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圖片生活軍事人物科技文娛經濟評論

[網絡媒體走轉改]憶李保國:太行山上書寫傳奇人生

中國新聞長城網 2016年04月27日 15:08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資料圖:李保國向果農講授果樹種植方法。長城網 楊雅荃 攝

  長城網4月25日訊(記者 張天虎)4月10日淩晨,58歲的李保國教授因心臟病突發不幸去世。30多年來,他致力於山區開發技術的研究推廣工作,先後完成研究成果28項,為貧困地區發展和農民脫貧致富作出卓越貢獻,被譽為“太行新愚公”。

  突然的噩耗震驚了愛著他的人們。

  “如果知道他的生命已進入倒計時,我一定把他按在床上好好休息,不要四處奔波了。”親人眼中的淚水訴説著生死永隔的悲傷。

  “4月1日,邢臺—南和;4月2日,邢臺—前南峪;4月3日,邢臺—南和;4月4日,邢臺—保定……4月8日,順平—保定……”學生手中的日程表默默無言,卻詳細記錄著他心繫農民、情灑太行的赤子之心。

  把最好的論文寫在太行山上

  李保國很忙,每年200天以上,他都奔波在各個山村,從事山區林業技術的開發、研究與推廣工作。30多年來,他在太行山區推廣了36項實用技術,先後培育了邢臺縣前南峪村、內丘縣崗底村、臨城縣綠嶺果業有限公司、平山縣葫蘆峪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等16處山區開發先進典型,幫農民增收35億元,帶動10余萬農民脫貧致富。

  前南峪村的山體現了太行山的普遍特點:土層薄、不涵水,土壤瘠薄、有機質少,再加上乾旱少雨,基本上年年種樹不見樹,年年造林不見林。為了讓禿山變綠,李保國與同樣從事林業課題研究的妻子帶著剛滿4歲的兒子一頭扎進了山溝溝。“我們踏遍了所有的山頭地塊,獲取了第一手詳盡的數據資料。常常是早上五點起床上山,晚上七八點鐘才返回。山裏條件差,上山帶幾個饅頭一瓶水就很滿足了,夜裏甚至只能點柴油燈。”

  李保國提出了“聚集土壤,聚集徑流”的方法。1981年,前南峪村在李保國的帶領下開始爆破整地嘗試;1986年,整套爆破整地技術基本形成,前南峪的樹木栽植成活率從原來的10%一躍達到了90%。經過十幾年的開發治理,當年“嫁女不嫁前南峪”的窮山村變成了“山頂洋槐戴帽、山中果樹纏腰、山底梯田抱腳”的“太行山最綠的地方”之一,獲得了“全球生態環境建設五百佳”提名獎。

  在內丘崗底村,李保國“白天鑽果園查看情況,晚上上山用黑光燈測報蟲情,夜間分析研究解決方案”,開發了富崗蘋果生産的128道工序,實現了優質無公害蘋果生産的標準化。富崗蘋果不僅賣出100元一個的“天價”,而且在2008年被確定為奧運專供果品。崗底村村民的人均年收入也從不足80元躍升至2.9萬元。如今,富崗蘋果連鎖基地發展到太行山和燕山11個縣(市)369個村,帶動7萬多農民走上致富路。

  在臨城縣,李保國開發形成了配套的乾旱丘陵崗地優質薄皮核桃綠色高效栽培技術體系,培育出享譽全國、“獨此一份”的綠嶺核桃,畝産超萬元,使過去赤壁幾十里、草都長不好的荒崗變成了“花果山”“搖錢樹”,並將該技術推廣到武安、涉縣等十幾個縣市,推廣面積100萬畝以上,直接帶動了太行山區百里核桃産業帶的興起。

  30多年來,李保國先後完成山區開發研究成果36項,累計應用面積1826萬畝,出版專著5部,發表論文100余篇。但他説:“我把自己最好的論文寫在了太行山上,印在了河北山區人民群眾的心中。”

資料圖:李保國的車上時常備著農業工具。長城網 楊雅荃 攝

  “把我變成農民”、“把農民變成我”

  過膝的灰黑色棉服上,蹭了很多塵土,臉龐黝黑、笑容憨厚的他,紮在人堆裏就是一個農民。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農民”,真實身份是河北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他被山區群眾親切地稱為科技“財神”,30多年來,帶動10余萬農民脫貧致富。富崗蘋果、綠嶺核桃,邢臺縣前南峪、平山縣葫蘆峪……他用科技之手,點亮了這一串閃光的名字。

  把農民變成專家,是李保國的心願。可要達成這個心願,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更不是動動嘴皮子的事。長年累月,李保國和農民摸爬滾打在一起,手把手地教他們操作。

  在崗底村剛開始推行蘋果套袋技術時,許多村民掌握不好技術要領。李保國要拽住他們的胳膊找角度,捏著他們的手腕找力度,常常是一個小時才能教會一個人。類似這樣的技術培訓和技術推廣還有很多,可他從來沒有嫌麻煩過。

  黝黑的臉龐,憨厚的笑容,粗糙的雙手,隨意的衣著——的確很難讓人想到這就是河北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李保國。而“把我變成農民”,正是李保國“這輩子最過癮的事”之一。

  “我的足跡踏遍了河北省山區,30年與農民朝夕相處,我與農民結下了深厚感情,我學會了用他們的語言和他們交談,傳播新技術。我根據不同需要舉辦不同層次的培訓班800余次,培訓人員9萬餘人次,示範推廣總面積達到了1080萬畝。”

  太行山板栗集約栽培技術、優質無公害蘋果栽培技術、綠色核桃栽培技術等30多項標準化林業技術,在與農技人員的交流中,在農技推廣的培訓中,通過李保國樸實易懂的話語,轉化成實實在在的生産力,許多世世代代在荒山上“刨食”的農民的腰包,由此鼓了起來。

  李保國説:“我現在的重點工作是在所有適宜地區都建立老百姓看得見、學得會的示範基地,最終實現山區開發技術在全省的全覆蓋。”

  把全部知識和能力貢獻出來

  “你用科技的力量,把荒山禿嶺丟進歷史,把綠水青山留給未來;你用責任和擔當,讓貧窮困苦成為過去,讓富裕文明變成現實。”去年12月16日,李保國被河北省委宣傳部授予“燕趙楷模”榮譽稱號。之前,他已獲得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師德先進個人、全國優秀科技特派員、全國綠化獎章、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等多個榮譽稱號。然而,最打動李保國的,卻是農民的喜歡和熱情。“每逢正月到村裏,家家戶戶都邀請我吃飯,有時一天得赴六趟老鄉的飯局。”

  有一次,李保國行車至內丘縣摩天嶺村時遇上交通堵塞,進退不得。他下車察看,被村民認了出來。聽説他急著回保定參加一個學術會議,一名李保國不知道名字的村民喊道:“快把我家院墻推了,讓李老師的車過去!”不容阻攔,幾個人一擁而上,硬是將路邊一個農家院的土坯墻扒開三米多寬的缺口,讓李保國的車通過。

  前南峪村村民則把李保國的事跡刻成碑文,矗立在村口;在崗底村,改革開放三十週年成果展示廳裏,五個部分的展板,四個部分裏有李保國的身影……

  “每當想起這些,我的心中就涌起一股熱流。為了這些農民兄弟的真情,我願意把自己的知識和能力全部貢獻出來。”李保國真誠地説。

  • 新聞
  • 軍事
  • 財經農業
  • 社會法治
  • 生活健康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央視新聞下載
860010-1102010100
1 1 1