於北京的王府井,在這裡落戶,難度可想而知。”越秀區來穗人員服務管理局出租屋監督指導科科長黃俊説。
自2011年始,廣州市每年有3000個積分入戶名額提供給外來務工者。到2015年,名額增加到4500個。同年,廣州市還拿出500個名額專供民辦學校教師入戶。此外,廣州市每年評選的50名優秀異地務工人員和150名優秀異地務工技能人才,也可以直接入戶。
1667萬常住人口,837萬流動人口,每年5200個入戶名額。“雖然只是打開了一條門縫,但也讓800多萬來穗人員看到在這座城市打拼的希望。”黃俊對《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説。
近幾年,廣州的入戶渠道仍在拓寬。
2013年以前,廣州市優秀異地務工人員和廣州市優秀異地務工技能人才都只是純粹的榮譽。但2014年開始,這項評比跟入戶直接挂鉤。
2015年以前,廣州市積分入戶有不超過45歲的門檻,現在已經取消了這一限制;以前要求社保至少繳滿4年,目前降為3年。
“廣州的入戶政策是,一人解決,全家解決。加上他們的愛人和孩子,每年其實是上萬個名額。”黃俊説。
積分可以入學
租房住的陳偉夫為了兒子爭取入戶廣州,被視為成功人士的越秀區北京街商會秘書長吳春根也不例外。事實上,大多數來穗人員談起廣州的融入政策,最關心的都是孩子的未來。
“以前沒有在意戶口,現在孩子三歲了,急著考慮他的上學問題。”來穗已有20年的吳春根説。
廣州市的融合新政也在順應相關需求。2016年1月4日,廣州市政府通過《廣州市來穗人員融合行動計劃(2016-2020)》,計劃用5年時間,全面實現戶籍和非戶籍人員的融合融入。城市核心區越秀區和外來人口占多數的番禺區,被確定為融合試點。
記者在越秀區和番禺區的試點走訪時,發現不少社區都修建了針對孩子們的“430課堂”,免費供孩子們在自己放學後,家長下班前學習玩耍。
越秀區來穗局局長馬美霞向《新華每日電訊》透露,越秀區今年將出臺來穗人員子女積分入學政策。而外來人口聚集的番禺區步伐更快。
按番禺區的現行政策,凡同時符合在番禺區居住並辦理有效居(暫)住證,在廣州地區就業,在廣州社會保險系統繳納社會保險,在番禺區計生部門辦理計生登記手續等4項條件的來穗人員,其子女都能申請入讀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
來自湖南的龔自霞就是這項政策的受惠者。捨不得老家的宅基地,在番禺區打工15年的龔自霞始終沒有選擇申請落戶。但憑藉番禺區寬鬆的積分入學政策,目前她的兩名孩子都在附近的公辦小學就讀。
“如果沒有積分入學的政策,他們現在只能回家做留守兒童了。我怎麼忍心?”説起身邊沒有替子女申請到積分入學的工友,龔自霞的眼淚毫無徵兆地流了下來。
2010年以來,番禺區為來穗人員隨遷子女提供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免費學位近2.1萬個,全區有8.8萬名來穗人員子女入讀義務教育學校,其中4.5萬人就讀公辦學校。
而《融合行動計劃》中提到,2020年廣州將實現符合條件的非戶籍常住人口子女接受九年義務教育與當地戶籍學生享有同等待遇。
來穗局與出租屋
陳偉夫希望自己退休後能留在廣州。早年離異的陳偉夫計劃入戶廣州後,就申請公租房,改善父子倆的居住條件。
黃俊稱得上整個越秀區出租屋的大管家。身為越秀區來穗人員服務管理局出租屋監督指導科科長,黃俊常自嘲自己就是來穗人員。2003年,黃俊辭去湖南常德鄉鎮政府的工作,來到廣州發展。2006年,他開始在越秀區負責出租屋管理。10年來,他所在辦公室的上級單位變來換去,2014年終於劃到了來穗局名下。
“全國只有廣州成立了作為政府一級部門的來穗局。可見這座城市對外來人口的重視。”黃俊説。
自從來穗局成立,黃俊的工作也有了變化。“過去想的是怎麼管住外來人口,現在有更多統籌協調的考慮。沒有標準要研究、要思考,我們區的特點是什麼,工作抓手是什麼,我們要為政府的決策提供支持,壓力大了許多。”
為提供更科學的管理和更人性化的服務,廣州市來穗局局長曾凱章透露,廣州的“融合計劃”思路是以居住證為載體,以積分制為手段有序提供基本公共服務。
番禺區率先推出的來穗人員和出租屋智慧化服務管理網絡就是一個典型案例。
番禺區全區共有出租屋17萬棟,90.9萬套,是廣州市來穗人員和出租屋最密集的區域之一。2012年番禺建立起出租屋安全星級管理制度。根據消防、治安、衛疫、誠信等把全區住宅類出租屋劃分為星級類、監管類和重點監管類。
“租戶租住不同的星級的出租屋會有不同等級的積分,並可憑積分兌現相應公共服務。”番禺區來穗人員服務管理局辦公室主任張瑩瑩介紹。目前番禺區外來人員可憑積分兌現的公共服務包括政府13個職能部門及企業提供的入學、就醫、就業、培訓、文娛等23項社會服務和優惠項目。在番禺區申請義務教育的積分項目中,租住最高等級3星級出租屋5年所獲的積分,和擁有自有産權住房者是一樣的。
番禺區的這一舉措,解決了出租屋管理的很多難題。
2014年11月,廣州市發佈通告,要求外地人口來廣州,應當自到達居住地之日起三個工作日內,向所在街道、社區等管理機構申報登記。房屋出租人、物業、仲介、用人單位也有責任協助登記。
當時的輿論認為,這是剛剛成立的來穗局在刷存在感:要求外來人口主動登記的政策,既不親民,也不可行。
但當與來穗人員利益息息相關的社會公共服務與出租屋管理挂鉤時,這個問題迎刃而解。
登記後的出租屋,不僅租戶可以積分,房東同樣可以積分,然後去換取一些當地提供的公共服務。於是,原先被指責損害廣州包容、純屬多此一舉的“惡法”,變成了來穗人員主動遵守的“善政”。
記者在番禺區東環街道蔡邊二村看到,服務管理工作站的管理員基本掌握了全村現有3651套出租住宅、1000多套商鋪的各類信息。出租屋管理員林雄輝説:“每棟出租屋前都貼有二維碼。管理員用手機上的APP掃描後,手機上馬上會出現租戶個人信息、租戶是否辦理過居住證,以及上次上門檢查的時間,十分方便。”
從撈仔到城市的主人
越來越多的來穗人員開始共享廣州的發展成果。猴年春節之前,有媒體問廣州市來穗局局長曾凱章,廣州的進入門檻是不是太低。
曾凱章回答説:“每個城市都有特質,廣州包容的特質不能丟。哪怕因包容帶來很多人,會帶來社會管理的壓力,也要克服困難,不能丟掉包容的特質,要使包容成為廣州這座城市的軟實力、競爭力和城市名片。”
對此,黃俊深有感受。從事出租屋管理工作10年,他與無數來穗人員打交道。“當積分入戶政策頒布,大家來申請時,我才發現,哎呀原來身邊的一些朋友竟然還沒有廣州戶口。平時真的感覺不到這種差異。廣州對外來人口的接納比我去過的其他大城市要包容很多。”黃俊説。
但黃俊也承認,這種包容也是逐漸進步的。“以前是不排斥,後來是包容,現在是主動服務和關愛。”
廣州番禺區橋南街道番奧社區外來務工人員黨支部書記萬立安也有同樣的感受。
1999年,萬立安從湖北黃岡來到廣州番禺務工。那時候,本地人還喜歡叫外來者“撈妹”“撈仔”,“説我們到這裡撈世界撈錢來了”。
那幾年,沒帶暫住證的外來務工人員走在大街上,很可能被攔住,人往車裏一塞送進派出所,好幾天才能出來。
“很多人是被逮進去才知道要辦暫住證。”現在已是一家大型物業公司副總的萬立安説,“現在政府會主動引導你去辦居住證。你在這裡工作生活,需要辦什麼都有指引。”
來穗人員境遇的改變來自當地政府和本地居民認識的提升——當一座城市的外來人口占到常住人口50%時,非戶籍人口早已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015年,廣州GDP達1.8萬億元人民幣,超過中國香港。廣東省綜合改革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彭澎接受採訪時表示,廣州的GDP總量是建立在大量的外來人口基礎上的。
在番禺東環街道蔡邊二村,本地居民對此認識深刻。蔡邊二村常住人口最多的時候達8000人,而戶籍人口只有1400人,當地人靠出租房屋就能獲得一筆不小的收入。但隨著附近的奧林巴斯等大工廠搬遷,整個村子一下子少了兩三千人,當地房東的荷包也縮水不少。
萬立安説:“過去,本地人認為外來工來廣州是搶佔資源。現在大多數人意識到,我們是來做服務的。過年的時候,外地人都回家了,馬上整個番禺就覺得冷清。你想搞裝修,沒有人;你想發快遞,也沒有人上門……現在很多工種都是外地人在承擔,你看幹環衛、修鞋、縫縫補補的都是外地人。”
在越秀區來穗局局長馬美霞這位土生土長的老廣州看來,整個廣州的氛圍越來越好,本地人和外來務工者的隔閡越來越少。
馬美霞介紹,今年越秀區人大會議,來自企業的人大代表對廣州的落戶政策、子女入學政策表示歡迎,紛紛要求來穗局的工作人員去自己公司做宣傳。“我們來穗局也是在幫本地企業留住人才。”馬美霞説。
事業有成的吳春根,2011年5月當選越秀區黨代表。“作為一個外來務工人員,能當選區黨代表,是一個非常高的政治榮譽。”老家河南的越秀區北京街流動人員和出租屋管理服務中心主任李興旺説。
包容與回饋
最近,黃俊在思考越秀區來穗局新一批的海報宣傳語。思來想去還是“心安之處即故鄉”這句最為妥帖。“我們的工作就是讓來穗人員把心安在廣州。”他説。
廣州歷來有包容的傳統。長期研究嶺南文化的廣州大學教授羅宏認為,廣州人喜歡稱自己的城市為羊城,五羊銜谷穗的雕塑是城市的圖騰。但要知道,歷史上廣州既不産羊、也不出産小米,這是嶺南地區包容吸收北方農耕文明的有力證明。
走在廣州中心的越秀區商業街,你無法區分出任何一個行人是本地人還是外地人。經過當地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農民運動講習所時,當地來穗局工作人員突然想到:“當年毛主席也是來穗人員呢。”
20年前辭掉安徽老家鄉鎮公務員來廣州打工的吳春根,對廣州的包容和多元感受很深。剛來穗時,他下決心要學好粵語,後來發現無論是自己的團隊還是打交道的人,全國各地的都有,“學完粵語,發現基本用不上。”
廣州對來穗人員包容和服務,更多的外來人員也在回饋著這座向他們張開雙臂的城市。
番禺區橋南街道南郊村居委會的吳盛國2011年從部隊復員,曾擔任一名出租屋管理員。幾次當地村民家中失火,吳盛國都拿著滅火器衝在救火一線,“滅完火後,滿身都是灰,一個人默默地回來。”
來自石家莊的趙阿姨,因為丈夫是本地人,1995年工作調動到了廣州。如今,退休的她是番禺一個大型社區老年藝術團的團長。手下80多號人,有三分之二是外地人,三分之一是本地人。
去年,趙阿姨率領藝術團做了70多場演出,包括慰問當地敬老院。趙阿姨計劃,2016年教團員們學幾首粵語歌,表演一些白話的節目,讓團員們更深地融入廣州。
擔任越秀區來穗局局長以來,馬美霞接觸到很多來穗務工人員的故事。讓她印象最深的,是入選了中國好人榜的80後馬曉春。
2014年11月22日,馬曉春在地鐵站撿到裝有10.6萬元現金的斜挎包後立即報警尋找失主,急匆匆趕回來的失主拿出1萬元作酬謝,被她當場謝絕。後來,失主費盡週折找到馬曉春的工作單位表示感謝,這位來自襄陽農村的姑娘卻説:“我把錢還回他,並不是要他回報我。我一個女孩子來到廣州後,太多的人幫助過我,他們並沒有求回報,一個幫助過我的人曾告訴我,‘以後如果你有機會,能幫別人就幫一把’。我只不過像他們一樣做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