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新華社福州5月20日電(記者董建國)走進“中國扶貧第一村”福建寧德市磻溪鎮赤溪村,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水墨畫似的舒展開來:瓜果飄香的田野、鱗次櫛比的農舍、安居樂業的百姓。
30年前,作為閩東地區為數眾多的畬族村落之一,赤溪村是眾人皆知的窮苦之地,群眾過著“家家竹木屋、頓頓揭鍋難”的艱辛生活。30年來,寧德以愚公移山、滴水穿石的精神致力脫貧攻堅,黨員始終衝在“精準扶貧”第一線,目前全市貧困人口已從77.5萬下降到11.3萬,農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13萬元。
據赤溪村70多歲的畬族村民李先如回憶,“那時的家是一個‘挂’在海拔1000多米山腰上的寨子,出村唯一的路是山間的羊腸小道。”40多年前一個深夜,在赤溪村的下山溪自然村一間茅屋裏,李先如眼睜睜看著妻子難産來不及送醫而去世。
1994年,當地創造性提出“整體搬遷”,隨後下山溪22戶畬族群眾成為全省第一批整村搬遷的農戶。此後350多戶畬族群眾陸續遷至赤溪行政村所在地。
“下山了,但問題又來了:靠著人均不足一畝的土地,如何安穩住?人一聚,無事幹,酒一喝,牌一打,原本寧靜的山村,變得躁動起來。”福鼎市農業局下派幹部、赤溪村第一書記王純華説,舊觀念不改變、村兩委班子不力都是致亂之因。
為此,寧德市大力實施“固本強基”工程,先後選派四批2000余名黨員幹部到貧困村任第一書記,赤溪村也在列。幾任第一書記先後接力,剎住了賭博之風。
“精神狀態搞上去,大家的思想觀念跟著進步了,經濟發展也越來越好。”王純華説,目前村裏家家種茶、戶戶增收,去年村民人均收入超過1.3萬元。
安居還要樂業,關鍵要有穩定的致富門路。新時期,寧德還下派黨員幹部逐一對貧困村、貧困群眾建檔立卡,建立扶貧臺賬。針對缺思路、缺項目、缺資金、缺技術等問題,從市、縣、鄉、村四個層面,逐級落實挂鉤責任單位,幫貧困鄉村、貧困對象答疑。
“黨員幹部衝在第一線,帶領大家選好項目産業,協調養殖戶實行一對一結對幫扶,傳授養殖技術。”霞浦縣東山村黨支部書記鐘祖欽説,同時村裏還依託農民專業合作社,引導村民大力推廣紫菜養殖新品種、新技術和紫菜加工,目前全村養殖紫菜2000多畝,紫菜加工企業14家,年加工紫菜1000多噸,産值4000多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